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丹

作品数:8 被引量:10H指数:1
供职机构:长春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蒸发器
  • 2篇热泵
  • 2篇教学
  • 2篇高校
  • 1篇电加热
  • 1篇新兴产业
  • 1篇旋钮
  • 1篇压缩机
  • 1篇应用型本科
  • 1篇应用型本科高...
  • 1篇太阳能
  • 1篇太阳能供暖
  • 1篇太阳能供暖系...
  • 1篇能源
  • 1篇能源利用
  • 1篇能源利用率
  • 1篇啮合
  • 1篇啮合齿轮
  • 1篇气幕
  • 1篇气源热泵

机构

  • 8篇长春工程学院

作者

  • 8篇王丹
  • 4篇赵麒
  • 4篇马爽
  • 3篇金洪文
  • 3篇王文华
  • 3篇韩风毅
  • 2篇张文华
  • 2篇侯丽华
  • 1篇郑文
  • 1篇吕耀军
  • 1篇李长雨
  • 1篇张自国
  • 1篇田里
  • 1篇王娜
  • 1篇徐辉
  • 1篇王浩
  • 1篇崔玖力
  • 1篇施维

传媒

  • 3篇长春工程学院...
  • 1篇大学教育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一种适于严寒地区的新风加热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于严寒地区的新风加热机,目的是解决在严寒地区对低温空气加热的装置运行时能耗大、装置复杂等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机箱、冷凝器、加热器、蒸发器、压缩机、节流阀和风机,其中冷凝器和加热器分别设在机箱内,冷凝器...
金洪文杨蕾马喆赵麒马爽石俊龙王丹陈志鹏
文献传递
一种以热泵作为辅助热源的太阳能供暖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以热泵作为辅助热源的太阳能供暖系统,包括有太阳能集热板、换热器、蓄热罐、蒸发器和冷凝器,其中太阳能集热板通过第一循环管路分别与换热器和蓄热罐相连接,蒸发器设在换热器和蓄热罐之间的第一循环管路上,蒸发器...
马爽赵麒曾勇王丹王浩金洪文金四龙王宇杰
一种质量评估资料的存放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资料存放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质量评估资料的存放装置,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滚轮,所述设备本体内腔左右两侧壁之间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横板。该质量评估资料的存放装置,通过设置旋钮,转...
王丹侯丽华张文华李长雨田里王娜孙永善史岩
一种基于空气源热泵与电加热耦合的空气幕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空气源热泵与电加热耦合的空气幕,包括有空气源热泵、风机和电加热部件,其中空气源热泵中的冷凝器与风机和电加热部件装配在一壳体内,风机设在壳体的一侧,冷凝器和电加热部件设在壳体的内腔中,冷凝器设在风机...
金洪文宋炳奇杨蕾赵麒马爽吕耀军徐辉张自国张延鹏王丹崔玖力王维大
文献传递
基于持续改进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以长春工程学院为例被引量:8
2022年
以工程教育认证三大理念为引领,提出了基于持续改进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方法,研究并介绍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活动质量评价、毕业要求达成评价,以及培养目标达成评价“外循环、内循环和成果循环”三个持续改进循环体系的运行过程。
张文华郑文侯丽华王文华王丹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数字建造微专业构建策略与实践研究
2024年
开设“微专业”是应用型高等院校立足自身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适应行业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及新产业需求的教育创新策略。“数字建造”微专业作为吉林省工程领域相关院校首个微专业,紧紧围绕“主专业+辅修专业+微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构建策略。通过整合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施工和精细化管理的核心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实践研究表明,数字建造微专业教学模式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缩短学生从专业学习到职业实践的转换周期,实现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
韩风毅王文华段羽王丹刘玉珍
BIM素质通选课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研究——以长春工程学院BIM素质通选课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BIM素质通选课的开设不同于传统的必修课程的开设,它的课程体系有其自身特点。高校要根据当今社会的建筑行业对BIM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BIM素质通选课在高校的选修情况,并对选课人数、选课专业、选课院系进行综合分析,对高校建筑工程类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培养BIM人才,使BIM教学工作在高校真正落地。
韩风毅施维赵麒马爽王丹
关键词:BIM教学改革
面向新兴产业数字建造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被引量:1
2024年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使命与要求。基于我校BIM技术产业学院建设实践经验,坚持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创新发展,打造融合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学研究、技能培训、服务社会五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新兴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数字建造人才,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王丹王文华韩风毅段羽刘玉珍
关键词:新兴产业科教融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