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金红

作品数:21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辽宁省企业项目博士后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5篇高粱
  • 11篇基因
  • 7篇分子标记
  • 6篇引物
  • 5篇育种
  • 4篇玉米
  • 3篇等位
  • 3篇等位基因
  • 3篇突变体
  • 3篇表型
  • 3篇表型鉴定
  • 2篇等位基因型
  • 2篇性状
  • 2篇异基因
  • 2篇幼胚
  • 2篇玉米幼胚
  • 2篇育种效率
  • 2篇丝黑穗病
  • 2篇特异引物
  • 2篇位点

机构

  • 21篇辽宁省农业科...
  • 4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沈阳大学
  • 3篇遵义师范学院
  • 3篇锦州医科大学
  • 1篇辽宁经济职业...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作者

  • 21篇李金红
  • 15篇陆晓春
  • 11篇朱振兴
  • 11篇张丽霞
  • 10篇白春明
  • 9篇李丹
  • 9篇王平
  • 9篇丛玲
  • 8篇王春语
  • 4篇陶承光
  • 4篇刘轶飞
  • 4篇霍岩
  • 3篇关晓溪
  • 3篇史振声
  • 2篇赵家铭
  • 2篇隋常玲
  • 1篇朱凯
  • 1篇翁倩
  • 1篇郑文静
  • 1篇王艳秋

