李纪伟
- 作品数:5 被引量:129H指数:5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社会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基于改进辐射模型的乡镇人口流动网络研究被引量:32
- 2013年
- 乡镇尺度的人口流动联系和空间结构研究对统筹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复杂网络理论为研究视角,将空间可达性引入传统辐射模型进行参数修正,构建乡镇人口流动网络;从节点和社团结构以及无标度和小世界特征等方面,探讨在地域差异影响下人口流动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复杂网络特征,并以荆门市55个乡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荆门市乡镇人口流动网络的节点度分布以高发展水平乡镇为核心,呈现"一横二纵"的空间分异格局,与荆门市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存在极强的耦合关系;②全网包含四个社团,各社团内部联系紧密且空间结构特征各异,社团间联系相对松散。③受空间距离和地理环境影响,网络的无标度特征不够明显;④网络具有一定的小世界特征,整体联通性和局部集聚性较好。本文通过对传统模型进行方法改进,实现了异质空间下乡镇人口流动联系及分布的可视化表达,实例研究结果可为荆门市城镇规划和产业布局提供决策思路。
- 侯贺平刘艳芳李纪伟孔雪松
- 关键词:复杂网络可达性
- 区域能源碳足迹计算模型比较研究——以湖北省为例被引量:17
- 2012年
- 能源消费排放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研究能源碳足迹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何准确计算和表征能源碳足迹的大小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3种目前应用较广泛的计算区域能源消费碳足迹的方法和模型,它们分别是碳汇法、净初级生产力改进模型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改进模型。分别介绍了其计算公式、输入参数和计算过程。以湖北省1998—2009年能源消费碳足迹的计算为例,分别用这几种方法计算了能源消费碳足迹的总量和人均碳足迹。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研究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长较快,3种方法和模型计算得到的碳足迹总量和人均量从时间序列上看,整体变化趋势一致,碳足迹亦呈现快速增长。但3种模型计算出的碳足迹大小差异较大,碳汇法模型足迹最大,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改进模型次之,净初级生产力改进模型结果最小,并且碳汇法的计算结果明显大于其他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差异的原因在于,传统碳汇法模型只考虑林地的碳吸收能力,忽略了区域其他用地类型的碳吸收能力。净初级生产力改进模型考虑了各种用地类型的吸收能力,但从生态系统来说忽略了异氧呼吸的碳释放,高估了区域的碳吸收能力。几种模型都运用了固定值或者平均统计量,未能考虑地域差异,同时未考虑各统计量随时间和气候等变化而变化的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这也是今后研究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 邓宣凯刘艳芳李纪伟
- 关键词:能源碳足迹净初级生产力
- 湖北省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化率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53
- 2014年
- 针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出了表征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的土地城镇化率,并以人口城镇化率为基础结合城乡用地水平构建了其理想值,借助Logistic城镇化过程模型分析了土地与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以湖北省为例进行理论验证,根据理想值对各区县进行了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的合理性评价,并从社会经济和地理空间两方面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非农产业比重、人口城镇化率和地形条件是土地城镇化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基于空间自相关性的热点分析表明,土地城镇化热点地区周围的土地城镇化率往往偏高。因此,可依据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地形条件等因素制定差别化的城乡用地政策,并借助空间分析手段识别重点监控区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 刘耀林李纪伟侯贺平刘艳芳
- 关键词: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LOGISTIC模型空间自相关
- 不同模型在镇域空间相互作用中的应用与比较分析——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被引量:12
- 2014年
- 镇域尺度的空间相互作用研究对促进城乡统筹和城镇体系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最新研究成果,从理论及实践层面对镇域空间相互作用研究进行了探索,提出一种基于空间可达性的辐射模型,并与传统重力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以大冶市16个乡镇为例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1辐射模型与实测数据的相似度较高,可以更好地反映镇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2两种模拟方法在体现空间相互作用的方向性以及结构特征方面具有显著差异;3辐射模型中影响范围的引入以及空间可达性对区域异质性的体现是其与重力模型的主要区别。
- 侯贺平刘艳芳李纪伟贺三维
- 关键词:可达性
- 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湖北省县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6
- 2014年
- 研究目的:针对以往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研究仅考虑单一区域层次的问题,尝试从县、市域两级层次分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多层线性模型。研究结果:湖北省县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区域社会经济中心导向性比较显著;湖北省集约利用程度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热点区域分布在东部的武汉市中心城区,冷点区域分布在西部的恩施以及中部的襄阳、随州、荆门、天门和荆州等地市;湖北省集约利用程度受到县域和市域两个层次影响,县域层次主要受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的影响,市域层次则受财政收入和二三产业比重的影响明显。研究结论:采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区域层次因素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促进湖北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应从县域层次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人口集聚,从市域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和合理分配财政收入,同时根据不同区域情况制定差别化区域政策。
- 叶青青刘艳芳刘耀林孔雪松李纪伟
- 关键词:土地利用建设用地空间自相关多层线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