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植入
  • 3篇植入物
  • 2篇骨折
  • 2篇META分析
  • 1篇愈合
  • 1篇远端
  • 1篇远端骨折
  • 1篇置入
  • 1篇治疗椎间盘突...
  • 1篇酸酶
  • 1篇突出症
  • 1篇切除
  • 1篇人工假体
  • 1篇人骨髓
  • 1篇人骨髓间充质...
  • 1篇注射
  • 1篇椎间盘
  • 1篇椎间盘切除
  • 1篇椎间盘突出
  • 1篇椎间盘突出症

机构

  • 5篇甘肃省人民医...
  • 4篇兰州医学院第...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兰州大学第二...
  • 1篇福清市医院

作者

  • 5篇陈志信
  • 5篇林清
  • 4篇杜斌
  • 3篇刘孟军
  • 2篇魏攀登
  • 2篇台会平
  • 2篇王松
  • 1篇丁明聪
  • 1篇杨青山
  • 1篇王世海

传媒

  • 5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显微镜与显微内窥镜系统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背景:显微椎间盘切除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是两种安全有效的椎间盘手术方式,目前关于两种显微技术间的比较研究较少,各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太一致。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显微椎间盘切除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CNKI、VIP、Web of Science、万方等数据库,时间限制均为建库到2013年11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收集显微椎间盘切除和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研究按RevMan 5.2软件内条目进行质量评价,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 43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住院时间[MD=-0.19(-0.43,0.05),P=0.13]、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MD=2.78(-0.15,5.72),P=0.06]、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MD=1.96(-0.29,4.21),P=0.09]、神经根损伤方面[RR=0.20(0.03,1.12),P=0.07],两种治疗方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相比,显微椎间盘切除手术时间短[MD=-10.13(-14.06,-6.21),P<0.000 01],术中出血量少[MD=-24.27(-39.45,-9.08),P=0.002],硬脊膜撕裂发生率低[RR=0.28(0.11,0.68),P=0.005],复发率低[RR=0.34(0.14,0.83),P=0.02]。提示目前在相同条件下显微椎间盘切除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更为安全有效,但是随着技术及设备的更新上述结论不一定永远不变,建议临床医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式。该课题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同时应及时更新。
刘孟军杜斌位新维王世海林清王松陈志信
关键词:植入物椎间盘突出症显微内窥镜META分析
STAR非限制活动型全踝假体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背景:STAR踝关节假体可以提供踝关节的自由运动,配套的器械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安装时保证假体的平衡,且截骨量小。目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来对STAR假体的发展史、设计特点、临床应用适应证、禁忌证、临床疗效及其评价系统进行综述。方法:以下列英文检索词:ankle replacement AND star、ankle arthroplasty AND star、ankle prosthesis AND star,以及中文检索词:踝关节,置换,STAR假体,检索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Medline、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的相关文献。选择与踝关节假体进展、踝关节假体置换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有关文献,以及踝关节置换与Kofoed评分、Mazur评分、AOFAS评价系统有关研究文献。纳入3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阐述。结果与结论:至今已有3代全踝关节假体相继问世,国内使用最广的是STAR假体。改进的假体均采用踝关节运动载荷型设计,对假体的骨内部分、切骨、固定方式以及消除有害应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对15篇文献回顾STAR假体置换导致失败的原因,最常见为假体松动、力线异常、感染。踝关节的解剖结构以及独特的生物力学特点决定了人工踝关节置换后并发症的复杂性,对置换患者的选择以及踝关节置换技术水平的提高都能降低置换后并发症的发生。
林清杜斌魏攀登陈志信
关键词:植入物人工假体关节置换
骨折局部注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后骨保护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2012年
背景:研究发现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软骨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具有强烈的促血管增殖作用,但其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局部注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保护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建立胫骨干骨折模型后实验组动物即刻在骨折断端注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0.1μ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隔日1次。结果与结论:实验组骨痂组织的早期即可见大量软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骨保护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并且两者表达的高峰期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延长,有效缩短了两者表达高峰期之间的时间间隔。提示局部注射外源性生长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能增加骨折愈合过程中骨保护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痂组织中的表达,并能改变两者的表达高峰期进而促进骨折愈合。
丁明聪魏攀登林清杜斌台会平陈志信
关键词:结缔组织生长因子骨折愈合骨病骨保护素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中26RFa的作用
2014年
背景:研究表明26RFa在骨形成、痛觉、内分泌、心血管以及能量代谢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观察26RFa在成骨培养体系中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MTT实验,以此确定26RFa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有促增殖作用及其起作用的最大活性浓度;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6孔培养板上,实验分为2组:实验组含有10-11mol/L的26RFa,对照组不含26RFa。取成骨诱导8,12,16 d细胞用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测定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成骨诱导21,28 d后行茜素红染色和Von Kossa染色,计算每张玻片钙化结节数,Western blot检测cbfa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成骨诱导8,12,16 d后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P<0.01,P<0.05);21,28 d后茜素红染色和Von Kossa矿化结节数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细胞cbfa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26RFa可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杜斌林清刘孟军陈志信
关键词:干细胞骨髓干细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CBFA1
克氏针与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安全及有效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19
2016年
背景:桡骨远端骨折的修复方法较多,克氏针与钢板置入内固定都是常见的修复方法,临床医生在固定方式的选择上存在较大灵活性,但目前国内外尚未见两者对桡骨远端骨折修复效果的比较。目的:系统评价克氏针与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安全及有效性的差异。方法: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检索CBM、CNKI、VIP、PubM 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并手工检索《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严格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文献按照Cochrane手册评价方法进行质量评价,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利用Rev Man 5.2进行数据合并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钢板组随访3个月上肢功能评分[MD=-4.55(-7.89,-1.21),P=0.008]、随访12个月上肢功能评分[MD=-3.13(-6.08,-0.18),P=0.004]均优于克氏针组,钢板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克氏针组[OR=0.42(0.23,0.79),P=0.007]。复杂性局部痛综合征发生率[OR=0.28(0.05,1.38),P=0.12]、腕管综合征发生率[OR=0.75(0.20,2.76),P=0.66]、肌腱损伤[OR=1.66(0.51,5.41),P=0.64]方面钢板组及克氏针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与克氏针相比,钢板置入内固定在修复老年桡骨远端骨折过程中更为安全有效,在经济情况允许下,建议老年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尽量行钢板内固定。
王松刘孟军杨青山杜斌林清位新维台会平陈志信
关键词:桡骨骨折META分析骨科植入物钢板桡骨远端骨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