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云

作品数:40 被引量:220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11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4篇雨林
  • 9篇热带季节雨林
  • 9篇季节雨林
  • 7篇植物
  • 5篇亚洲象
  • 5篇幼苗
  • 5篇云南松
  • 5篇群落
  • 5篇热带雨林
  • 4篇亚热带
  • 4篇数据集
  • 4篇水分
  • 3篇水循环
  • 3篇土壤
  • 3篇气象
  • 3篇西双版纳热带...
  • 3篇胁迫
  • 3篇阔叶
  • 3篇阔叶林
  • 3篇

机构

  • 39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云南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云南西双版纳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科学院亚...
  • 2篇贵州大学
  • 1篇北方民族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海南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中南林学院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云南省珍稀濒...
  • 1篇普洱学院
  • 1篇大理大学

作者

  • 40篇邓云
  • 12篇邓晓保
  • 11篇林露湘
  • 10篇张一平
  • 9篇周文君
  • 8篇宋清海
  • 6篇曹敏
  • 5篇戴开结
  • 5篇沙丽清
  • 5篇沈有信
  • 4篇李玉武
  • 4篇陈辉
  • 3篇张志明
  • 3篇王冰
  • 3篇陈辉
  • 3篇张文富
  • 3篇张光飞
  • 3篇苏文华
  • 3篇刘运通
  • 2篇于贵瑞

