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管
  • 3篇动脉
  • 3篇血管病
  • 3篇血管造影
  • 3篇血管造影术
  • 3篇造影
  • 3篇造影术
  • 3篇缺血
  • 3篇脑血
  • 3篇脑血管
  • 3篇脑血管病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性
  • 2篇硬化斑块
  • 2篇缺血性脑血管
  • 2篇缺血性脑血管...
  • 2篇粥样硬化斑块
  • 2篇颈动脉
  • 2篇颈动脉粥样硬...
  • 2篇斑块

机构

  • 4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4篇曹建书
  • 4篇褚秀华
  • 3篇金焱
  • 3篇李春志
  • 2篇任华
  • 1篇刘树伟
  • 1篇李金霞

传媒

  • 3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性质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11年1~10月223例脑血管病患者的CT血管造影资料,其中脑梗死组134例,无脑梗死组65例。采用256层螺旋CT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性质。结果脑梗死组发现斑块267个,其中脂肪、纤维及钙化斑块分别占56.9%、22.5%和20.6%;无脑梗死组发现斑块86个,其中脂肪、纤维及钙化斑块分别占26.7%、20.9%和52-3%;三类斑块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及无脑梗死组溃疡斑块分别为14.9%和4.6%,溃疡斑块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梗死组中,脂肪、纤维及钙化斑块出现中度以上血管狭窄比例分别为48.7%、18.3%和7.3%,中度以上血管狭窄在三组斑块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排螺旋CT能够评价颈动脉斑块形态、性质,脂肪斑块、斑块溃疡具有不稳定性,易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
曹建书褚秀华金焱任华李春志
关键词: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34例的螺旋CT血管造影资料。根据脑内有无梗死分为无脑梗死组66例及脑梗死组128例,分析前、后循环及颅内、外动脉病变分布特征。结果①234例患者中,194例存在脑血管病变。脑梗死组颅内、外病变并存(71.9%)明显多于无脑梗死组(25.8%),无脑梗死组单纯颅外病变(60.6%)多于脑梗死组(20.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194例血管病变中,共检出血管病变数1005处,其中颅外动脉病变636处(63.3%)多于颅内动脉病变369处(36.7%)。脑梗死组颅内血管病变数(40.0%)多于无脑梗死组(23.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③194例血管病变中,共有953支血管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中度以上狭窄动脉数脑梗死组(36.8%)多于无脑梗死组(14.8%),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以上狭窄动脉数脑梗死组前循环(42.8%)多于后循环(29.2%),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194例血管病变中,中度以上狭窄动脉数颅内(45.4%)多于颅外(25.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发生率颅外多于颅内,但狭窄程度颅内重于颅外;脑梗死患者前循环动脉狭窄程度比后循环严重。
曹建书褚秀华金焱李春志
关键词:脑缺血脑动脉狭窄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256层CT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及性质的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对234例拟诊颈动脉硬化狭窄的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根据颈动脉有无斑块分为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通过CT值分析斑块成分和性质。结果病变组266支动脉,其中脂肪斑块组51支、纤维斑块组26支、钙化斑块组67支、混合斑块组122支;正常组163支。脂肪斑块组脑梗死出现率明显大于纤维斑块组和钙化斑块组(P<0.01);脂肪合并钙化斑块组脑梗死出现率明显大于纤维合并钙化斑块组(P<0.01);含脂肪斑块组溃疡出现率大于含纤维斑块组(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能够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成分、性质,初步评价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曹建书刘树伟金焱褚秀华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45例。通过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比87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及158例后循环无脑梗死患者的后循环动脉病变差异,分析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及形态特点。结果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椎动脉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血管数多于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椎动脉硬化狭窄病变中,起始段及颅内段占82.18%。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动脉数明显多于后循环无脑梗死患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后循环梗死患者椎动脉发育不良率明显高于后循环无脑梗死患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主要血管病变为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以椎动脉起始段及颅内段最常见。椎动脉发育不良是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曹建书李金霞褚秀华任华李春志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脑血管病变CT血管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