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亚军

作品数:9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壳
  • 4篇地幔
  • 4篇上地幔
  • 4篇青藏高原
  • 3篇地壳上地幔
  • 3篇地震
  • 3篇造山带
  • 3篇深部
  • 3篇深部构造
  • 3篇青藏
  • 3篇接收函数
  • 2篇苏鲁造山带
  • 2篇剖面
  • 2篇层析成像
  • 1篇地壳上地幔结...
  • 1篇地体
  • 1篇地震层析
  • 1篇地震分析
  • 1篇地震探测
  • 1篇地幔结构

机构

  • 9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合肥工业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桂林工学院
  • 1篇俄勒冈州立大...

作者

  • 9篇姜枚
  • 9篇王亚军
  • 5篇张立树
  • 4篇刘因
  • 4篇钱辉
  • 4篇李海鸥
  • 3篇赵磊
  • 2篇钱荣毅
  • 2篇李庆庆
  • 1篇索重辉
  • 1篇于更新
  • 1篇王有学
  • 1篇许志琴
  • 1篇汪青

传媒

  • 3篇岩石学报
  • 2篇地质学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隆升对新疆天山山脉地壳-上地幔构造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依据地震层析和接收函数的结果获得了天山山脉东段和西段的深部构造的速度图像,探讨了印度板块向北推进和青藏高原隆升对天山山脉造山作用的影响以及天山山脉不同地段的地壳上地幔构造的差异。克拉玛依—库车剖面上清楚地展示出,天山是由高速和低速的地体拼合而成。来自塔里木的高速体向北俯冲到天山达200km以下的深度,而来自准噶尔盆地的高速体则没有明显地向南推进,说明由南向北的推进是很强的,它是造成天山山脉继续隆升的主要动力,从而造就了天山山脉。天山山脉在Moho面以上的部分是中天山北缘断裂和中天山南缘断裂之间的低速体与两侧的高速体拼合成的,其南北宽度约350km,向深度延伸越过200km。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均为高速体的范围,天山山脉东段Moho面以上的地壳部分,南部高速体有向北推进和俯冲的特征,但不明显。夹在两盆地之间的天山主要为低速体,仅在乌鲁木齐和北天山山前断裂以南有残留的高速体,深度不超过30km,这表明天山是由速度不同的地质体挤压而拼合成的。天山延伸到乌鲁木齐以东,向深部的延伸仅仅100km上下。在富蕴—库尔勒剖面上,塔里木板块向北的推进相对于克拉玛依—库车剖面有所减弱。天山西段表现出强烈的造山作用,向东逐步减缓,到达天山的东段,虽然天山深部的构造活动仍然在继续进行,地震活动频繁,可是,活动区域集中在天山底部不过100km上下。说明山根的范围比西部减少了近一半。
姜枚李海鸥王亚军张立树李庆庆
关键词:天山山脉地壳上地幔
青藏高原吉隆-鲁谷(Hi-Climb)层析成像与印藏碰撞的消减作用被引量:16
2007年
利用中美合作Hi-Climb项目北段吉隆-鲁谷剖面的天然地震探测数据,拾取2004-2005年期间5级以上地震事件的P波与4级以上地震的Pn波震相的走时,通过多震相层析成像反演获得青藏高原腹地的地下500 km以上的P波速度扰动结构.结果表明雅江地区为北向倾斜的低速扰动,班公-怒江断裂下方存在向南俯冲并被印度板块俯冲挤压而回折的高速体,建立了印度板块在冈底斯地块下方拆沉并被雅江低速体穿越的构造样式.说明印度板块俯冲在到达班公-怒江缝合带之前已经开始消减,与拆沉位置对比发现,印度板块的前锋深部呈现多期多级次特征,并受到地幔热循环作用的影响.
钱辉姜枚Chen WangpingJohn NabelekZhao Dapeng赵磊王亚军
关键词:层析成像青藏高原拆沉作用
青藏高原各地体的地壳-上地幔结构及其东西向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
2007年
青藏高原是由多个地体拼合而成的,在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长期作用下,各地体被挤压,地壳缩短,高原隆升。尽管在北北东向挤压作用下发生了高原的近南北向的断裂活动,但各地体本身的结构整体上保持相对稳定,不仅地壳浅部的地层、岩石、古生物保持着各自的特征,而且深部Moho面的变化和岩石圈的特征也是相似的。青藏高原的相距500km以上的2条宽频地震探测剖面的接收函数结果证实:高喜马拉雅地体、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冈底斯地体、羌塘地体和巴颜喀拉地体在东西方向上保持着相近的速度特征。这充分说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青藏高原碰撞,引发各地体碰撞造山与高原隆升是地壳和岩石圈的整体构造运动,高原各地体,至少高原腹地仍然保持着大致相同的深部结构,Moho面、岩石圈底界面的深度和产状变化不大。
姜枚李海鸥王亚军钱辉刘因赵磊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震探测接收函数
苏鲁造山带深部构造的接收函数图象被引量:6
2009年
宽频地震探测获得横切苏鲁造山带的滨州-日照剖面和蓬莱-青岛剖面的接收函数图象。在图中识别出一系列密度界面和断裂面。新Moho面深度35~41km,形态清晰连续完整,表明苏鲁造山带形成以来的壳幔相互作用已经相当彻底。苏鲁造山带和胶辽朝地块的岩石圈底面深度105km,靠近郯庐断裂逐渐抬升到90km。在苏鲁造山带内部识别出了造山过程中形成的构造界面。它们所勾画出的深部构造图案支持扬子板块拖带北中国板块边缘深俯冲剥蚀模型,并且指示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北界位于莱西一线的胶莱盆地之下。
刘因汪青姜枚王亚军
关键词:苏鲁造山带接收函数深部构造
新疆富蕴—库尔勒剖面接收函数方法获得的地壳上地幔结构成像被引量:22
