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穴位
  • 2篇穴位注射
  • 2篇足三里
  • 2篇胃电
  • 1篇电活动
  • 1篇电图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针灸
  • 1篇针灸教学
  • 1篇足三里穴
  • 1篇胃电活动
  • 1篇胃电图
  • 1篇胃动力
  • 1篇胃动力紊乱
  • 1篇教学

机构

  • 2篇广西中医学院

作者

  • 2篇翁泰来
  • 2篇赵彩娇
  • 2篇陆美芬
  • 2篇卢献群
  • 2篇罗鸿宇
  • 1篇赵利华
  • 1篇陈玉其

传媒

  • 1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医学文选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穴位注射对兔胃动力紊乱调节及作用途径的实验观察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探讨穴位注射对胃动力紊乱的调节作用及作用途径。方法 实验通过自建兔胃动力紊乱模型 ,以体表胃电活动 ( Electrograstro Activity,EGA)为客观指标 ,观察足三里穴穴位注射 (以下称穴注 )对胃动力紊乱的调节作用和穴位注射效应的作用途径及其对药物药理反应的可信性。结果  1足三里穴位注射对胃动力紊乱的调节作用明显 ;2穴注后产生的效应及作用大小与所选药物种类相关 ;3调节作用途径与神经 -经络密切相关 ;4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明显小于常规剂量。结论 穴位注射的效果是肯定的、客观的 ,穴注具有生物放大功能 。
翁泰来谢感共罗鸿宇陆美芬卢献群赵彩娇
关键词:胃动力紊乱穴位注射足三里胃电活动动物模型
胃电图在针灸教学临床和科研中应用尝试被引量:3
2004年
本工作旨在采用胃电图 (EGG)为在针灸的教学 ,临床和科研中探究调治胃机能活动 ,阐述传统理论 ,术语 ,评价疗效提供数字———图谱的客观依据 ,提高教学质量和临床、科研工作水平。结果 :1 EGG在针灸调治胃时进行全程跟踪表明 :针刺足三里穴 ,出现得气和气至病所时EGG呈现同步性变化。针刺治疗最终效应是双向反应 ,针刺前后比较P <0 .0 5~ 0 .0 0 1。差异非常显著。针刺作用途径与穴位传入神经和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密切相关。 2 烧山火特殊针法是当针刺后患者出现热感时 ,EGG才出现双向反应。 3 治疗胃病取胃经足三里穴 ,针刺前后比较为P <0 .0 5。差异显著 ,而取其相表里的脾经阴陵泉穴时 ,EGG的效应也出现双向反应 ,但针刺前后比较P >0 .0 5 ,无统计学意义。 4 针灸可以防、治胃溃疡 ,但治疗的效果优于预防效果 ,治疗中又以灸治优于针刺疗法 ,EGG波幅值与溃疡指数呈负相关关系而穴位导电量与溃疡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5 穴位注射用药剂量是全剂量的 1 2~ 1 3,但疗效相同 ,EGG表现出有胃动力紊乱的EGG ,提前恢复到正常 ,究其作用机制 ,除与穴位下药液产生压力刺激有关外 ,与药物的性能密切相关 ,提示穴位具有生物放大功能。 6 针刺治疗急性胃痛 ,即刻疗效明显 。
翁泰来卢献群陆美芬谢感共赵彩娇赵利华罗鸿宇陈玉其
关键词:胃电图针灸教学穴位注射足三里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