传媒

  • 7篇生物多样性
  • 5篇生态学报
  • 5篇生态学杂志
  • 5篇中国科学数据...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云南大学学报...
  • 2篇林业建设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大自然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广西植物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林业调查规划
  • 1篇绿色科技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6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供磷水平对云南松幼苗形态建成及根际有机酸分泌的影响被引量:12
2006年
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元素.通过在不同梯度的磷营养液中对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幼苗217 d的培养发现,云南松根系生物量、侧根数、根部全磷含量、茎叶全磷含量随磷浓度变化而呈二次函数曲线变化.在较低磷浓度下云南松对供磷变化反映明显,但随磷浓度的增加,这种变化呈减弱趋势.在缺磷处理还导致云南松茎叶生物量减少,主根长度增加.在云南松根系分泌物中未发现有机酸的大量分泌,说明缺磷可以导致云南松体内酸环境的变化,但不是植物根际酸化的主要原因.
邓云官会林戴开结周文君沈有信
关键词:云南松幼苗形态生物量
轻小型无人机航摄技术辅助的热带森林样地测量精度问题探讨被引量:4
2018年
准确的样地坐标位置是无人机航摄数据与地面调查数据融合使用的必要前提,但是在森林样地的具体实践中,会有许多因素制约着样地位置的测量精度,这有可能影响后期的数据融合过程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研究者们需要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比西双版纳地区10个热带森林样地及周围区域无人机航摄过程中的地面控制点测量精度、Photoscan摄影测量软件所得点云解算精度和照片曝光点重投影精度,发现:(1)即使使用性能相对较好的实时差分(real time kinematic,RTK)式GNSS系统进行定位,在林内也很难获得很好的定位精度,林窗处的地面控制点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分别为0.167±0.158 m和0.297±0.170 m,林下样地顶点桩处分别为0.392±0.368 m和0.657±0.412 m;(2)软件的全局解算精度主要受控制点地面测量精度和控制点数量的影响;(3)若仅依托普通的单站式GPS对无人机位置进行定位,则照片曝光点的重投影坐标位置可能存在较大误差(RMSE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分别为18.434±5.252 m和34.042±6.920 m);(4)估测地形与实测地形间的高差标准差与林冠平均高度正相关(r=0.713,P<0.05),估测地形模型在20 ha样地尺度下的验证结果优于1ha样地。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建议:(1)在对热带森林进行无人机航摄的过程中,必须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分布相对均匀的地面控制点对测量误差进行控制;(2)摄影测量法的优势在于能够以相对简单的前端设备建立数字表面模型,但该方法可能很难在森林样地中建立准确的数字地形模型。在使用无人机获取数据之前,研究者应预先考虑到适合自己的恰当方法以应对以上的精度控制问题。
邓云王彬王彬李强张志明邓晓保曹敏
关键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优势植物热值被引量:5
2010年
为探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植物热值的变化规律,用SDACM-Ⅲa型量热值仪测定了该群落不同层次37种优势植物不同器官干湿季节的热值。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各层优势种的平均干质量热值在17.05~20.23kJ.g-1,乔木、层间藤本、灌木、草本干质量热值分别为18.86~20.23、17.97~19.76、17.71~18.83和17.05~17.45kJ.g-1。各层优势种平均干质量热值在干湿季节均表现为:乔木层>层间藤本>灌木层>草本层。所有层次相同各器官平均干质量热值在器官间存在差异,但只有叶与根、枝之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层次中的同种植物干质量热值在干湿季节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层优势植物的干质量热值在干湿季节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唐炎林曹敏唐建维邓晓保林华李玉武邓云
关键词:热带季节雨林优势植物
干旱胁迫下巨尾桉的形态可塑性和生理响应特征被引量:11
2010年
以1月龄巨尾桉组培苗为材料,通过模拟雨季和旱季的土壤水分条件试验探讨干旱胁迫下巨尾桉幼苗形态的可塑性及生理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与高水和中水处理相比,低水处理(13%左右土壤体积水分含量,模拟旱季土壤水分)导致巨尾桉幼苗生物量减少,叶片形态发生明显变化,总叶面积、叶片数、平均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减少,而且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但水分胁迫下巨尾桉生物量分配模式不变,叶片脯氨酸含量变化也不明显,叶片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仍维持在正常水平。研究发现,干旱并未对巨尾桉光合能力和水分吸收策略造成过多影响,巨尾桉能通过限制生长、减少水分消耗来应对干旱胁迫,保证植株安全度过干旱同时又不会过度消耗当地环境水分,以利于维持当地旱季的水分平衡。
邓云王冰苏文华张光飞邓晓保
关键词:巨尾桉表型可塑性水分胁迫生理响应
哀牢山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树种beta多样性格局形成的驱动力被引量:12
2020年
Beta多样性通常指群落在时间和空间上物种组成的差异,包括物种周转组分和物种丰富度差异组分。驱动beta多样性格局形成的生态过程决定了群落的时空动态,然而关于beta多样性及其两个组分格局形成的驱动力还存在较多争议。以往研究表明,beta多样性的格局存在取样尺度的依赖性,驱动其形成的生态过程在不同取样尺度下的相对重要性也随之改变。本研究以哀牢山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20 ha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取样尺度上,将样方间的Bray-Curtis指数分解为物种周转组分和物种丰富度差异组分,通过典范冗余分析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揭示环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对于beta多样性及其两个组分格局形成的相对重要性及其尺度依赖性。结果表明:(1)beta多样性、物种周转组分和物种丰富度差异组分均随取样尺度的增大而减小。在不同取样尺度下,物种周转组分对于beta多样性的贡献始终占主导地位。(2)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大,环境过滤驱动beta多样性格局形成的相对重要性逐渐增加,而扩散限制的相对重要性逐渐降低。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取样尺度在beta多样性格局形成及其驱动力定量评价中的重要性,今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解析上述尺度效应的形成机制。
姚志良温韩东邓云曹敏曹敏
关键词:群落组成方差分解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分结构对物种组成变异的驱动作用:从局域到区域尺度被引量:3
2023年