2006年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处理宽频地震探测数据获得富蕴-库尔勒剖面地壳上地幔结构转换波成像。中天山南缘断裂下方自南向北Moho转换界面具有向北倾斜的特征,且此转换界面有间断,深度逐步由50km加大到60~70km。北天山北缘断裂北部下方相对连续的转换界面明显以较小的幅度向南俯冲延伸到80~90km深度。中天山南缘断裂到乌鲁术齐之间,除间断、斜交和叠置的Moho转换界面外,还可见其他转换界面。乌鲁木齐以北,进入准噶尔盆地Moho转换界面相对平缓深度在50km上下,最深处靠近天山附近。天山Moho面的加深、重叠以及地震发生的深度表明本区天山构造活动较强,天山的山根深度近100km。相对于天山西段本区南北向的推挤作用明显减弱。
李海鸥姜枚王亚军张立树于更新
关键词:接收函数深部构造
新疆富蕴—库尔勒剖面地震层析图像与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被引量:11
2006年
利用在2002-2004年新疆天山地区富蕴一库尔勒布设的流动地震台,经过连续两年的观测所采集的数据,挑选远震P波到时数据,进行了地震层析反演处理,获得此剖面地震层析图像推断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富蕴-库尔勒剖面上塔里木板块向北的推进相对于西部有所减弱,在西部表现强烈的造山作用,向东逐步减缓,在天山的底部不过100km上下。地震活动集中在此范围内。岩石圈物质移动方向发生变化部分向东推移,自然也降低了天山的隆升作用,从而造成天山西段和东段的差异。在本剖面范围内天山的Moho面结构复杂有重叠、斜插特征,深度最大在天山地区达80km,准噶尔盆地和本剖面范围内塔里木盆地北部Moho面深度为40~50km。
王亚军钱荣毅姜枚李海鸥索重辉张立树
关键词:层析成像地壳上地幔
从德令哈地震分析青藏高原北缘东段的深部构造活动被引量:11
2006年
在祁连山南北布设的10台REFTEK宽频地震仪器记录到了2003年4月发生在仪器台阵范围内的6.7级地震及其数十次余震,提供了研究青藏高原北缘深部构造的新资料,对3级以上震源的定位和震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逆冲左行走滑断裂东段的宗务隆山逆冲断裂在南北挤压作用下引发了此次地震活动,是陆陆碰撞和内陆俯冲的结果,青藏高原北缘的走滑断裂在浅部呈缓倾斜,深部往往以较陡的产状向下延伸。震源区的构造分析证实了印度板块岩石圈的超深俯冲作用对高原北缘的影响,受南北向应力作用影响形成的走滑断裂近东西向的位移目前仍很剧烈。
姜枚许志琴钱荣毅王亚军张立树
关键词:青藏高原北缘地震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深部构造特征——宽频地震层析结果被引量:4
2007年
为了探测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岩石圈结构实施了山东日照到滨洲剖面的宽频带地震探测,于2003~2005年使用REFTER130-01型和CMG-6TD型三分量地震仪(频宽50~60s)。以10~25km间距布设了25个台站观测近三年时间,由远震地震层析反演结果得到了华北板块、超高压变质带、扬子板块清晰的P波速度图像。华北板块具有简单的低速体形态,越过郯庐断裂向超高压变质带扩张,并平稳地由郯庐断裂向北延伸直到黄河以北的古城镇。Moho面和岩石圈深度分别为30~35km,75~80km;扬子板块为高速体,界于两者之间的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地壳的平均速度大于两侧板块,剖面上从日照到五莲-烟台断裂范围内除地壳为高速体外,30~60km深度范围内有一个高速体和一个低速体拼会在一起,构成了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圈最突出的构造特征。此高速体应为榴辉橄榄岩等超基性岩组成,它可能属于折返回来又被移动的超高压变质岩组合体,并与华北板块基底直接接触,超高压变质带的下界面深度为60km。下界面平直,可能意味着正在消退的造山带的山根,或是造山带的下一层Moho面?郯庐断裂带地壳出露的共四条带,比较陡的产状向深部延伸,并逐步向南倾,TLF2~TLF4在岩石圈底界处合并。
姜枚王亚军刘因钱辉李庆庆
关键词: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地震层析岩石圈结构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地壳上地幔结构--近震反射观测结果被引量:4
2008年
2002—2005年完成了穿越喜马拉雅山的宽频地震探测,采用了沿剖面紧密排列的台站布置并获得了近震中的反射波资料,这对地壳和岩石圈内部速度界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地震数据及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地震主要发生于上地壳范围内,高原莫霍面反射波的纵波 PmP 与横波 SmS 波至清晰可辨且有很强的能量,在跨越雅鲁藏布江时 PmP 和 SmS 均发生了错动,表现为北深南浅。在改则至鲁谷沿线所记录到的发生在拉萨地块的 Fw21事件的地震数据中,拉萨地块内部的莫霍面反射波,尤其是 SmS 波至非常清晰连续,地壳纵波平均速度为 V_p=6.3km/s,表明拉萨地块内部 Moho 面平坦、连续,不存在突起与错位。在此 Moho 面之前出现壳内较强反射界面,埋深45km 可能正是下地壳的顶界面。P208事件中 PmP 和 SmS 均清晰可见,然而在距震中450km 及其以远地段存在两个清晰的震相 P_(LT)及 S_(LT),并且其能量很强,可能是位于160km 深处的岩石圈底界面的反映。根据对近震资料的分析研究,本文建立了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的结构模型。
姜枚王有学NABELEK John钱辉王亚军刘因张立树赵磊
关键词:地壳上地幔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