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德荣

作品数:11 被引量:116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臭氧
  • 6篇污染
  • 4篇大气污染
  • 2篇东亚季风
  • 2篇疫情
  • 2篇气象
  • 2篇气象条件
  • 2篇华南沿海
  • 2篇季风
  • 2篇PM
  • 1篇点位
  • 1篇对流层
  • 1篇正定矩阵
  • 1篇人为源
  • 1篇沙尘
  • 1篇生物质燃烧
  • 1篇四川盆地
  • 1篇台风
  • 1篇盆地
  • 1篇情景

机构

  • 11篇南京大学
  • 4篇南京创蓝科技...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南京浦蓝大气...
  • 1篇江苏省环境监...
  • 1篇南京工程学院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学研究院
  • 1篇江苏省苏州环...
  • 1篇重庆市生态环...

作者

  • 11篇周德荣
  • 4篇黄昕
  • 3篇符淙斌
  • 3篇江飞
  • 3篇丁爱军
  • 2篇毛慧婷
  • 1篇朱佳雷
  • 1篇钟声
  • 1篇高健
  • 1篇王体健
  • 1篇刘强
  • 1篇徐正宁
  • 1篇穆青
  • 1篇邢莉

传媒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环境监测管理...
  • 1篇环境监控与预...
  • 1篇海洋气象学报
  • 1篇第七届全国环...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8
  • 2篇2013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21年南京市新冠疫情期间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及来源解析
2023年
为了解2021年南京市新冠疫情期间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和成因,利用南京大学SORPES站点2021年7月1日—2021年8月30日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数据,分析疫情前、中、后颗粒物及气态污染物的浓度变化,针对臭氧(O 3)的关键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模型(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拉格朗日粒子输送与扩散模型(Lagrangian Particle Distribution Model,LPDM)分析其污染来源。结果表明:疫情封闭期间,南京市PM 2.5质量浓度较疫情前降低了40%~50%,组分中硝酸盐、有机物质量浓度降幅最为显著,分别下降了34.0%和16.5%。臭氧体积浓度不降反升,城中区域增幅最显著站点可达50%左右。其气态前体物氮氧化物(NO x)及VOCs浓度变化呈相反态势,分别较疫情前降低28%、升高49.6%。模型及卫星遥感结果表明,疫情期间南京市臭氧属于协同偏VOCs控制区。气团溯源结果显示,南京市受本地及周边区域传输的共同影响,疫情封闭期间省外上海方向、省内苏州-无锡-镇江-南通方向的气团贡献增大。PMF解析了南京市本地VOCs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排放源、植物源、溶剂源、工业生产源以及油气挥发源,其中机动车源占比变幅最大,疫情封闭期间下降了15.1%,疫情后上升了4.3%。其次为油气挥发源、溶剂源,这两项污染源疫情封闭期间分别上升了11.2%、1.7%,疫情后则分别下降了4.8%、4.3%。
周德荣蒋琳孙季韵婷黄昕
关键词:臭氧
台风“南玛都”影响下的福州市臭氧污染成因及控制对策
2023年
2022年9月18-20日福州市发生了一次臭氧(O_(3))污染事件,11:00-14:00 O_(3)浓度基本维持在160μg/m^(3)以上,且19日O_(3)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达176μg/m^(3).这次污染事件可能与第14号台风“南玛都”的外围东北气流带来的海上O_(3)污染传输有关.本文利用2022年9月15-21日常规大气污染物浓度、VOCs组分浓度及气象监测数据,结合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型(LPDM模型)、区域空气质量模型(WRF-CMAQ模型)和基于观测的化学盒子模型(OBM模型)等多种手段对此次污染过程进行了分析,定量评估了海上O_(3)传输贡献和福州市O_(3)前体物减排效果.