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亮

作品数:29 被引量:13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4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气候
  • 5篇降水
  • 4篇运载
  • 4篇运载火箭
  • 4篇气候特征
  • 4篇夏季
  • 4篇火箭
  • 3篇雷达
  • 3篇高温
  • 2篇时空分布特征
  • 2篇突变
  • 2篇平流层
  • 2篇气动
  • 2篇气动载荷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扰动场
  • 2篇热带
  • 2篇中频雷达
  • 2篇重力波

机构

  • 29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气象局
  • 4篇广东省气候中...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广东省疾病预...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湖南省疾病预...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29篇赵亮
  • 4篇肖子牛
  • 3篇胡娅敏
  • 2篇沈新勇
  • 2篇王娟怀
  • 1篇俞敏
  • 1篇刘涛
  • 1篇王玉峰
  • 1篇柳艳菊
  • 1篇黄弘
  • 1篇白玉琪
  • 1篇胡宜昌
  • 1篇董伟
  • 1篇徐群
  • 1篇李宏毅
  • 1篇杨军
  • 1篇许晓君
  • 1篇许燕君
  • 1篇张诗卉
  • 1篇李博

传媒

  • 3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大气科学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广东气象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宇航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测绘学报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光学学报
  • 1篇国防科技大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科技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象与减灾研...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气象研究与应...

