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STAR踝关节假体可以提供踝关节的自由运动,配套的器械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安装时保证假体的平衡,且截骨量小。目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来对STAR假体的发展史、设计特点、临床应用适应证、禁忌证、临床疗效及其评价系统进行综述。方法:以下列英文检索词:ankle replacement AND star、ankle arthroplasty AND star、ankle prosthesis AND star,以及中文检索词:踝关节,置换,STAR假体,检索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Medline、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的相关文献。选择与踝关节假体进展、踝关节假体置换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有关文献,以及踝关节置换与Kofoed评分、Mazur评分、AOFAS评价系统有关研究文献。纳入3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阐述。结果与结论:至今已有3代全踝关节假体相继问世,国内使用最广的是STAR假体。改进的假体均采用踝关节运动载荷型设计,对假体的骨内部分、切骨、固定方式以及消除有害应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对15篇文献回顾STAR假体置换导致失败的原因,最常见为假体松动、力线异常、感染。踝关节的解剖结构以及独特的生物力学特点决定了人工踝关节置换后并发症的复杂性,对置换患者的选择以及踝关节置换技术水平的提高都能降低置换后并发症的发生。
背景:桡骨远端骨折的修复方法较多,克氏针与钢板置入内固定都是常见的修复方法,临床医生在固定方式的选择上存在较大灵活性,但目前国内外尚未见两者对桡骨远端骨折修复效果的比较。目的:系统评价克氏针与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安全及有效性的差异。方法: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检索CBM、CNKI、VIP、PubM 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并手工检索《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严格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文献按照Cochrane手册评价方法进行质量评价,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利用Rev Man 5.2进行数据合并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钢板组随访3个月上肢功能评分[MD=-4.55(-7.89,-1.21),P=0.008]、随访12个月上肢功能评分[MD=-3.13(-6.08,-0.18),P=0.004]均优于克氏针组,钢板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克氏针组[OR=0.42(0.23,0.79),P=0.007]。复杂性局部痛综合征发生率[OR=0.28(0.05,1.38),P=0.12]、腕管综合征发生率[OR=0.75(0.20,2.76),P=0.66]、肌腱损伤[OR=1.66(0.51,5.41),P=0.64]方面钢板组及克氏针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与克氏针相比,钢板置入内固定在修复老年桡骨远端骨折过程中更为安全有效,在经济情况允许下,建议老年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尽量行钢板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