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立进

作品数:8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水稻
  • 2篇紫云英
  • 2篇还田
  • 2篇混交
  • 1篇氮磷
  • 1篇氮磷流失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吸收
  • 1篇氮素吸收利用
  • 1篇稻秆
  • 1篇稻田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凋落叶
  • 1篇多样性
  • 1篇性状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含量
  • 1篇优化施肥
  • 1篇有机碳

机构

  • 8篇江西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亚...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广西大学
  • 1篇江西省邓家埠...
  • 1篇湖南省农业环...

作者

  • 8篇张立进
  • 7篇黄国勤
  • 3篇杜虎
  • 3篇杨滨娟
  • 3篇宋同清
  • 3篇曾馥平
  • 2篇彭晚霞
  • 2篇陈洪俊
  • 2篇刘康
  • 1篇杨钙仁
  • 1篇张立进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种子科技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广西植物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作物研究
  • 1篇Agricu...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秸秆与紫云英还田下配施化肥对水稻性状的影响研究
2018年
目前我国禁止秸秆的焚烧,所以秸秆还田处理不仅能减少大气的污染,而且能提高土壤的腐解能力,从而提高大田的肥力。试验设置秸秆还田量R0(稻草不还田,0);R1(常规还田量,6 000 kg/hm^2)加入紫云英配施3种水平的氮肥N1(不施氮,0)、N_2(施氮,15 kg/hm^2)、N_3(施氮,30 kg/hm^2),通过试验比较不同处理水稻的生长性状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在同等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处理与秸秆还田+紫云英处理的水稻,整个生育期表现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常规施肥与秸秆+紫云英处理的水稻产量略低,秸秆还田+紫云英处理的水稻整体的分蘖数、穗实粒数高于其他处理,千粒重表现一般,所以产量高。结论:长期过量地施用化肥在对土壤造成板结的同时,还会影响作物养分的吸收,导致减产。利用秸秆还田增加紫云英配施化肥,一方面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另一方面增加了土壤的微生物活动,还提高了作物产量。
张立进张立进黄国勤杨滨娟
关键词:秸秆还田紫云英水稻性状
稻秆与紫云英协同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为了阐明有机物料还田的作用和效果,探索合适的秸秆还田方式,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稻秆和紫云英单独还田和协同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有机物料与化肥混施不仅能促进土壤微生物分解、提高土壤中碳组分含量,还能为土壤提供新鲜有机物,增加微生物多糖,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水稻产量。稻秆中碳和钾含量丰富、碳氮比值非常高,而紫云英中氮素含量很高、碳氮比值非常低,两者协同还田后能调优碳氮比值的平衡,更有利于作物吸收养分,不仅能提高早稻产量,对晚稻养分的存储也具有一定的后效作用。最后还指出了当前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为探索有机物料科学还田方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立进余小芸巢思琴黄国勤黄国勤钱国明
关键词:稻秆紫云英水稻土壤有机碳
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生产力与多样性关系探讨被引量:2
2023年
为了阐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喀斯特峰丛洼地生产力变化规律及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广西喀斯特峰丛洼地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3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7年3次木本植物调查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三类植被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变化及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3种植被类型随着时间推移,次生林和原生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逐年增加,且次生林增幅更大,灌木林生物量随时间推移,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导致整个10年间平均生产力仅为0.09 Mg·hm^(-2)·a^(-1)。(2)10年间来重要值前10的物种,灌木林除了小叶女贞(Ligustrum japonicum)和小巴豆(Croton tiglium)生产力增加,其余物种均减少,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降幅最大;次生林除了杜茎山(Maesa japonica)生产力小幅度降低,其余物种生产力均增加;原生林重要值排名前10的物种生产力全部增加,其中白毛长叶紫珠(Callicarpa longifolia)增幅最大。(3)灌木林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呈负相关,与结构多样性呈正相关;次生林生产力与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Simpson指数呈正相关,与物种Pielou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与结构Pielou均匀度指数和林分密度呈正相关,与结构Shannon-Wiener指数呈负相关,与结构Simpson指数无相关性;原生林生产力与物种Simpson指数、物种Pielou均匀度指数、结构Shannon-Wiener指数和结构Pielou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与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Simpson指数和林分密度无相关性。研究认为,不同植被类型在恢复过程中灌木林生物多样性对生产力的作用最大。综上,在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提高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对提高森林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张立进张立进杜虎黄国勤曾馥平宋同清
关键词:生产力物种多样性植被类型
优化施肥对油菜-水稻复种系统作物产量及氮磷流失的影响被引量:7
2022年
为探究优化施肥对作物产量和稻田径流水中氮磷流失动态变化的影响,通过定位监测试验,研究了主因子优化处理、综合优化处理和常规处理3种施肥模式下油菜-水稻轮作田中氮磷浓度变化、径流水中氮磷累积流失量以及作物产量。结果显示:整个生育期径流水中全氮、硝态氮、总磷和可溶性磷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然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而油菜生长期铵态氮含量一直处于较低状态。与常规处理相比,主因子优化处理径流水中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下降31.44%、45.45%、28.84%。常规处理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累积流失量分别为10.92、0.37、9.16 kg/hm^(2),主因子优化处理和综合优化处理全氮累积流失量较常规处理分别降低了31.41%、22.99%,铵态氮累积流失量较常规处理分别降低了2.71%、43.24%,硝态氮累积流失量较常规处理分别降低了31.01%、29.81%。油菜综合优化处理产量为1954.6 kg/hm^(2),比主因子优化处理和常规处理产量分别增加4.60%和4.79%,水稻综合优化处理产量为6375.5 kg/hm^(2),比主因子优化处理和常规处理分别增加3.76%和0.81%。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综合优化处理既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又能有效降低稻田氮磷流失风险。
张立进巢思琴鲁梦珍黄国勤黄国勤夏立明盛金科
关键词:减量施肥氮磷流失肥料利用率面源污染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时空分布特征
2024年
