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丽霞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尿酸
  • 2篇帕金森
  • 2篇帕金森病
  • 1篇毒素治疗
  • 1篇血肿
  • 1篇血肿清除
  • 1篇硬膜
  • 1篇硬膜下
  • 1篇硬膜下血肿
  • 1篇肉毒
  • 1篇肉毒毒素
  • 1篇肉毒毒素治疗
  • 1篇腮腺
  • 1篇生物指标
  • 1篇手术
  • 1篇鸟苷
  • 1篇帕金森病患者
  • 1篇颌下
  • 1篇颌下腺
  • 1篇脱氧

机构

  • 4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4篇罗蔚锋
  • 4篇郑丽霞
  • 2篇刘娟
  • 2篇刘春风
  • 1篇黄译腺
  • 1篇朱文昱
  • 1篇胡伟东
  • 1篇张琪林
  • 1篇李向
  • 1篇刘晶
  • 1篇戴永萍
  • 1篇周旭平
  • 1篇朱婷鸽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国际老年医学...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帕金森病脑脊液生物指标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帕金森病以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缺失和Lewy小体的出现为病理特征。研究发现脑脊液中尿酸、黄嘌呤和高草香酸水平以及它们的比值、a—synuclein、DJ-1、Aβ1-42、8-羟基脱氧鸟苷、超氧化物歧化酶等脑脊液生物学指标在PD患者发生了有意义的变化。
郑丽霞罗蔚锋
关键词:帕金森病脑脊液尿酸8-羟基脱氧鸟苷
帕金森病患者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分析中晚期帕金森病(PD)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征。方法:报道临床确诊为PD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2例,结合其临床症状变化及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分析总结PD患者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征。结果:PD患者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导致运动障碍等PD症状加重,手术清除血肿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对于运动障碍加重的中晚期PD患者,应警惕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可能,需行头颅CT或MRI检查。
刘娟郑丽霞周旭平刘晶朱文昱罗蔚锋
关键词:帕金森病硬膜下血肿血肿清除手术
尿酸保护6-OHDA介导PC12细胞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尿酸对6-OHDA介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高分化PC12细胞制作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分为对照组(PBS组)、6-羟基多巴(6-OHDA)组、尿酸(uric acid,UA)组和6-OHDA+UA...
朱婷鸽罗蔚锋黄译腺刘娟郑丽霞张琪琳刘春风
文献传递
超声定位肌电图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治疗重度流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评价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流涎的疗效。方法:选择流涎患者5例,其中帕金森病(PD)3例,脑梗死2例。采用教师流涎分级法(TDS)及流涎频率评分后于超声定位后肌电图引导下对患者腮腺和颌下腺进行BTX-A多点注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1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流涎测评。结果:TDS和流涎频率评分:BTX-A治疗前为(4.6±0.5)分和(3.0±0.0)分;BTX-A注射后2周降至(2.6±0.9)分和(1.6±0.5)分;1个月时为(2.8±1.1)分和(1.8±0.8)分,与治疗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时为(3.2±1.3)分和(2.0±1.0)分,与治疗前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出现。结论:BTX-A局部注射治疗流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郑丽霞罗蔚锋张琪林胡伟东李向戴永萍刘春风
关键词:流涎A型肉毒毒素腮腺颌下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