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昕

作品数:2 被引量:53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水稻
  • 2篇水稻土
  • 2篇红壤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分析
  • 1篇荧光光谱
  • 1篇有机碳
  • 1篇三维荧光
  • 1篇三维荧光光谱
  • 1篇施肥
  • 1篇施肥条件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群落
  • 1篇磷脂脂肪酸
  • 1篇可溶性有机碳
  • 1篇光谱
  • 1篇红壤水稻土
  • 1篇红壤性
  • 1篇红壤性水稻土
  • 1篇BIOLOG

机构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江西省红壤研...

作者

  • 2篇刘满强
  • 2篇李大明
  • 2篇李辉信
  • 2篇焦加国
  • 2篇黄欠如
  • 2篇胡锋
  • 2篇夏昕
  • 2篇石坤
  • 1篇关强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被引量:42
2015年
以位于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内长期定位试验的水稻土(始于1981年)为研究对象,运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和BIOLOG分析技术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及有机肥与化肥混施(NPKM)三种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化肥和有机肥与化肥混施处理的PLFA总量均高于未施肥处理,两者分别较未施肥处理高91%和309%;PLFA主成分分析(PCA)显示施肥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其中NPKM处理增加了革兰氏阴性细菌(G-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的数量,NPK处理增加了革兰氏阳性细菌(G+细菌)的数量,不施肥处理较施肥处理提高了真菌/细菌比例,CK和NPK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更为相似;各施肥处理间土壤的AWCD值(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表明,NPKM处理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能力,进而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整体活性,而NPK处理减弱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代谢功能多样性分析同时表明,NPKM处理增加了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而NPK处理使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降低;土壤PLFA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总PLFA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速效养分相关性不大。
夏昕石坤黄欠如李大明刘满强李辉信胡锋焦加国
关键词:长期施肥红壤性水稻土磷脂脂肪酸BIOLOG微生物群落
基于荧光分析的不同有机碳水平水稻土添加外源有机物培养对DOC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以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内的水稻土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1年)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维荧光技术,在室内培养条件下,研究外源有机物(葡萄糖和秸秆,分别代表易分解和难降解碳)对不同碳水平水稻土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与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葡萄糖对高碳和低碳水稻土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以促进DOC结构中类溶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增加与类胡敏酸类富里酸的减少。添加秸秆则对高碳和低碳水稻土DOC有不同的影响:低碳土壤中,在培养末期(60d),添加秸秆处理的DOC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高碳土壤处理则无显著变化。在DOC结构方面,秸秆可以促进低碳土壤中类蛋白物质转化为更稳定的类胡敏酸和类富里酸物质;对于高碳土壤,则可以促进类溶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积累,促进类胡敏酸与类富里酸的分解利用。低碳土壤DOC含量相对稳定,结构受外源有机碳影响较大;高碳土壤DOC结构相对稳定,但含量变化较大。
石坤夏昕关强沈方圆黄欠如李大明刘满强李辉信胡锋焦加国
关键词:红壤水稻土可溶性有机碳三维荧光光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