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振华

作品数:9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 3篇艺术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音乐
  • 3篇文化
  • 2篇音乐文化
  • 2篇民族
  • 2篇教育
  • 2篇传承
  • 1篇等音
  • 1篇动力机制
  • 1篇以就业为导向
  • 1篇音乐教育
  • 1篇音乐文化传承
  • 1篇远程教育
  • 1篇院校
  • 1篇人类学
  • 1篇社会记忆
  • 1篇师范
  • 1篇师范院校
  • 1篇品格
  • 1篇文化传承
  • 1篇文化品格

机构

  • 9篇内蒙古师范大...
  • 2篇张家口教育学...

作者

  • 9篇冯振华
  • 4篇董波
  • 2篇董丽

传媒

  • 4篇内蒙古师范大...
  • 2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民族教育研究
  • 1篇内蒙古艺术
  • 1篇内蒙古大学艺...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0
  • 6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论《乐记》的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品格
2017年
《乐记》是先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教育著作,其系统地阐述了儒家传统的礼乐文化,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品格。主要表现在对"音"与"乐"缘起的阐述,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价值观;认为"乐"是由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而产生,表明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将"声""音""乐"的逻辑关系上升到人伦的音乐伦理学观点;"礼"与"乐"异同的分析,展现了礼乐文明的音乐政治观。在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接受外来音乐陶冶的同时,要充分认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性,体现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品格。
董波冯振华
关键词:乐记音乐文化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的思考
2010年
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提高和保障教学质量对今天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访谈和问卷等方法提出了改革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就业能力是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是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核心;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是提高和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冯振华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教学质量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多元文化理念被引量:10
2009年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多元文化的音乐课程理念,有助于学生对中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价值的肯定与认识,有助于学生对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有助于学生树立和形成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念,有助于改进和克服高中传统音乐课程中"单一文化"的局限性。
董丽冯振华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多元文化
以就业为导向的民族地区音乐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被引量:3
2009年
在民族地区音乐学院教育实践中如何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具有就业特色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是当前民族地区音乐学院面临的重点问题。民族地区音乐学院应当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主要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指导、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入手建立人才培养模式。
冯振华董丽
关键词:民族地区就业
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光盘资源本土化思考被引量:4
2009年
农远工程光盘资源在西部农村中小学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光盘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其"本土化"的缺失,因此可以说,研究光盘资源的"本土化"问题是有效利用西部农远工程教育光盘资源的关键所在。
崔宇冯振华
关键词:本土化
佛教音乐与草原文明再生产被引量:1
2018年
文章以藏传佛教的葛根庙和汉传佛教的"妙法禅寺"以及体现蒙藏汉文化融合的梅力更召作为案例来分析佛教音乐与草原文明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出了佛教及其音乐传入草原后,经过发展演变在草原文明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草原文明的一部分。这集中体现在敖包、成吉思汗祭祀和草原和谐社会构建等草原文明再生产诸多方面。
董波冯振华
关键词:佛教音乐藏传草原文明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民族高等音乐教育课程文化建构被引量:10
2009年
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能够自主应对全球化,有助于树立多元主义音乐教育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强化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认同。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提出民族高等音乐教育课程文化在课程目标、教师教育和培养以及课程体系建构等方面渗透民族音乐文化,并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当代使命。
冯振华崔宇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蒙古族“呼图克沁”传承的动力机制探讨
2009年
蒙古族"呼图克沁"传承的动力机制来源于:现阶段村民的传统价值观及内心需求;市场经济及其经纪人的出现与推动;政府政策的松动与认可;专家学者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发掘与利用;传统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需要注意的是,"呼图克沁"传承机制中存在的现实力量,不是哪一个单一因素或力量,而是多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
董波冯振华
关键词:蒙古族传承动力机制
蒙汉杂居地区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记忆——一个村落“呼图克沁”艺术活动的人类学反观被引量:2
2009年
内蒙古赤峰市萨力巴乡乌兰召村"呼图克沁"是由傩文化、萨满文化、查玛文化、汉文化、蒙古族民间文化等融合的产物。从艺术特色来看,"呼图克沁"继承了蒙古族萨满教傩舞、佛教查玛、汉族秧歌的有益成分,堪称是蒙、汉、藏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尽管"呼图克沁"受上述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它却始终保持有蒙古族民间文化特色。它为蒙古族群众喜闻乐见。它的演员全是蒙古族人,它的表演全用蒙古语,由此可见,"呼图克沁"是地地道道的蒙古族民间艺术,尽管受多种文化影响,却改变不了它的这一本质。
董波冯振华
关键词:人类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