年份

  • 5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2
  • 6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05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文与地球运动因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016年
2012年5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肖子牛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天文与地球运动因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在北京启动。该项目旨在研究天文与地球运动关键因子的未来变化规律,以及天文与地球运动因子历史上出现的极端事件和未来出现的可能性。
肖子牛赵亮
关键词:地球运动气候变化天文
对2021年华南夏季降水预测成败的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基于国内外动力模式和诊断分析,分析了2021年华南夏季降水预测的成功和不足。结果表明:(1)2021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大偏强,水汽输送较弱;西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台风较少,登陆及影响华南的台风偏弱。综合影响导致2021年夏季华南降水偏少25%以上。(2)2021年华南夏季降水实况与2021年3和4月两次预测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动力模式对副高脊线和西伸脊点位置以及东亚大槽的预报与实况存在较大差异;物理因子诊断分析预测中大部分信号指示2021年华南夏季降水偏多的可能性较大,与实况相差较大。
王娟怀胡娅敏杨守懋赵亮
关键词:降水预测夏季
1960—2020年京津冀高温热浪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3
2022年
利用1960—2020年京津冀83个气象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京津冀高温热浪日数、频次、有效积温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气候态上,京津冀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有效积温在空间上均呈现南多(强)北少(弱)的分布特征,大值区均位于39°N以南。2)京津冀地区高温热浪具有2—5 a显著的短振荡周期,同时也具有“多—少—多—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有效积温均出现了3次突变点,并且第一次和第二次突变较第三次突变明显。3)对比两次高温热浪日数集中偏多期发现,最近一个偏多集中期(1996—2005年)相对于上一个(1960—1972年)表现为北增南减的特征;对比两次偏少集中期发现,最近一个偏少集中期(2006—2020年)相对于上一个(1973—1995年)表现为中南部整体增加的特征,且高温热浪日数大于4 d的影响区域均呈扩大的态势。
张兴山王娟怀赵亮李猛包永虎
关键词:高温热浪有效积温京津冀
1979-2022年赤水河流域极端温度降水特征分析
2024年
基于气温日均值资料,评估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5)资料在赤水河流域周边地区的可信度.通过ERA5计算1979-2022年间赤水河流域及周边地区的极端温度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春季热源在2000年后发生位相转换,呈青藏高原暖周边冷分布,异常信号进一步影响位于下游的赤水河流域,导致该地温度上升,降水减少.赤水河流域2005年前后温度、降水模态发生位相转换,由于温度经向梯度异常,阻碍夏季西南风发生发展,导致该地水汽条件不充分,转为干热气候.其中,2006年、2013年、2022年为异常暖干年份.在该气候背景下高温指数与降水显著相关,满足高温总伴随少雨天气现象,且干热复合事件出现次数逐年增多.
杨雨蒙吴新豪张莉赵亮赵劲松张正强穆彪
关键词:气候变暖极端温度赤水河流域
2018年夏季东北极端高温事件物理机制分析被引量:9
2020年
基于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研究分析了2018年夏季中国东北地区持续多日出现高温异常事件的形成机理。首先分析了整个夏季该地区观测台站逐日的温度资料,计算了观测台站的超热因子(Excess Heat Factor,EHF)指数,发现东北地区出现高温异常的时段主要是7月和8月,异常高温的发生区域集中在东北南部。在此期间,东亚大气环流形势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异常增强,作用相互重叠和位置持续偏北。进一步的分析可以注意到,二者的重叠造成研究区域内有负涡度异常增强,使得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北推的过程中不断带动东北南部上空负涡度异常增强,并伴随有异常下沉气流,下沉绝热增温与晴空辐射增温,这可能是东北南部地表增温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关分析证实,在整个夏季东北南部地表气温与其上空300 hPa至500 hPa涡度异常都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相互叠加组合是导致东北南部在2018年夏季7、8月份出现高温异常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准定常Rossby波能量的传播与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增强有密切联系,同时夏季西太平洋暖池的显著增暖导致了菲律宾地区异常旺盛的对流活动,进而在500 hPa高度场上激发出PJ(太平洋—日本涛动)波列,从另一个路径上促进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
李娜肖子牛肖子牛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预报风强度对火箭最大气动载荷精度影响及建模分析
2024年
针对不同预报风强度的精度以及其对应的最大气动载荷预报值精度的研究文献极少。以某地区实况风为基准,分别对不同预报风强度的精度以及其对应的最大气动载荷预报值精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订正模型,结果表明在预报日数第1~11天,预报风强度越大,预报风精度及其对应的最大气动载荷预报值精度越高;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可提高最大气动载荷预报值精度,且预报风强度越小,最大气动载荷预报精度提高越明显。这些发现在火箭发射前的飞行保障及安全决策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程胡华武帅张入财肖云清赵亮
关键词:运载火箭
火箭发射前后3.5h内高空风差异特征及预报被引量:3
2022年
利用2014年12月—2020年12月时间间隔为3.5 h的高空风实况分析火箭发射前后3.5 h内高空风差异,并利用WRF模式和火箭发射前3 h高空风建立火箭发射后0.5 h高空风预报模型,结果表明:火箭发射前后3.5 h内高空风速、风向差异特征,与高度、季节及火箭发射前3 h平均高空风速有关。高空风最大风速偏差为-24.00~26.00 m·s^(-1),风速偏差在10 m·s^(-1)以内达三分之二,且主要出现在对流层中高层[6.5 km,11.5 km)高度内;最大风向绝对偏差范围为10.00°~180°,主要集中在[30°,60°)范围及对流层中低层[1.5 km,6.5 km)高度内。火箭发射前后3.5 h内高空风速平均绝对偏差随火箭发射前3 h高空风速平均值增大呈增大趋势,风速相对误差绝对值和风向绝对偏差则表现为减小趋势,说明高空风强时,风向不易发生短时变化;火箭发射前后3.5 h内高空风差异随季节变化与高空风的季节特征有关。利用火箭发射后0.5 h高空风预报模型,有助于降低火箭飞行风险。
程胡华成巍沈洪标赵亮
关键词:运载火箭
开边界海盆尺度环流模式模拟北太平洋CFCs分布被引量:11
2005年
利用一个开边界北太平洋海盆尺度环流模式模拟了北太平洋CFCs的吸收和分布.模式计算了CFC_11海气界面通量及其在海洋中的输运和再分布,考察了开边界对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以及开边界模式中不同沿等密度面扩散系数的影响.打开南边界可以很好地改善赤道以南海区的CFC_11模拟.增加沿等密度面扩散系数使得137°E和165°E断面模拟的高CFC_11水向南、向下输送的强度和影响范围都有明显增大,能很好地改善西北太平洋的模拟结果.西北太平洋是CFC_11的一个重要的汇区,此外在赤道东太平洋上升流区还存在一个小的汇区.
赵亮赵亮
关键词:CFCS北太平洋
HWM07模式风场在高度60~100km的精度及建模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HWM07模式是一个应用广泛的国际标准参考大气风场模式,其在航天飞行器的设计阶段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该模式风场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廊坊中频雷达的风场资料(2014—2016年)为基准,利用偏差、绝对差、相关系数、相对偏差和Lomb-Scargle周期图方法,研究HWM07模式风场在高度60~100 km的精度,最后,对本文建立的60~100 km风场预报模型(UV DerM模型)精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度60~100 km范围内,(1)HWM07模式的纬向风偏差、绝对差、相关系数、相对偏差的平均值分别为14.0039 m·s^-1、34.4750 m·s^-1、0.1832、-75.4822%,经向风偏差、绝对差、相关系数、相对偏差的平均值分别为-2.0019 m·s^-1、25.3689 m·s^-1、0.1442、-88.9980%;经向风、纬向风的统计特征均与高度、季节有密切关系;(2)Lomb-Scargle周期图结果表明,中频雷达、HWM07模式风场在同一高度层显著(通过90%显著性检验)含有的波周期及功率谱存在较明显差异,不同高度、不同季节显著含有的波周期和功率谱也存在明显差异;(3)在高度86~92 km,准全日潮汐波、准半日潮汐波分别在冬季、夏季的HWM07模式风场变化特征中为主要作用,而对中频雷达风场变化特征起主要作用的大气波动特征与高度、季节有关;(4)相对于HWM07模式风场,由UV DerM模型得到的纬向风更接近实况资料,但经向风无改进效果.
程胡华武帅宿兴涛赵亮
关键词:中频雷达风场
相似偏差订正法在短期温度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2020年
为提高温度预报精度,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相似偏差订正法建立短期温度预报模型,并与气象业务常用的多元回归法、BP神经网络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温度预报精度均具有明显日变化特征,午后精度较高,而凌晨精度偏低;(2)基于20:00起报资料得到的温度预报精度略高于08:00起报资料;(3)温度预报精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相似偏差订正法、BP神经网络法、多元回归法和ECMWF模式产品的2 m温度,若从制作短期逐时温度预报的精度、合理性及运行效率等方面考虑,相似偏差订正法优于BP神经网络法和多元回归法。
程胡华王益柏赵亮武帅智茂林
关键词:BP神经网络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