结果表明:(1)基于△O_(x)(光化学氧化剂小时浓度变化量)的结果显示,19日受东北风影响,近海高浓度O_(3)气团传输至福州内陆,传输贡献为5~17μg/m^(3),19日18:00-23:00海上O_(3)污染气团对九龙站点的O_(3)平均输送量达到6.0μg/(m^(3)·h).(2)9月18-20日,福州市O_(3)生成由VOCs与NO_(x)协同控制区逐渐转为VOCs控制区,福州市VOCs与NO_(x)减排比例在台风影响前期控制在1∶1,后期需增大VOCs减排量,减排比例调整为2∶1,以缓减污染天高温及自然源排放增加等不可控因素对O_(3)污染贡献增加的影响.研究显示,通过对NO_(x)与VOCs排放管控进行科学动态调整,能够获得更好的管控效果.
应传友林晶郑文飞蔡哲陈曦唐志伟周德荣江飞
关键词:台风
春季中国东部地区对流层典型污染输送个例研究
化石燃料燃烧,生物质燃烧和沙尘是全球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亚洲三大源的强度大,对空气质量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春季。本研究中,我们根据多种观测数据和模型模拟分析,研究了东亚地区冷锋过境时一次特殊的污染事件。
周德荣丁可黄昕刘丽霞刘强徐正宁符淙斌丁爱军
关键词:生物质燃烧沙尘污染气象
重庆夏季不同气象条件下的臭氧特征
2024年
2022年8月重庆月最高气温达41.3℃,高温日数长达28 d,在此高温天气下8月重庆市区臭氧未出现超标情况,7月整体气温低于8月,出现7 d臭氧超标的情况。利用观测资料、天气研究与预报(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模式,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并综合探讨不同片区臭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8月的气温和边界层高度偏高、风速偏大,而相对湿度偏低,这可能有利于8月臭氧污染状况改善。整体来看,重庆臭氧质量浓度随气温和边界层高度升高均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当气温高于30℃、边界层高度高于1000 m、相对湿度低于59%、风速小于6.3 m·s^(-1)时,臭氧质量浓度及超标率均显著上升,而当气温、边界层高度、相对湿度、风速分别超过39℃、2800 m、59%、6.3 m·s^(-1)时,臭氧质量浓度及超标率均显著下降。(2)主城区和郊区县(区)的气温分别超过38℃和37℃后,臭氧质量浓度升幅变小或出现下降,个别县(区)气温为38~40℃时,臭氧质量浓度仍保持上升趋势。(3)沙坪坝区和长寿区在污染日臭氧和边界层高度2 h升幅峰值同时出现在11时或13时,合川区和荣昌区在污染日臭氧和边界层高度2 h升幅峰值出现时间不一致。研究成果可为重庆夏季臭氧污染的预测、防控和管控提供参考。
王陆潇蔡哲刘海涵刘夏雪刘强葛鹏刘祎周德荣周德荣
关键词:高温边界层高度气象条件
江苏省一次重霾污染天气的特征和机理分析被引量:101
2011年
利用PM10,SO2,O3,NH3,NOx,CO等6种大气成分浓度数据、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和天气图资料,结合HYSPLIT4后向轨迹模式,对2008年10月28~30日发生在江苏省的一次大面积重霾污染天气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重霾污染天气过程观测到的PM10,NOx,CO最大地面浓度分别达到0.553,0.170,2.738mg/m3,水平能见度达到1km以下.其中城市中CO和NOx浓度较郊区高,而SO2和O3则较低.该污染事件与大范围秋收秸秆集中燃烧,造成大量污染物排放有密切关系.平稳的高空环流形势、暖平流、地面高压场分布为重霾污染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地面表现为稳定的大气层结、静小风和低湿环境,非常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后向轨迹计算分析表明,造成此次重霾污染天气的气团主要来自河南中东部、苏北和安徽等重要产粮地区,长距离输送对区域霾污染产生重要影响.
朱佳雷王体健邢莉穆青周德荣
关键词:秸秆燃烧大气污染气象条件
南京温室气体监测点位规划方法研究
2023年
