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卫超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盐碱
  • 2篇土壤
  • 2篇团聚体
  • 2篇开垦
  • 1篇新疆绿洲
  • 1篇盐碱化
  • 1篇盐碱胁迫
  • 1篇盐渍
  • 1篇盐渍化
  • 1篇油菜
  • 1篇油菜苗
  • 1篇油菜苗期
  • 1篇石河子垦区
  • 1篇碳源
  • 1篇碳源利用
  • 1篇土壤团聚体
  • 1篇土壤质量
  • 1篇弃耕
  • 1篇弃耕地
  • 1篇区域土壤

机构

  • 4篇石河子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张凤华
  • 4篇王卫超
  • 1篇周广生
  • 1篇傅廷栋
  • 1篇杨海昌
  • 1篇冯欢
  • 1篇桑文
  • 1篇杨磊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土壤通报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8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新疆绿洲盐渍化区域土壤质量评价被引量:3
2018年
玛纳斯河流域作为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近年来随着农业用地开发强度加大,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因素使土壤盐渍化和土壤退化问题逐渐显现,从而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并制约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以石河子垦区为研究区域,针对区域内存在的土壤盐渍化问题等土壤质量问题,选取土壤养分、土壤质地及盐碱化程度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垦区土壤质量做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可以将区域土壤质量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一级地质量最好且占总面积的14.92%,二至四级分别占比23.14%、36.54%、25.40%。垦区内土壤质量总体偏低,土壤养分亏缺严重,且异质性较大。土壤普遍呈微碱化,小部分区域遭受到盐碱危害,大部分区域受到潜在盐碱化威胁,土壤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应通过多种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以减轻盐碱化,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保障绿洲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土壤生态安全。
王巍琦杨海昌王卫超张凤华
关键词:石河子垦区土壤质量盐碱化
油菜苗期对盐碱胁迫的离子响应机制被引量:2
2023年
为探究油菜苗期不同生长阶段(苗前期与苗后期)体内离子吸收及分配对复合盐碱胁迫的响应机制,以‘华油杂62号’为材料,采用盆栽方法,分析复合盐碱胁迫下离子(Na+、K+、Ca2+、Mg2+)在油菜苗期不同器官吸收及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油菜苗前期在中度、重度盐碱处理下,根冠比较轻度处理分别增加16.47%、48.83%,而苗后期分别降低9.06%、45.49%;随盐碱程度的增加,油菜苗期各部位Na+含量均呈增加趋势,重度盐碱处理下Na+含量均显著高于轻度和中度处理,且苗前期Na+主要积累于茎叶,苗后期主要积累于根部;根中Na+含量在苗后期显著大于苗前期,分别增加1.80(轻度)、1.80(中度)和1.17倍(重度);K+主要积累于根部,苗后期根中的K+含量显著低于苗前期,分别降低65.7%(轻度)、83.1%(中度)和67.3%(重度);选择性运输系数SCa2+,Na+表现为苗前期>苗后期,而SK+,Na+和SMg2+,Na+表现为苗前期<苗后期。由此可见,油菜苗前期与苗后期的离子平衡耐盐碱机制可能不同;苗前期根中Na+含量小于茎叶,优先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同时增加根部向茎叶选择性运输Ca2+以缓解盐碱胁迫;而苗后期根中Na+含量大于茎叶,茎叶Na+含量减少,同时增加根部对K+、Ca2+吸收以及根部向茎叶选择性运输K+、Mg2+,以提高其耐盐性,为油菜在盐碱地的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孙鲁鹏杨洋王卫超傅廷栋周广生张凤华
关键词:盐碱胁迫离子平衡
开垦对盐渍化弃耕地土壤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弃耕地为对象,研究人为开垦5年后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变化,进而评价开垦对土壤团聚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弃耕地开垦后增加了大团聚体数量;干筛数据表明,开垦前后各土层0.25~0.053 mm粒径团聚体所占比例均最高,占总量的35.50%~47.32%,与其他各粒径差异显著(P〈0.05);湿筛数据表明,团聚体多在0.053 mm以下,占总量的27.09%~64.50%;干、湿筛数据均表明,开垦后0~5 cm,5~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大于0.25 mm团聚体所占的比例(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较弃耕地均有显著提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弃耕地开垦后各土层土壤的分形维数(D)较开垦前均有所降低,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分形维数(D)值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表明开垦后土壤团粒结构变好,稳定性增强,尤其是在0~20 cm土层表现更为明显。干旱区盐渍化弃耕地人工开垦结合合理的管理措施,有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增加和土壤结构的稳定。
王卫超冯欢王巍琦桑文张凤华
关键词:开垦团聚体分形维数干旱区
开垦对土壤团聚体含量及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弃耕地为研究对象,基于Biolog生态平板法,分析开垦前后土壤团聚体组成分布及团聚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变化,从而评价人为开垦对弃耕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弃耕地开垦增加了各土层>0.25 mm团聚体的含量,增加范围在3%~18%。弃耕地开垦前后土壤均以0.25~0.053 mm团聚体比例最高,与其它各粒径团聚体差异显著(P<0.05)。开垦后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显著高于弃耕地。弃耕地<0.053 mm团聚体微生物群落AWCD显著高于>0.25 mm各粒径团聚体,开垦后各粒径团聚体微生物群落AWCD关系为:2~1 mm>0.25~0.053 mm>1~0.25 mm>(<0.053 mm)>(>5 mm)>5~2 mm。开垦增加了>0.25 mm团聚体微生物物种丰富度指数,而<0.25 mm团聚体却相反;开垦后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微生物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弃耕地,而土壤微生物优势度指数均低于弃耕地,其中在5~2、2~1、1~0.25 mm和0.25~0.053 mm四个粒径中更为显著。开垦前后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对6大碳源利用强度存在着差异,弃耕地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对多聚物的利用率最高,开垦后其优势碳源转变为碳水化合物。主成分分析表明,开垦前后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在PC1上出现差异。碳水化合物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是影响土壤团聚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主要碳源。总体来说,开垦对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杨磊王卫超张凤华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碳源利用开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