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养分含量通常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为探究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hm2动态监测样地内151个凋落物收集器所收集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选取连续12个月的凋落叶进行元素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该森林群落凋落叶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碳(C)>钙(Ca)>氮(N)>镁(Mg)>钾(K)>硫(S)>磷(P),分别介于471.85—496.33、20.27—28.29、17.34—23.10、2.79—5.49、1.80—4.38、1.82—2.22、0.96—1.21g/kg之间,呈现高Ca、Mg,低P、K的分布规律,并且随时间出现明显波动,其中C、N、P、S和Ca元素均在4月出现较大值,而K、Mg则在1月出现峰值。生物因子在5m和10m邻域范围内对凋落叶含量的影响基本一致,但10m尺度上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对凋落叶元素含量的影响更为明显。10m邻域范围内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凋落叶P元素的随机森林累积解释率最高,达80.27%,C元素累积解释率最低,仅10.49%,其中海拔和坡度对凋落叶C、N、P、S、K、Ca和Mg含量均有强烈影响,岩石出露率和土壤铁(Fe)含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凋落叶元素含量产生较大影响。综上所述,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月际间凋落叶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10m尺度上海拔和坡度是凋落叶养分含量产生空间变异的主要原因。
淦江黄国勤杜虎宋同清宋同清张立进曾馥平谭卫宁黄静
关键词:凋落物养分时空异质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Effects of Green Manure Rotation on Rice Growth Dynamics and Nitrogen Uptake and Utilization被引量:3
2015年
This study aimed to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winter green manure on characterization of nitrogen uptake and utilization,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N fertilizer reasonable oper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improvement of nitrogen nutrition in rice high-yield cultivation. This experiment was set to compare milk vetch, rapeseed,ryegrass and mixed of green manure on rice yield, rice growth dynamics and nitrogen uptake and utilization in ri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4 different winter green manure, the treatment of MV-R-R(milk vetch-rice-rice) for the early rice yield was the most than others treatments. Compared with RG-R-R(ryegrass-rice-rice), RPR-R(rapeseed-rice-rice), MS-R-R(mixed green manure-rice-rice), the treatment of MVR-R inceased by 6.61%, 3.29%, 0.78%, respectively. The treatment of MV-R-R in N content in plant of rice was maximized in the tillering, booting, heading and maturity periods, respectively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of other treatments 9.68%, 19.72%,6.23% and 8.66%. At tillering, booting, heading and maturity, the treatment of MV-R-R were the highest in N uptake, RP-R-R minimum. The N periodic accumulation for MV-R-R were higher than other treatments in the tillering to booting, booting to heading and heading to maturity periods. The rates respectively were 21.81%, 68.73% and286.5%. In addition, N periodic accumulation and its ratio to total in the heading to maturity was minimum, maximum before tillering under green manure rotation system.So the cropping system of milk vetch-rice-rice could increase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and improve N cycling.
张立进杨滨娟黄国勤陈洪俊刘康
绿肥轮作对早稻生长动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综合评价南方稻区不同冬季绿肥种植下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性,为水稻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和水稻氮素营养性状改良提供依据。比较不同冬季绿肥紫云英、油菜、黑麦草及混播绿肥对后作水稻产量、生长动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1)处理紫云英—早稻—晚稻(MV-R-R)的早稻产量分别比黑麦草—早稻—晚稻(RG-R-R)、油菜—早稻—晚稻(RP-R-R)、混播绿肥—早稻—晚稻(MS-R-R)高6.61%、3.29%及0.78%。(2)在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均是处理MV-RR达到最大,较其他处理平均分别高9.68%、19.72%、6.23%和8.66%。在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吸氮量均是处理MV-R-R最高,处理RP-R-R最低。(3)处理MV-R-R在分蘖期至孕穗期、孕穗期至抽穗期及抽穗期至成熟期各处理的吸收量较其他处理平均分别高出21.81%、68.73%和286.5%,且绿肥轮作条件下水稻氮素阶段吸收量及其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均以抽穗至成熟期最小,最大值所处的生育阶段则是分蘖前。因此,MV-R-R处理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改善稻田氮素循环。
张立进杨滨娟黄国勤陈洪俊刘康
关键词:氮素吸收利用稻田
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结构动态研究
2024年
喀斯特地区森林的空间结构演变规律是全球森林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为探究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结构动态,研究以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2 hm^(2)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以2007、2012、2017年3次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W_(i))、混交度(M_(i))与大小比数(U_(i))对群落空间结构特征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结构参数的一元分布结果表明,2007—2017年林分随着林龄增大逐渐向轻微团状分布状态演变;混交度处于强度混交水平,呈向极强度混交方向演变的趋势;从大小比数来看,林分呈中庸状态,随林分增长表现为向亚优势的方向转变。(2)不同径级林木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径级为1~15 cm的树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随林分生长逐渐增大;随径级增大,大小比数取值呈逐渐降低趋势,混交度呈逐渐升高趋势。(3)主要优势树种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7年间5个优势树种组均呈现轻微团聚分布;大小比数呈现亚优势偏向于中庸分布状态,混交水平处于强度混交水平,逐渐向极强度混交方向演变。综上所述,目前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林分呈现轻微团聚分布,混交程度较强,林分偏向于亚优势分布状态,群落较稳定,林分更新状况良好,正向顶极群落方向逐渐演替。该研究关于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植被结构动态变化的分析对预测森林未来发展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
杨支齐杜虎宋同清曾馥平彭晚霞张立进张立进杨钙仁
关键词:结构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