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源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清虚洞组
  • 4篇寒武系
  • 2篇运输机
  • 2篇皮带
  • 2篇皮带运输
  • 2篇清洁系统
  • 2篇微相
  • 2篇煤渣
  • 2篇海平
  • 2篇海平面
  • 2篇海平面变化
  • 2篇沉积环境
  • 1篇盐岩
  • 1篇帐篷
  • 1篇碳酸
  • 1篇碳酸盐
  • 1篇碳酸盐岩
  • 1篇剖面
  • 1篇清泉
  • 1篇高肌虫

机构

  • 6篇贵州大学

作者

  • 6篇张源
  • 3篇赵元龙
  • 2篇左宇军
  • 2篇吴桂义
  • 2篇张鹏飞
  • 2篇陈龙
  • 2篇孔德中
  • 2篇张林
  • 2篇陈婉怡

传媒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18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一种运输机自动清洁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运输机自动清洁装置,属于运输机清洁技术领域,包括:机架;传输带,传输带的设置在机架上;清洁系统,清洁系统设置在机架上,清洁系统用于清理传输带上的残留煤渣;收集系统,收集系统设置在地面上,收集系统用于收集清...
孔德中张源吴桂义李燕娇张鹏飞左宇军陈龙张林
贵州剑河寒武系“清虚洞组”高肌虫类清泉虫Qingquanella Cui et Huo,1985的初步研究
2018年
本文描述了贵州剑河八郎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清虚洞组"剑河生物群的高肌虫化石。化石壳体呈圆形,背边平直,前、后背角均钝,壳前背部具有"V"形槽。符合Qingquanella Cui et Huo,1985的属征,与模式种湖北清泉虫Q.hubeiensis相似,将其厘定为湖北清泉虫相似种Q.cf.hubeiensis。本属产于湖北水井沱组、石牌组及陕西辛集组,黔东地区"清虚洞组"发现清泉虫Qingquanella,增加了清泉虫的产地信息、新的类群,其壳体形态由切卵变圆形,生态环境由浅水向深水变化,为高肌虫的形态分类、早期演化与辐射分异提供新的材料。
杨光福赵元龙陈婉怡张源陈争鹏
关键词:高肌虫寒武系
一种运输机自动清洁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运输机自动清洁装置,属于运输机清洁技术领域,包括:机架;传输带,传输带的设置在机架上;清洁系统,清洁系统设置在机架上,清洁系统用于清理传输带上的残留煤渣;收集系统,收集系统设置在地面上,收集系统用于收...
孔德中张源吴桂义 李燕娇张鹏飞左宇军陈龙张林
贵州剑河八郎寒武系“清虚洞组”帐篷螺Scenella,的发现被引量:4
2016年
贵州剑河八郎松山"清虚洞组"中上部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共有50多属,其中含有刺细胞动物帐篷螺Scenella,1相似种:Scenella cf.radians。相似种较凯里组产出Scenella cf.radians放射线较粗,线间距稍大。"清虚洞组"Scenella的发现是继凯里组首次发现Scenella之后,本地区寒武系地层中Scenella又一次产出它的发现不但为剑河生物群刺胞动物增添了一个新的内容也为剑河地区寒武系Scenella的演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张源赵元龙蒋宗凯陈婉怡
贵州剑河八郎寒武系第2统第4阶“清虚洞组”沉积环境的初步研究
贵州剑河八郎地区松山剖面的寒武系“清虚洞组”出露完整,主要岩性为灰岩、泥岩、白云岩,厚272m。本文运用古生物地层学、沉积岩石学、埋藏学等方面的知识,采用碳酸盐岩微相分析方法对寒武系“清虚洞组”的沉积环境进行初步研究,并...
张源
关键词:寒武系沉积环境碳酸盐岩海平面变化
贵州剑河八郎地区寒武系“清虚洞组”沉积环境初探——以剑河八郎地区松山剖面为例被引量:6
2018年
贵州剑河八郎地区松山剖面的寒武系"清虚洞组"出露完整,总厚272m,主要由灰岩、泥岩及白云岩组成。文中自下而上将"清虚洞组"分为4个岩性段:Ⅰ段,灰色薄-中厚层含丰富生物碎屑泥质微晶灰岩;Ⅱ段,灰白色薄-中厚层含泥质微晶灰岩;Ⅲ段,灰色薄-中层含完整生物碎屑泥质微晶灰岩;Ⅳ段,灰色薄-中厚层含藻屑泥质微晶灰岩和细晶白云岩。Ⅲ段泥岩中产出包括软躯体化石在内的多门类化石,即剑河生物群。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文中通过野外剖面观察、生物化石采集和微相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清虚洞组"四个岩性段的沉积环境及其对应的海平面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清虚洞组"沉积于含氧量较充沛、盐度正常、低能的较深水陆棚-陆棚边缘环境。中上部的特异埋藏化石群指示一个快速的沉积事件。分析结果表明,"清虚洞组"沉积期水体经历了3次变浅和2次变深的交替变化情况。其中,Ⅲ段沉积期,海底位于氧化还原界面附近;Ⅰ、Ⅱ和Ⅳ段沉积期海底均位于氧化还原界面之上。
张源赵元龙
关键词:沉积环境微相海平面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