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安亮 作品数:11 被引量:80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东北农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黑龙江省农科院博士后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 被引量:15 2007年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经济有效的方法是抗病育种,而抗性资源筛选又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本研究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用黑龙江省的大豆疫霉菌的1号优势生理小种对来自全国19个省份的415份野生大豆资源进行了抗性鉴定,表现抗病的有96份,占总鉴定资源的23.1%,表现中抗的资源有152份,占36.6%,表现感病的资源有167份,占40.2%。根据野生大豆的来源分析发现,在我国,抗性野生大豆资源分布较广泛。 靳立梅 徐鹏飞 吴俊江 李文滨 邱丽娟 常汝镇 陈维元 于安亮 王金生 南海洋 陈晨 韩英鹏 陈艳秋 丁广洲 张淑珍关键词:野生大豆种质资源 大豆疫霉根腐病 抗性鉴定 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4 2007年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经济有效的方法是抗病育种,而抗性资源筛选又是抗病育种的基础。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用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的1号优势生理小种对来自黑龙江、吉林、河南、内蒙古、辽宁、湖北、四川、河北、陕西、中国农业科学院的536份栽培大豆材料(其中农家品种280份、其它大豆品种256份)进行抗性鉴定,抗病的152份,占28.3%,中间类型的135份,占25.2%,感病的249份,占46.5%。280份农家品种中,抗病的有89份,占农家品种的32%,这说明农家大豆品种资源抗性比例较高。种皮色或种脐色为黄色或褐色的材料中抗性种质较多。 张淑珍 徐鹏飞 吴俊江 李文滨 邱丽娟 常汝镇 陈维元 于安亮 王金生 靳立梅 陈晨 南海洋 陈艳秋 丁广洲关键词:大豆 大豆疫霉根腐病 抗性鉴定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对抗感不同大豆品种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2008年 毒素是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而毒素对大豆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还未见报道,用不同浓度的毒素处理抗感不同大豆品种的叶片,为揭示毒素在细胞水平的致病机理及寄主抗毒素的机理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较高浓度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稀释50倍,浓度为0.1794mg·mL-1)处理抗感不同大豆品种的离体叶片后,不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叶片细胞内部结构都遭到了明显的破坏。适宜浓度的毒素(稀释100倍,浓度为0.0897mg·mL-1)处理抗感品种离体叶片后,抗病品种细胞内部结构基本上比较完整,而感病品种叶片细胞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叶绿体嵴变形,基粒片层已经基本消失,叶绿体膜已经解体,线粒体空泡化严重。说明只有在适宜浓度毒素处理下,才能在细胞超微结构上区分出抗感品种在抗性上的差异。 张淑珍 徐鹏飞 吴俊江 李文滨 陈维元 于安亮 王金生 陈晨 靳立梅 李岑关键词:大豆疫霉根腐病 毒素 超微结构 黑龙江省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力类型及15号小种的首次报道 被引量:9 2008年 对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场、佳木斯、黑河、鸡西、双鸭山、宾县、双城、阿城、巴彦、宁安、海伦、绥化、宝清、延寿采集的具有典型病症的262份病株,用病组织法共分离出60个菌株,鉴定出1号、3号、15号、17号4个生理小种,病原菌可以划分为16个毒性类型,其中有12种毒力型为中间类型,表明分离到病原菌菌株具有十分复杂的毒性类型。60%的菌株为1号生理小种,证明1号小种为黑龙江省的流行优势生理小种,15号生理小种在中国首次被报道。 张淑珍 吴俊江 徐鹏飞 李文滨 左豫虎 邱丽娟 常汝镇 陈晨 王金生 于安亮 靳立梅关键词:大豆疫霉根腐病 菌株 大豆疫霉根腐病子叶接种法抗病性鉴定 被引量:4 2009年 用子叶接种法鉴定了来自黑龙江、内蒙古、湖北、以及四川的65个大豆品种对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的抗感情况。其中抗病品种11个,中间类型5个,感病品种49个。其鉴定结果与下胚轴接种法比较相同的有51个品种。经过DPS v7.05分析下胚轴接种法与子叶接种法之间的相关呈极显著,经r×c独立性测验得到χ2=1.46<χ0.05,22=5.99,2种方法差异不显著。证明了子叶接种法进行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同样准确可行。此外还可以解决遗传分析上需要保存感病植株后代的问题,为遗传分析时鉴定疫霉根腐病抗感情况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于安亮 徐鹏飞 陈晨 王金生 吴俊江 李宁辉 李文滨 马凤鸣 邱丽娟 常汝镇 陈维元 张淑珍关键词:抗病性鉴定 大豆疫霉根腐病 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菌核病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7 2009年 采用离体叶柄接种法鉴定了200份栽培大豆高世代品系对大豆菌核病菌株Jia30和Jian29的抗感反应。结果表明:在所有的参鉴材料中没有发现免疫类型,但各品系间抗性有一定的差异。供试200个品系中既表现抗Jia30菌株又表现抗Jian29菌株的材料占供试材料的2%;抗Jia30菌株的材料占3%;抗Jian29菌株的材料占5%,根据抗性资源筛选结果,这些抗性材料可合理地用于大豆生产,并为大豆抗病育种亲本选择和利用品种布局进行大豆菌核病生态控制提供了依据。 