以南京市为温室气体监测区域,以2021年1月和7月作为冬、夏季的代表,利用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型(LPDM)和K均值(K-Means)聚类算法对南京市已有的高塔点位进行筛选,研究温室气体监测点位布设最优位置。通过计算不同点位的城市CO_(2)贡献度,最终确定了冬季和夏季各8个温室气体监测建议点位。结果表明,通过聚类算法筛选出的监测站点选址能对南京市大部分城区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相对最大的覆盖范围和较高的敏感性,能够有效反映出南京市CO_(2)排放量的梯度变化,对南京市不同时空尺度上的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相对最好的监测效果。
蔡哲钟声周德荣张伟王诗琦陈佳豪覃栎江飞
关键词:温室气体监测点位K均值聚类算法
东亚季风对华南沿海对流层低层臭氧影响
<正>通过分析香港地区11年观测的臭氧探空资料,利用拉格朗日离子扩散模型模拟CO浓度以及计算东亚季风指数,讨论了东亚季风对于华南沿海对流层臭氧的季节变化以及年际变化特征。在研究地区对流层低层臭氧浓度季节分布特征明显受东亚...
周德荣丁爱军毛慧婷符淙斌王韬Loyan Chan
文献传递
基于GIS分析江苏省夏秋季大气污染热点特征被引量:6
2022年
基于全省72个国控点位、185个网格化监测点位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夏秋季江苏省大气臭氧与PM_(2.5)污染热点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夏秋季臭氧和PM_(2.5)高值热点重合区域主要分布于徐州、宿迁,镇江、扬州、泰州、南通交界,以及苏州南部一带。结合该省污染源排放清单,在热点重合区域污染来源中,VOCs单位面积年均排放量居前三的为工业源[219.84 t/(km^(2)·a)]、溶剂使用[87.13 t/(km^(2)·a)]、居民生活源[47.77 t/(km^(2)·a)],PM_(2.5)污染行业单位面积排放量前三名为发电厂[129.79 t/(km^(2)·a)]、工业源[39.67 t/(km^(2)·a)]、扬尘源[29.20 t/(km^(2)·a)];工业源与溶剂使用贡献73%的VOCs排放,工业源与发电厂贡献77%的PM_(2.5)排放。为了有效推进江苏省臭氧与PM_(2.5)的协同防控,须着重加强工业源、溶剂使用、发电厂、居民生活和扬尘的管控力度。
周德荣秦玮陈俊郑龙飞谢郁宁
关键词:臭氧
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四川盆地大气污染成因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由于新型冠状肺炎病毒(COVID-19)的爆发,中国从2020年春节起实施了限制出行、交通管制等一系列措施,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减少,但四川盆地区域仍出现了多次轻度空气污染事件。本文结合空气质量观测数据与WRF-Chem模式模拟分析了疫情封控减排时期四川盆地污染的时空分布及成因。四川盆地区域二氧化氮(NO_(2))因人为活动减排从35.0μg·m^(-3)下降至20.2μg·m^(-3),减少比例约为40%~60%,而臭氧(O_(3))因NO_(X)-VOCs-O_(3)的非线性关系以及四川盆地区域氮氧化物(NO_(X))、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与减排的不均衡反而从27.5μg·m^(-3)上升至41.4μg·m^(-3),在重庆甚至增幅高达100%,进而促进了四川盆地区域气态污染物的氧化和二次细颗粒物的生成。疫情减排对污染的影响存在较为显著的区域差异,在成都、重庆地区,二次污染的生成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一次污染物减排的影响,二次污染物与一次污染物的比例变化幅度为-10%~20%,而在南遂广、川南、达万区域,细颗粒物(PM_(2.5))平均质量浓度从57.0μg·m^(-3)降低至47.4μg·m^(-3),二次污染物与一次污染物的比例下降幅度约为30%~60%。总体而言,减排在疫情期间发挥主导作用,不平衡的一次减排和大气氧化性的增强促进了部分区域二次污染物生成过程,四川盆地区域的污染防治仍需注重多种污染物的协同治理。
黄鉴涛刘婧懿徐家炜周德荣黄昕
东亚季风对华南沿海对流层低层臭氧影响
通过分析香港地区11年观测的臭氧探空资料,利用拉格朗日离子扩散模型模拟CO浓度以及计算东亚季风指数,讨论了东亚季风对于华南沿海对流层臭氧的季节变化以及年际变化特征.在研究地区对流层低层臭氧浓度季节分布特征明显受东亚季风控...
周德荣丁爱军毛慧婷符淙斌王韬Loyan Chan
关键词:臭氧浓度东亚季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