林分结构可以表征森林群落光的可利用性和光环境的异质性,对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异具有重要驱动作用。然而,目前还鲜有研究将林分结构用于解释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异。本研究以哀牢山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20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区域按公里网格设置的19个1 ha森林动态样地为研究对象,将林分结构参数、环境因子和空间结构变量共同作为解释变量,采用基于冗余分析的变差分解和层次分割方法,在局域和区域尺度上同时解析群落物种组成变异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局域和区域尺度上,纳入林分结构后均提高了对物种组成变异的解释率。在局域尺度上,加入林分结构作为解释变量后,单纯的空间结构的解释率明显下降,林分结构与环境因子累计贡献了41.0%的解释率。在区域尺度上,林分结构与环境因子累计贡献了23.0%的解释率。从局域到区域尺度,环境过滤的相对作用明显增强。林分结构指示的光的可利用性对林冠下方的树种组成具有较强的塑造作用,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林分结构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变异的驱动机制。
杨欣姚志良王彬王彬温韩东曹敏邓云谭正洪曹敏
关键词:林分结构激光雷达
林冠结构是局域尺度木本植物功能性状beta多样性形成的重要驱动力被引量:6
2020年
功能性状beta多样性反映了群落间功能性状组成的差异,解析其形成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研究以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20 ha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测定木本植物11个重要的功能性状,采用多度加权的平均最近邻体性状距离度量不同取样尺度的功能性状beta多样性,基于距离矩阵的多元回归方法解析林冠结构差异、环境异质性、空间距离在功能性状beta多样性格局形成中的相对作用。结果表明,对于所有木本植物个体(DBH≥1 cm)而言,同时考虑林冠结构、环境和空间距离的模型为解释功能性状beta多样性格局的最优模型;在3个不同取样尺度上,林冠结构差异和环境距离都对功能性状beta多样性具有较大的解释力,且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大而上升,空间距离的作用基本可以忽略。本研究证实了林冠结构是局域尺度木本植物功能性状beta多样性格局形成的重要驱动力,这一发现更新了环境异质性和空间距离是驱动功能性状beta多样性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的传统认知,为将来研究功能性状beta多样性形成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并证实了取样尺度在解析木本植物功能性状beta多样性格局形成机制中的重要性。
周昌艳王彬邓云乌俊杰曹敏曹敏
关键词:环境异质性热带季节雨林
不同磷源对云南松幼苗生长和磷吸收量的影响被引量:21
2009年
磷是控制生命过程的重要元素,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磷,低磷常导致一些植物发生适应性变化。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 Franch.)对低磷土壤环境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能力,广泛分布并正常生长于贫瘠的低磷红壤上,研究不同磷源对云南松幼苗生长和磷吸收量影响,对揭示云南松的低磷适应机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试验所用培养云南松幼苗的种子采集自云南省通海县秀山森林公园内的健壮云南松林。试验研究了不同磷源对云南松幼苗茎高、主根长、生物量、根冠比、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磷源处理间云南松幼苗茎高(F=2.352,P=0.067)、主根长(F=1.775,P=0.151)、茎叶生物量(F=1.359,P=0.269)、根系生物量(F=2.807,P=0.035)和总生物量(F=1.017,P=0.427)几个参数并没有表现出实质性差异,云南松幼苗生长在不同磷源处理间的差异不明显;(2)不同磷源处理下云南松幼苗根冠比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普通磷源KH2PO4>钙磷Ca3(PO4)2>铝磷AlPO4>无磷CK>铁磷FePO4.4H2O,幼苗体内磷含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普通磷源KH2PO4>铁磷FePO.44H2O>铝磷AlPO4>钙磷Ca3(PO4)2>无磷CK;(3)普通磷源比其它磷源更能够被云南松幼苗吸收利用;(4)云南松幼苗地下部分磷含量始终比地上部分磷含量高。
戴开结何方沈有信周文君邓云张建华
关键词:云南松幼苗
西双版纳人工橡胶林冠层温度及其影响因子
2022年
冠层温度(T_(c))是衡量植物水分和热量的关键生理生态指标之一。本研究以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林为对象,利用红外温度传感器及常规气象监测数据,分析了2014—2016年橡胶林冠层温度和气象因子的变化,旨在揭示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林冠层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_(c)的年变化和干季日变化特征都呈现出单峰趋势,而雨季日变化呈现出双峰趋势。T_(c)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为:大气温度>饱和水汽压差>净辐射>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其中,大气温度与T_(c)的相关性最强(r=0.92,P<0.01,n=1096)。偏相关分析发现,大气温度、净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对干、雨两季的T_(c)都有显著影响,但干季影响T_(c)的因素主要是大气温度和净辐射,雨季影响T_(c)的主要因素是大气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本研究初步得出了西双版纳地区冠层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为深入探究冠层温度的影响因子提供了基础。
孙晨娜张晶Gnanamoorthy Palingamoorthy张一平陈辉邓云金艳强宋清海
关键词:冠层温度气象因子红外温度传感器
亚洲象对人工硝塘利用情况的初步研究
2022年
硝塘作为亚洲象在野外环境中获取盐分的重要场所,对亚洲象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6月-2020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对人工硝塘监测,结果显示:包括亚洲象在内的多种动物到访人工硝塘;亚洲象到访人工硝塘的有效次数为20次,利用1至4号人工硝塘的频次依次为1次、0次、9次和10次,主要时间段为2:00-9:00和16:00-22:00;亚洲象到访人工硝塘的总时长为246min,其中群象到访时间为108min(平均到访时间为21.6min),雄象到访时长为138min(平均到访时间为9.2min)。群象在人工硝塘的平均停留时间更长,可能雌性个体在繁殖和哺育期需要补充更多的盐分和矿物质;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亚洲象在人工硝塘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晨昏时段;人工硝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作为天然硝塘的补充。在开展实际的保护工作中,人工硝塘的选址是野生动物能否利用人工硝塘的关键,建议结合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食源、水源等生存必备要素来选址。
苏锐邓云袁盛东
关键词:亚洲象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