王金生 于安亮 徐鹏飞 王君 陈晨 李宁辉 李文滨 王继安 张淑珍关键词:大豆 菌核病 抗性鉴定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对抗感不同大豆品种根部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2009年 用不同浓度的毒素处理抗感不同的大豆品种的根部,研究毒素对大豆细胞根部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浓度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稀释50倍,浓度为0.1794mg·mL-1)处理抗感不同大豆品种的根部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根部细胞内部结构均遭到了明显的破坏。适宜浓度的毒素(稀释100倍,浓度为0.0897mg·mL-1)处理抗感品种根部后,抗病品种细胞内部结构基本上比较完整,而感病品种细胞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线粒体绝大多数都出现了空泡化。这说明只有在适宜浓度毒素处理下,才能在细胞超微结构上区分出抗感品种在抗性上的差异。本研究为揭示毒素在细胞水平的致病机理及寄主抗毒素的机理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徐鹏飞 张淑珍 吴俊江 陈维元 陈晨 王金生 于安亮 李文滨关键词:大豆疫霉根腐病 毒素 超微结构 大豆品种绥农10抗疫霉根腐病遗传分析及抗病基因的SSR标记 被引量:8 2010年 用子叶法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分析抗病亲本绥农10和感病寄主Williams的杂交F1、F2、F3的抗病性。结果表明,F1单株均表现为抗病;F2群体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由F2感病单株衍生出的F3株系均表现感病,F2抗病单株衍生出的F3株系抗感分离株系比值符合1∶2;说明绥农10中对大豆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1对单显性基因控制,将该抗病基因拟名为RpsSN10。用500对大豆SSR引物和124株绥农10/Wil-liamsF2分离群体对RpsSN10基因进行定位,将RpsSN10基因定位在F连锁群上,其中标记Satt423和Satt149与RpsSN10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9.8cM和11.2cM,并分别位于目的基因的两侧。 于安亮 徐鹏飞 王金生 张淑珍 吴俊江 李文滨 陈维元 李宁辉 范素杰 王欣 姜良宇关键词:大豆 大豆疫霉根腐病 SSR标记 抗性遗传 抗病基因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诱导下SSH文库构建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10 2008年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危害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研究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成功构建了疫霉菌诱导的大豆抗病品种绥农10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从文库中共筛选到2067个阳性克隆,PCR鉴定插入片段大部分集中在100—800bp之间,利用BLAST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相似性比对,获得有功能的EST375个,分析表明这些EST功能涉及大豆的抑制病原菌生长、细胞自身保护、信号传导、系统获得抗性、蛋白质合成、呼吸作用等。 张淑珍 徐鹏飞 吴俊江 李文滨 陈维元 陈晨 于安亮 王金生 靳立梅 李岑关键词:大豆疫霉根腐病 CDNA文库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Sequences of 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of Phytophthora sojae 被引量:2 2007年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region (ITS1, ITS2 and 5.8S rDNA) of the nuclear ribosomal DNA (nrDNA) was amplified via the PCR method in seventeen different isolates of Phytophthora sojae using the common primers of the ITS of fungi. Around 800 bp- 1,000 bp fragments we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DL2000 marker and the sequences of the PCR products were tested. Taking isolate USA as outgroup, the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by means of maximum parsimony analysis, and the genetic evolution among isolate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ase constitution of ITS 1 and ITS2 among various isolates. The seventeen isolates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oups, and the isolates from the same region belong to the same group, which shows the variation in geography. 徐鹏飞 韩英鹏 吴俊江 吕慧颖 邱丽娟 常汝镇 靳立梅 王金生 于安亮 陈晨 南海洋 许修宏 王萍 张大勇 张淑珍 李文滨 陈维元关键词:SOYBEAN RDNA PHYLOGE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