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义凡

作品数:15 被引量:128H指数:8
供职机构:宁夏大学西部生态与生物资源开发联合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3篇土壤
  • 12篇荒漠
  • 12篇荒漠草原
  • 12篇草原
  • 5篇群落
  • 3篇养分
  • 3篇土壤养分
  • 2篇有机碳
  • 2篇植被
  • 2篇植物
  • 2篇植物群
  • 2篇植物群落
  • 2篇生物量碳
  • 2篇水分
  • 2篇碳库
  • 2篇土壤粒径
  • 2篇土壤粒径分布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土壤有机

机构

  • 15篇宁夏大学

作者

  • 15篇张义凡
  • 14篇陈林
  • 13篇杨新国
  • 10篇李学斌
  • 10篇刘学东
  • 6篇李月飞
  • 4篇赵伟
  • 1篇朱林
  • 1篇杨东东

传媒

  • 4篇北方园艺
  • 4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草业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围封与放牧对荒漠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以宁夏盐池典型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选择围栏封育区和围栏外放牧区的芨芨草群落和沙蒿群落,研究围封与放牧区2种群落草地的含水量、pH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放牧干扰对荒漠草原土壤水分和pH均表现出显著影响(P<0.05),沙蒿群落土壤含水量各层在放牧干扰下比围栏区相应高12.0%、12.3%和16.6%,芨芨草群落各层均表现为围封区含水量大于放牧区,放牧区土壤pH明显低于围封区;除速效磷(AP)以外,其它养分元素含量均呈现为围封区大于放牧区,围封内外土壤的有机碳(SOC)、全氮(TN)、速效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的达到差异显著水平,对全磷(TP)、全钾(TK)的影响不明显;芨芨草群落各层土壤各指标含量均比沙蒿高,同时相对增幅也大。
张义凡陈林杨新国刘学东李学斌
关键词:围封放牧土壤理化性质
不同荒漠草原植被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特征被引量:13
2017年
通过对宁夏荒漠草原恢复工程主要植被柠条、沙蒿、短花针茅和蒙古冰草根际与非根际表层(0~5cm)、亚表层(5~10cm)和深层(10~15cm)土壤养分、土壤总碳(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Cr)、活性有机碳(active organic carbon,CA)、碳库指数(carbon pool index,CPI)及碳库管理指数(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CPMI)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CPMI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植被土壤养分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根际大于非根际,柠条群落根际和非根际表层速效钾(AK)含量高达130.81和111.96mg/kg,相对于亚表层和深层分别高6.87、31.65mg/kg和23.57、61.44mg/kg,随土层深度增加,根际表层,亚表层和深层比非根际土壤分别高18.84、35.55和48.63mg/kg,表现出了荒漠草原特殊的"肥岛"聚集效应,不同群落间差异显著(P<0.05);2)4种植被类型土壤总有机碳Cr含量在2.09~17.11g/kg范围内,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均表现为根际大于非根际,Cr和CA含量在土壤垂直剖面中的分布相似,具有一定的"聚表效应",柠条和蒙古冰草群落表层比亚表层碳库活度分别增加了38.41%和29.54%,不同植被类型之间碳库活度表现为蒙古冰草>沙蒿>柠条>短花针茅,植被恢复显著改善了土壤有机质分布状况和土壤碳库质量,明显增强荒漠草原土壤碳汇功能;3)荒漠草原土壤CPMI与土壤养分含量显著相关(P<0.05),pH与Cr、CA、CPI和CPMI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661、-0.437、-0.661和-0.410,与其他土壤养分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P<0.01),土壤氮(N)、磷(P)、钾(K)促进了土壤碳库循环周转速率,显著提高土壤质量和生产力。CPMI能够用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和土壤管理措施的有效指标。
张义凡陈林李学斌李月飞杨新国
关键词:荒漠草原土壤养分碳库管理指数
荒漠草原不同土壤条件下猪毛蒿幼苗种群的点格局分析被引量:13
2019年
采用摄影定位法测定了宁夏荒漠草原3种不同土壤条件下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幼苗种群的空间格局,并应用完全空间随机模型、泊松聚块模型和嵌套双聚块模型对其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灰钙土生境下,猪毛蒿幼苗种群在小尺度上(0—2.85m)表现为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大先呈现为随机分布(2.85—3.75 m),然后又呈现为均匀分布(3.75—5m);在风沙土生境下,猪毛蒿幼苗种群在0—1.85 m之间表现为聚集分布,在1.85—2.35 m之间表现为随机分布,当尺度大于2.35 m时表现为均匀分布;而基岩风化残积土上的猪毛蒿幼苗种群在整个尺度上均呈现随机分布。(2)猪毛蒿种群幼苗在基岩风化残积土上符合泊松聚块模型,即猪毛蒿种群空间格局的聚块中不存在较高密度的小聚块;而在风沙土和灰钙土上则符合嵌套双聚块模型,即在大聚块中分布较高密度的小聚块。猪毛蒿幼苗种群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土壤异质性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种群在空间中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可以通过种群空间格局的分析加以解释。
