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迎迎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玉米
  • 3篇春玉
  • 3篇春玉米
  • 2篇氮素
  • 2篇氮素吸收
  • 2篇氮素吸收利用
  • 2篇栽培
  • 2篇栽培模式
  • 2篇农田
  • 1篇氮量
  • 1篇氮素累积
  • 1篇施氮
  • 1篇施氮量
  • 1篇双垄沟
  • 1篇水分
  • 1篇水分利用
  • 1篇水分利用效率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含水量
  • 1篇土壤水

机构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3篇李世清
  • 3篇陈迎迎
  • 2篇沈玉芳
  • 2篇岳善超
  • 1篇张洪培

传媒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不同栽培模式旱作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和产量效应被引量:7
2015年
于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进行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在全膜双垄沟覆盖条件下不同施肥和开花期揭膜处理对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农户模式(施N 200kg.hm-2,半膜,CK)、高产栽培(施N 380 kg.hm-2,T1)、高产高效栽培(施N 225 kg.hm-2+有机肥,T2)、再高产高效栽培(施N 225 kg.hm-2+有机肥+开花期揭膜,T3)等4个处理,以先玉335为供试玉米品种,分别在玉米各个关键生育期测定土壤含水量,收获测定实际产量。结果表明,T2、T3处理在生育前期、中期不仅能够高效利用浅层(0~100 cm)土壤水分,而且有利于促使深层(100~200 cm)土壤水分向上迁移,为玉米生育后期雨季充分蓄纳降雨腾出库容;从播前到收获0~200 cm土壤贮水量均降低,收获时各处理贮水量依次为CK〉T1〉T2〉T3,差值均小于5cm,没有显著差异。土壤含水量在0~60 cm土层变化幅度大,而深层(160~200 cm)比较稳定。四种处理间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存在不同差异,表现为T3〉T2〉T1〉CK。尤其2013年四个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达到显著水平,T1、T2、T3产量分别比CK高27.4%、34.8%、42.4%,CK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比T1、T2、T3分别低21.7%、29.9%、23.7%。高产高效栽培,特别是开花期揭膜的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在玉米整个生育期不仅没有导致土壤剖面土壤水分显著降低,而且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该地区值得推广的旱作春玉米栽培模式。
白翔斌岳善超李世清陈迎迎
关键词:春玉米土壤含水量栽培模式水分利用效率
旱地农田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对栽培模式的响应被引量:1
2017年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选取玉米6个关键生育期六叶期(V6)、十叶期(V10)、吐丝期(R1)、乳熟期(R3)、蜡熟期(R5)、生理成熟期(R6),比较了高产高效栽培模式(HH)与当地传统栽培模式(LT)之间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1)HH模式的植株含氮量在V6期(39.3 g·kg^(-1))显著高于LT模式(31.9 g·kg^(-1)),而在V10和R1期则显著低于LT模式;(2)HH模式在各时期植株氮吸收量均显著高于LT模式,在R1期前,各器官氮素累积量大小为叶片>茎,R1期后各器官氮素累积量大小为籽粒>叶片>茎>苞叶、穗轴;(3)两种栽培模式下,氮素转移量和转移氮素贡献率均表现为叶片>茎>穗轴>苞叶,但HH模式显著高于LT模式;(4)HH模式的籽粒产量(15 326 kg·hm^(-2))和氮肥偏生产力(61.30 kg·kg^(-1))极显著高于LT模式,但两种模式间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率差异不显著。HH模式可促进干物质生产和氮肥利用,是有效的黄土旱塬春玉米增产增效栽培模式。
张洪培陈迎迎沈玉芳李世清
关键词:春玉米旱作农田栽培模式氮素累积
全膜双垄沟覆盖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分配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黄土旱塬旱作全膜双垄沟覆盖栽培条件下,不同施氮量(0、100、200、250、300及400kg/hm2)对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分配的影响,为提高春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及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春玉米植株及籽粒含氮量、氮素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当施氮量超过250kg/hm2后增加效果不显著。(2)春玉米植株含氮量随生育期推进而降低,但氮素累积量则随生育期推进而增加。(3)玉米叶片及茎+叶鞘氮素转移量及对籽粒氮素贡献量高于其他器官。(4)春玉米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并在施氮量为250kg/hm2时产量最大(11 932kg/hm2),此时氮素收获指数最大(69.12%)并显著高于其余处理,氮肥农学效率也显著高于施氮量为300、400kg/hm2的处理。因此,从春玉米产量、氮素利用角度考虑,该试验条件下的合理施氮量为250kg/hm2。
陈迎迎沈玉芳白翔斌岳善超李世清
关键词:黄土旱塬施氮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