传媒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辽宁农业科学
  • 1篇农药
  • 1篇中国基础科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物农药防治辣椒疫病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20年
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侵染所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对辣椒生产具有极大威胁。在分析当前化学农药防治的基础上,综述了利用真菌、细菌、放线菌、植物源物质及混合防控的生物防治措施,为辣椒疫病综合防治中生防药剂的应用、促进辣椒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晓溪隋常玲李金红陈志峰吴维冉灿
关键词:辣椒疫病疫霉菌农药生物防治
高粱芒的有无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高粱芒的有无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应用。引物对组合,包括特异引物对1、特异引物对2和/或特异引物对3;特异引物对1由引物Sbp01F和引物Sbp01R组成;特异引物对2由引物Sbawn01F和引物Sbawn01R组...
白春明陆晓春朱振兴王春语王平刘轶飞李金红丛玲张丽霞李丹赵家铭
建立玉米幼胚高效再生体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为建立高效的玉米再生体系,以玉米幼胚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L-Pro、AgNO_3和2,4-D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同时还分析了不同浓度的玉米素和IBA对分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率最佳的组合为基本培养基中添加L-Pro 700 mg/L、AgNO_30.1 mg/L和2、4-D 1.5 mg/L;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5 mg/L的玉米素可有效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再生芽和再生植株分化率分别达到97.96%和97.67%,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0.1 mg/L的IBA生根效果较好。
李金红霍岩霍岩陶承光史振声
关键词:玉米幼胚
番茄SlARF2基因对叶片老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作为一类关键的生长素响应因子,ARFs在植物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起到多效性的作用。本研究结合表型分析,发现番茄SlARF2-RNAi植株叶片叶色鲜绿,侧生叶间小叶数量减少。通过调查,发现在衰老过程中,与对照植株叶片在老化时大规模快速萎黄死亡相比,SlARF2-RNAi植株叶片延缓了老化进程,作为衰老上调基因,SENU1和SENU5基因的延迟表达证明了这一点;在光合水平上,同一时期其叶片可维持相对较高的存活率,个体叶片光合速率,最大光化学效率,叶绿素残留量,Rubisco酶活性下降均慢于对照,同时RBCL,RBCS基因的下调相对滞后;在激素水平上,其叶片衰老机制可能独立于ZR途径,涉及IAA的调控。
关晓溪隋常玲李金红许涛胡海军吴亚男
关键词:番茄叶片衰老
Yellow Seed 2基因及其Indel标记的引物对在控制高粱黄色籽粒性状中的应用
本发明属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Yellow Seed2基因及其Indel标记的引物对在控制高粱黄色籽粒性状中的应用,公开了控制高粱粒色性状的Yellowseed2基因序列,首先观察籽粒颜色变化,进一步进行...
李金红陆晓春朱振兴高桎鑫王平王春语李政军刚爽丛玲李丹白春明张丽霞谷雨曲匡正
高粱叶夹角突变体LA1的表型鉴定与遗传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高粱叶夹角是指叶片与茎秆之间的夹角,高粱叶夹角大小直接影响叶面积指数,从而影响群体的光合效率,最终影响籽粒产量。适宜角度的叶夹角有利于塑造紧凑株型改善群体结构、提高光合效率和产量。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methylsulfone,EMS)诱变高粱测序品种BTX623,获得一个能够稳定遗传的高粱叶夹角变小的突变体。该突变体在幼苗期未出现明显的变化,在拔节期开始出现叶夹角变小、并伴随叶耳(叶片与叶鞘相接处的耳状或镰刀状的延伸物)周长变小和叶片变窄变短等性状,观察拔节期倒4叶叶耳石蜡切片结果表明:突变体植株倒4叶叶耳细胞体积变大,细胞层数变少。该突变体暂被命名为LA1(leafangle1)。抽穗开花期,LA1的各节位叶夹角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各节位的叶耳周长则呈现与叶夹角变化相反的趋势,说明该突变体植株的叶夹角大小与叶耳周长呈负相关且叶夹角的变化主要由叶耳周长变化引起的。遗传分析表明:LA1的叶夹角变小的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调控,突变基因定位于第1号染色体的z1s11e1和z1s11e14两个标记之间,其物理距离为70kb,该区间共包含12个注释基因,研究结果为LA1基因的克隆和解析高粱叶夹角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李金红董爽李伟涵张丽霞陆晓春
关键词:高粱突变体基因定位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玉米幼胚遗传转化体系被引量:7
2018年
为建立以潮霉素为选择标记的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玉米高效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利用携带p MDC141-CYP79A1(含GUS基因)质粒的农杆菌浸染玉米A188幼胚,共培养7d后通过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研究农杆菌的菌液浓度、热激时间和浸染时间等因素对玉米幼胚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农杆菌的菌液浓度的增加、热激时间和浸染时间的延长,GUS表达效率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农杆菌菌液的OD_(600)为0.8、热激预处理时间3min和浸染时间5min时,其GUS瞬时表达率均最高,分别为46.8%、46.4%和51.7%。并在最佳条件下将GUS基因转入到玉米幼胚,以潮霉素为选择标记,进行3次选择培养,将重新分化的抗性愈伤组织进一步分化成苗,获得56株潮霉素抗性植株,经PCR分子鉴定,获得22株阳性植株,初步建立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高效玉米幼胚遗传转化体系,为以抗潮霉素基因作为筛选标记的玉米遗传转化和基因功能验证提供技术基础,获得的抗潮霉素转化植株为玉米育种提供新材料。
李金红付莉关晓溪关晓溪霍岩史振声
关键词:玉米幼胚根癌农杆菌GUS
一个高粱直立叶突变体的表型鉴定和遗传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直立叶是构建合理株型和培育密植化栽培品种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高粱BTX623,获得一株可以稳定遗传的直立叶突变体,暂命名el(erect leaf)。该突变体叶片从6叶期开始出现直立性状,直至整个生育期叶片均呈直立状态。抽穗期突变体el植株倒1叶至倒7叶各节位叶长极显著缩短,叶片宽度也显著变窄;各节位叶夹角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各节位叶枕长(除倒1叶叶枕未形成)和叶耳周长呈现与之相反的趋势。在成熟期,突变体el植株的株高、粒长、粒宽、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穗长、每穗粒数和生育期差异极显著。遗传学分析表明:F2分离群体野生表型和突变表型符合3∶1分离比,说明直立叶是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隐性性状。石蜡切片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el的突变性状是由于叶耳细胞的数量增加和叶耳小维管束数量增加引起的。该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定位、克隆突变基因奠定基础,也为解析高粱叶片直立变化机制及密植化栽培品种的选育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支撑。
董爽陆晓春李金红韩俊艳
关键词:高粱表型鉴定
高粱生物育种进展与展望被引量:5
2022年
高粱作为全球第五大粮食作物,对世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粮食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随着粮食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革,与大宗粮食作物相比,高粱和谷子等杂粮具有特殊利用价值和地位,仍无法完全替代。高粱具有抗旱、耐涝和耐盐等特性,具有不与主粮争地的优势。发展高粱等杂粮对改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构建粮食强国,保障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育种是保障我国种业安全和提升种业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将概述高粱生产和消费、品种更替、种质资源、育种技术和生物育种基础等方面进展,针对高粱生物育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期望为我国高粱生物育种基础与种业研发规划、方针和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撑。
朱振兴张丽霞李金红白春明陆晓春
关键词:高粱生物育种种业转基因
一种鉴别高粱单宁Tan1等位变异基因的分子标记的引物及鉴别方法和应用
Tan1共有4种等位基因型,即Tan1、tan1‑a、tan1‑b和tan1‑c。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鉴别高粱单宁等位变异基因Tan1的方法,以引物Tan1‑BZF1和Tan1‑BZR1扩增高粱Tan1基因部分开放阅读框,P...
张丽霞陆晓春丛玲王春语王平朱振兴李丹李金红白春明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