李月飞李月飞李学斌陈林苏莹
关键词:荒漠草原
荒漠草原2种群落灌丛堆土壤水分的空间特征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为阐明植被群落与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关系。【方法】以荒漠草原2种灌丛堆为对象,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灌丛堆(白刺、沙蒿)3种生境(冠下、冠缘、空地)及不同土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c.v.)。【结果】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明显,不同群落类型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差异表现为不同群落类型之间大于同一群落不同生境大于同一群落同一生境不同土层,其含水量最大差异分别为162.28%、74.66%、97.44%,在空地20~40 cm土层中,沙蒿沙堆土壤含水量达到白刺的2.62倍;在同一群落之间土壤含水量和水分空间异质性表现为空地>冠缘>冠下;在同一群落同生境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变化明显,异质性增大。【结论】荒漠草原自然形成的沙堆微地形地貌引起各非生物要素在空间上的重新分配作用,显著影响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特征。
张义凡陈林刘学东杨新国李学斌
关键词:荒漠草原植被群落水分空间异质性
荒漠草原3种典型群落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布与微生物量碳氮的关系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探讨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粒径分布(PSD)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MB)的关系,以宁夏盐池荒漠草原3种典型群落类型(冰草、沙蒿、短花针茅)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群落2种生境(冠下、丛间)0-5、5-10和10-15cm表土层土壤PSD和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变化,并分析了土壤颗粒组成中砂粒、粉粒和黏粒体积分数变化与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MBC、MBN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群落类型土壤粒径都呈"倒V"型分布趋势,但土壤退化最严重的沙蒿群落中100-500μm粒径颗粒含量相对较多,与其他两种群落形成显著差异。(2)不同群落类型SOC、MBC、MB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同土层SOC、MBN含量均表现为冠下明显大于丛间,表现出"肥岛效应",且0-5cm土层差异显著(P〈0.05)。(3)对土壤粒径组成与土壤SOC、MBC、MBN间相关性研究表明,在土壤SOC、MBC和MBN含量较高的冰草、短花针茅群落类型中,0.01-2、2-50和50-100μm土壤粒径的颗粒含量也高,SOC、MBC和MBN含量与〈100μm的粉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在沙蒿群落类型中粒径为100-250和250-500μm的土粒含量增高,导致其SOC、MBC和MBN含量较低,表明不同群落类型对土壤理化结构产生影响的同时,对微生物生物量也有显著的影响。
张义凡陈林李学斌刘学东李月飞杨新国
关键词:荒漠草原土壤粒径分布微生物量碳氮
荒漠草原3种典型群落类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以宁夏盐池荒漠草原3种典型群落(柠条、沙蒿、短花针茅)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生境(冠下、丛间)和不同土层间(0~5、5~10、10~15cm)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量——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3种群落土壤微生物量变化差异较大,柠条、沙蒿和短花针茅群落土壤MBC含量分别为77.00~393.18、17.27~221.71和81.05~173.37mg/kg,MBN含量分别为7.59~64.81、1.43~13.95和4.25~22.13mg/kg,MBC和MBN含量均表现为:冠下>丛间,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有明显的"沃岛效应"。(2)群落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变化有显著影响,3种典型群落类型下土壤微生物量熵(qMB)、碳氮比(C/N)、微生物量碳氮比(MBC/MBN)分别在0.76~4.10、15.02~52.50、5.34~23.07范围内变化,其比值在不同生境和不同土层深度的分布特征有明显差异。(3)3种典型群落类型的土壤MBC与SOC、MBN、qMB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土壤C/N与MBC/MB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土壤MBC、MBN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指示特性,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张义凡刘学东陈林李学斌杨新国
关键词:荒漠草原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
荒漠草原典型植物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其与酶活性的关系被引量:12
2016年
