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红
- 作品数:11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安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双眼不对称的分离性垂直斜视手术治疗
- 目的 通过不同量的下斜肌转位术对双眼不对称的分离性垂直斜视(DVD)的治疗,观察眼位矫正效果和并发症情况。方法 选择双眼垂直斜度不相等的DVD患者15例,均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1~+3,一眼上斜度为15△~20△采取下斜...
- 金丽英王丽丽张雯董玉红杨格强姚云
- 不同量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双眼不对称DVD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通过不同量的下斜肌转位术对双眼不对称的分离性垂直斜视(DVD)的治疗,观察眼位矫正效果和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双眼垂直斜度不相等的DVD患者15例,均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上斜度为15△~20△眼采取下斜肌部分转位术,上斜度>20△眼采取下斜肌全部转位术。术后观察眼位矫正情况及睑裂变化、眼球运动情况。结果:术后双眼第一眼位上斜明显改善,下斜肌功能亢进均消失,双眼睑裂大小基本对称,向上注视时上转程度相等。结论:DVD患者双眼上斜程度往往不对称,可根据第一眼位垂直斜度大小分别采取下斜肌全部转位和部分转位,以减少术后双眼睑裂不等大或上转程度不相等的并发症。
- 金丽英王丽丽张雯董玉红杨格强姚云
- 关键词:分离性垂直斜视下斜肌转位术
-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不同SA值与视觉质量的关系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评价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不同全眼球面像差(SA)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于西安市中心医院就诊的68例(88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根据患者术后全眼SA值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21例[SA值为(-0.15~-0.05)μm],B组22例[SA值为(-0.05~0.05)μm],C组25例[SA值为(0.05~0.15)μm]。术后3个月,比较3组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全眼总高阶像差及不同炫光状态和空间频率下的调制传递函数值(MTF)、对比敏感度差异。结果术后3个月,3组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相近(P>0.05);B组[(0.25±0.13)μm]、C组[(0.21±0.16)μm]全眼高阶像差低于A组[(0.21±0.1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 c/d、10 c/d及25 c/d、30 c/d空间频率下,C组MTF值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明视有炫光和暗视无炫光状态下,C组6 c/d、12 c/d、18 c/d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高于A、B两组(P<0.05);而在暗视有炫光状态,C组在五种空间频率(1.5 c/d、3 c/d、6 c/d、12 c/d、18 c/d)下的对比敏感度均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后,不同SA对视觉质量有影响,术后SA值保持在0.05~0.15μm范围,视觉质量可得到明显提高。
- 霍敏董玉红张静
- 关键词: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
- 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对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矫治效果观察被引量:18
- 2019年
- 目的研究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对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矫治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11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9例,对照组51例。观察组予以RGP矫正视力,对照组则佩戴框架眼镜矫正视力。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视力矫正情况,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配镜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矫正视力分别为(4.33±0.31)、(4.52±0.47)、(4.76±0.29),均高于对照组的(4.19±0.30)、(4.33±0.40)、(4.41±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7.80%(40/59),高于对照组的43.14%(2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满意度为100.00%(59/59),高于对照组的90.20%(4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GP对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矫治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好,更容易为患儿所接受。
- 董玉红霍敏张静
- 关键词: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视力
- 斜视矫正手术对不同类型斜视病人视觉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研究斜视矫正手术对不同类型斜视病人视觉功能(visual performance,V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西安市中心医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96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斜视类型将病人分为三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SOP)组14例;共同性内斜视(CET)组19例;共同性外斜视(CXT)组63例。手术方法采用斜视矫正手术,CXT病人给予双眼或单眼行外直肌后徙术(LRR)或单眼LRR联合内直肌缩短术(MRMS),CET病人给予双眼或单眼内直肌后徙术(MRR)或单眼MRR联合外直肌缩短术(ERS),SOP病人给予双眼或单眼下斜肌(IO)断键并摘除多余肌肉组织,随访8周,每2周1次。分析各组病人的手术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CXT组、CET组、SOP组术后痊愈率分别为23.81%、31.58%、14.29%。三组在痊愈,基本痊愈,进步以及无效率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XT组、CET组、SOP组术后正位率分别为77.78%、84.21%、64.29%。CXT组、CET组、SOP组术后立体VP率分别为60.32%、68.42%、57.14%。CXT组、CET组、SOP组术后融合功能率分别为68.25%、78.95%、71.43%。三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病人远立体视检测与近立体视检测结果中立体视结果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斜视矫正手术对不同类型斜视病人的治疗疗效相近,不同类型斜视病人给予手术矫正后多数都能恢复双眼VP。
- 董玉红
- 关键词:斜视眼外科手术深度知觉
- 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联合气体充填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观察
- 王丽丽杨阁强董玉红张雯李立婕
- 妥布霉素滴眼液治疗重症细菌感染性角膜炎的疗效及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探讨妥布霉素滴眼液对重症细菌感染性角膜炎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单眼发病的重症细菌感染性角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0.3%妥布霉素滴眼液治疗)和对照组(0.25 mL氯霉素滴眼液治疗)各5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和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角膜处的病原菌株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结膜充血消失时间、上皮生长时间、溃疡愈合时间畏光消失和眼睛干涩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IL-6、IL-1β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CD8^(+)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而CD4^(+)、CD4^(+)/CD8^(+)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上升(P<0.05)。结论对重症细菌感染性角膜炎患者使用妥布霉素滴眼液进行治疗能取得理想的疗效,抑制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霍敏张静董玉红
- 关键词: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妥布霉素滴眼液
- 直肌连接术治疗外直肌全麻痹
- :通过外、下、上三条直肌联结术治疗外直肌全麻痹,观察其临床效果.11 2方法:回顾分析25 例外直肌全麻痹患者,角膜映光法:第一眼位患眼内斜250~450;眼球运动:患眼外转受限不过中线;同视机检查:第一斜视角斜视度为+...
- 金丽英贺金刚董玉红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11b和CD200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检测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11b、CD200的表达水平并探究其与PCV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诊治的PCV患者86例(103眼)为研究对象(PCV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受试者外周血中CD11b+、CD200+、CD11b+CD200+单核细胞比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PCV患者玻璃体积血情况,眼底彩色照相检查PCV患者眼底病变情况,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PCV患者眼中血管病变情况,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PCV患者病变位置并进行比较。结果 PVC患者外周血中CD11b+、CD200+、CD11b+CD200+单核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PVC患者外周血中CD11b+单核细胞百分比与患者视网膜下出血情况、病变区域大小、息肉状病灶数及疾病分型有关(P <0. 05),与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病变眼数目及病变位置无关(P> 0. 05)。PVC患者外周血中CD200+、CD11b+CD200+单核细胞百分比与患者视网膜下出血情况、病变区域大小、息肉状病灶数及疾病分型、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病变眼数目及病变位置均无关(P> 0. 05)。CD11b+单核细胞比例与CD200+、CD11b+CD200+单核细胞比例无明显相关性(P> 0. 05); CD200+单核细胞比例与CD11b+CD200+单核细胞比例无明显相关性(P> 0. 05)。结论 PCV患者外周血中CD11b+单核细胞比例显著增加,与患者视网膜下出血情况、病变区域大小、息肉状病灶数及疾病分型有关,可能作为评估PCV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生物指标。
- 董玉红祝艳妮
- 关键词: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外周血单核细胞CD11BCD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