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东
-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传统的围绕生烃洼陷的油气勘探在滨北地区受到了严峻的考验,面积占整个松辽盆地1/3的滨北地区的油气勘探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分析认为滨北地区存在三大背斜构造带(绥棱背斜带、乾元背斜带和克山—依龙背斜带)和滨州走滑断裂带所构成的输导体系。三大背斜带的形成和定型均早于盆地青山口组主力烃源岩大规模生排烃时间(白垩纪末),并分别倾没于齐家—古龙凹陷北部、黑鱼泡凹陷和三肇凹陷,凹陷生烃潜力的差异决定了紧邻输导体系油气勘探潜力的差异,其中齐家北凹陷和三肇凹陷已经发现了较丰富的油气资源,决定了绥棱背斜带和克山—依龙背斜带油气勘探的潜力较大。乾元背斜带临近黑鱼泡凹陷,由于黑鱼泡凹陷烃源岩成熟度低,烃源岩没有进入大规模生排烃阶段,因此勘探潜力有限;滨州走滑断裂带横穿齐家-古龙凹陷和三肇凹陷,断裂活动时间与烃源岩成熟时间一致,有利于油气的定向运移,同时晚期构造活动西段强而东段弱,从油气保存的角度看,有可能东段优于西段,但从油气的垂向运移看,西段更有可能形成垂向上多层系含油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因此沿整个滨州走滑断裂带是有利的勘探领域。
- 林铁锋向才富冯子辉李军峰吴河勇王富东
- 关键词:输导体系油气运移松辽盆地
- 构造控制的油气晚期快速成藏:松辽盆地大庆长垣流体包裹体和自生伊利石证据被引量:5
- 2012年
-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存在两期流体活动,第一期流体活动代表了受成岩作用控制的储层流体活动,只存在小规模的油气运移,可以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分析限定其流体活动年龄在白垩纪末期—古近纪初期;第二期代表了受构造控制的流体活动,并与油气大规模运聚密切相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超过了取样点地层所经历的最大埋藏温度,不能通过埋藏史确定其形成时间,显示了幕式流体活动的特点。在系统自生伊利石钾氩测年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第一期流体活动在白垩纪末期之前,代表了储层埋藏成岩期的流体活动,而第二期流体活动是伴随着燕山期强烈构造反转的流体活动,与油气充注作用伴生。大庆长垣的自生伊利石年龄随深度的演化关系表现出两种模式,即正斜率模式和负斜率模式。其中正斜率模式下部储层油气充注时间晚,而上部储层油气充注时间早,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的核部;负斜率模式与正斜率模式相反,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的翼部,两者的分界线大致沿大庆长垣的-900m高程展布。油气成藏年龄模式阐明了大庆长垣的油气成藏过程是典型的背斜型油气充注过程,在大庆长垣的周缘(海拔<-900m)是油气在浮力的控制下向输导层顶面的运移过程,表现为下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早,上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晚;而大庆长垣的主体(海拔>-900m)是背斜油气的充注过程和油气的脊运移阶段,上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早,下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晚。测年数据表明大庆长垣-900m高程的油气在晚白垩世—古近纪初期(59~69Ma)的10Ma中已经充注完成,在此范围内发现的油气储量约为7×109t,可见油气充注是高效的幕式注入,而不是传统所认为的稳态成藏。由于第二期流体活动与燕山期主幕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文章认为大庆长垣的油气高效快速充注主要受控于构造作�
- 向才富冯子辉王富东张顺彭鹏梁晓东
-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幕式成藏松辽盆地
- 他拉哈—常家围子地区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以葡萄花油层为例
- 2010年
- 他拉哈一常家围子地区分布的储层主要为低一特低渗储层,并在一定面积内获得了工业油流。搞清他拉哈一常家围子地区储层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对进一步寻找高丰度的储量区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偏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流体包裹体等微观技术结合储层粒度和沉积相的宏观研究,认为他拉哈一常家围子地区葡萄花油层为典型的低一特低渗透储层,其形成的主控因素主要与复杂的成岩作用、沉积物粒度、沉积相带有关。虽然研究区的储层曾经被溶蚀作用改造过,次生孔隙较发育,但是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第二期流体活动中后期储层物性进一步变差,最终形成了低一特低渗透储层。
- 戴国威郑桂英魏斌刘文王富东
- 关键词: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沉积相带葡萄花油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