以宁夏荒漠草原典型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蒿(Artemisia ordosica)、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和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物群落不同土层深度(0-5、5-10和10-15cm)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特征及其与土壤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4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SOC、MBC、E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表层(0-5cm)土壤显著高于亚表层(5-10cm)和深层(10-15cm)土壤(P〈0.05),而土壤DOC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同一土层深度,灌木(柠条和沙蒿)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高于禾本科植物(短花针茅和蒙古冰草)。(2)4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整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局部土层深度表现出波动性;同一土层不同植被群落土壤酶活性未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3)4种典型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除DOC外,其余均与S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熵以及有机碳活度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不仅依赖于总有机碳,也与土壤酶活性密切相关。
刘学东陈林杨新国张义凡赵伟李学斌
关键词: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酶活性
白刺沙堆周围土壤理化性状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5
2016年
为了探讨沙堆灌丛植被"肥岛"效应影响下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宁夏东部荒漠灌丛白刺为研究对象,对沙堆不同生境,不同土层的pH、全盐和碳氮磷含量及其比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刺沙堆土壤pH和全盐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升高,相对于pH,全盐的升高更为显著(P〈0.05),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总体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土壤表层(0~40cm),3种生境下土壤养分含量为冠下〉冠缘〉灌丛间地,TP相对于SOC和TN在不同生境、不同土层间变化不显著(P〉0.05);在表层土壤(0~20cm)处,沙堆冠下土壤的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呈极显著增加趋势;离植株不同距离的3种生境下,白刺沙堆土壤的C/N、C/P和N/P几乎无明显的规律性,经方差分析可知,土层对SOC和TN影响显著(P〈0.05),对TP无影响(P〉0.05),距离仅对SOC有显著影响,而距离与土层的交互作用对三者均有显著影响(P〈0.05)。白刺沙堆土壤pH和全盐对C/N、C/P、N/P的贡献为正,SOC、TN和TP对C/N的贡献均为负。
刘学东陈林杨新国赵伟张义凡李学斌
关键词:盐碱地
荒漠草原不同类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2
2018年
为研究荒漠草原区不同土壤类型的水分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降雨变化的响应。选择3种土壤类型——风沙土、风化基岩残积土和灰钙土,利用野外增减雨试验装置,对土壤水分进行长期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风沙土、风化基岩残积土和灰钙土的土壤体积含水率时间变化受降雨的影响显著,出现了3次波峰;降雨量的增减变化会影响波峰出现的早晚。土壤体积含水率的垂直变化主要有2种类型:波动型和降低型,其主要受地表植被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风沙土和风化基岩残积土的正常和减雨区,变异系数由表层(活跃层)向深层递减;灰钙土表层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异系数最小(正常区1. 21%,增雨区1. 36%,减雨区1. 46%),属次活跃层。正常和增雨区的总土壤蓄水量表现为:风化基岩残积土〉风沙土〉灰钙土,而减雨区的总蓄水量为:风化基岩残积土〉灰钙土〉风沙土。
苏莹陈林陈林杨新国李月飞杨东东杨新国
关键词:荒漠草原土壤水分土壤类型
荒漠草原典型群落土壤粒径和养分的分布特征及其关系研究被引量:27
2017年
为了明确荒漠草原区土壤机械组成与养分的关系,以宁夏盐池荒漠草原4种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群落(柠条、沙蒿、蒙古冰草、短花针茅)表层(0~5cm)、亚表层(5~10cm)和深层(10~15cm)土壤粒径分布分形(PSD)、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揭示荒漠草原区土壤结构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4种典型群落土壤PSD均呈正态分布,不同群落间的土壤PSD差异显著,粒径100~500μm颗粒含量对PSD影响最大,不同群落间的差异大于不同生境间或不同土层间。(2)4种典型群落除全磷(TP)外,其余土壤全肥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且冠下大于丛间,表现出荒漠草原区特殊的"肥岛"聚集效应,不同群落间分布特征均表现为:柠条>短花针茅>蒙古冰草>沙蒿,速效养分含量相对较高,各群落均达到适宜水平。(3)土壤养分与土壤PSD显著相关,除速效磷(AP)外,其余土壤养分与土壤分形维数(D)均呈正相关关系,粒径100~250μm、250~500μm颗粒与土壤养分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中的黏粒、粉粒在有机无机胶结过程及土壤良好的结构维持中起主要作用。
李学斌张义凡张义凡刘学东陈林杨新国
关键词:荒漠草原土壤粒径分布土壤养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