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琼

作品数:9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隐喻
  • 2篇种族
  • 2篇小说
  • 2篇暴力
  • 1篇道德
  • 1篇道德缺失
  • 1篇性别政治
  • 1篇学科
  • 1篇学科建设
  • 1篇研究方法
  • 1篇以暴制暴
  • 1篇艺术
  • 1篇艺术运动
  • 1篇政治隐喻
  • 1篇舍伍德
  • 1篇舍伍德·安德...
  • 1篇诗歌
  • 1篇诗歌艺术
  • 1篇私刑
  • 1篇弃婴

机构

  • 9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张琼
  • 1篇刘志忠

传媒

  • 2篇南昌工程学院...
  • 2篇外国语文研究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高教探索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外国语言文学
  • 1篇新余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垃圾道里的弃婴之死》的家庭伦理危机与重构
2018年
约翰·怀德曼的《垃圾道里的弃婴之死》是关于伦理禁忌的道德小说,弃婴之死是其核心伦理事件。弃婴之死揭示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代际伦理和两性伦理的失序以及家庭结构的失衡。弃婴之死与其父母传统道德观的下滑直接相关,同时也是社会、政府、媒体和大众组成的混乱伦理环境下的产物,是更多人和机构参与的集体道德事件。怀德曼通过弃婴之死及其伦理环境的书写表达了对和谐伦理的期待和诉求,认为美国社会应该提供向善的伦理环境,并建构良好的公共伦理空间,民众自身也需提高道德修为,构建和谐友爱的家庭伦理空间。
张琼
关键词:伦理危机伦理环境和谐伦理
论安德森《小城畸人》的空间隐喻
2024年
作为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和教父,舍伍德·安德森注重在作品中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创设了一种真实与虚幻交错之感。在其代表作《小城畸人》之中,安德森通过构建住宅、街道和整个温士堡镇的空间意象与隐喻内涵,不仅展现了温士堡小镇的社会生活图景,更探讨了身处美国社会转型期间人们的不适与扭曲,以及最终成为“畸形人”的心路历程。
周湘文张琼
关键词: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空间隐喻
约翰·怀德曼小说的暴力书写与种族政治被引量:1
2022年
暴力一直是西方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齐泽克关于主观暴力和客观暴力的划分及论断对于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怀德曼的小说全景式地展示了美国20世纪60至90年代的非裔主观暴力,基于对暴力后果的思考和呈现表达了他的暴力观。在小说中,以审判失公和执法缺场为内核的司法客观暴力解构了“法律的内在道德”,导致了非裔主观暴力的产生和泛滥。同时,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景化揭示了系统暴力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怀德曼基于暴力书写展现了后民权运动时代国家机器凭借系统暴力对非裔实行压制的事实,揭示了系统暴力不断制造“赤裸生命”的本质,批判了美国种族政治的内在逻辑,借此呼吁公义法制伦理的建立和国家对生命的珍视。
张琼
关键词:暴力种族政治
论约翰·怀德曼作品的沉默书写被引量:1
2019年
沉默主题是怀德曼文学创作的突出特征。他将美国非裔民族的沉默"历史语境化",揭示了被动沉默形成中的暴力规训本质和权力运作机制,折射出非裔民族在历史中的生存哲学。同时,非裔民族的主动沉默被"符号语境化",使得沉默作为语言符号具有充分的言说功能并成为从文化层面对抗强权的反抗策略。在他看来,被动沉默和主动沉默作为物质载体都承载了整个民族的伦理理想,进而赋予沉默终极意义,同时也使非裔的沉默蕴涵了人性和道德力量。怀德曼作为一位后现代主义大师,将其内涵丰富的沉默与后现代主义相融合,为美国黑人文学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张琼
关键词:沉默民族文化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历程与逻辑走向——基于研究方法的视角被引量:6
2016年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方法息息相关。在研究方法的视角下,可以将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历程分为经验总结期、逻辑演绎期、实证期和反思期四个阶段,其中质性研究方法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是缺位的。在人文社科方法论演进趋向的关照下,质性研究方法运用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具有逻辑必然性,其所得到的理论是微观高等教育学,它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情景性的特点。
刘志忠张琼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
种族范式与道德缺失的合力——论怀德曼小说的非裔青少年暴力被引量:1
2021年
非裔青少年暴力是约翰·怀德曼晚期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小说通过这一群体的帮派暴力展示了当时的公共安全危机,并通过施暴者的低龄化和施暴空间的延展性揭示了危机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帮派暴力产生的社会因素是多维的,其中黑人父性缺场是最为突出的因素。小说将黑人父性缺场的主导因素归咎于社会系统的种族范式,也指出了部分黑人父亲自身缺少道德意识的辅构作用。通过非裔青少年帮派暴力的书写,怀德曼痛斥了美国社会的真正顽疾——种族范式,呼唤了黑人父性的回归,并揭示了非裔青少年的道德教诲问题,同时对这一群体人性的回归充满信心。
张琼
关键词:公共安全危机道德缺失
美国黑人艺术运动的“关键人物和发起者”:哈吉·马都布提述评
2022年
哈吉·马都布提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作家、诗人、教育家、批评家、社会活动家,还是一位出版商和黑人主题书店的经营者,一直致力于黑人公众事业建设。作为黑人艺术运动的“关键人物和发起者”,他早期的诗歌创作与黑人艺术运动中的其他参与者在诗学主张上保持了一致性,将诗歌与爵士乐相融合,大量运用黑人方言,表现出精湛的口语化技艺,使其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性;他极力表达对种族主义的愤怒,拥护暴力主张,不断地思考和探索黑人性,强调黑人性所具有的力量,把诗歌写作当成斗争的武器。不同于前期创作,他后期的诗歌显示出了冷静和温和,不再大量使用黑人口语,更多展现的是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并通过敏锐的观察力产生大胆的政治声明,这一转折在学界被看作他诗歌创作的“成熟过程”。
张琼
关键词:黑人艺术运动诗歌艺术
《躲藏之处》中伦理选择的政治隐喻
2019年
怀德曼的《躲藏之处》是一部以主人公持枪抢劫和逃离躲藏为主线追溯家族历史的小说。将小说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特殊政治背景进行解读会发现其关键的伦理选择充斥着丰富的政治内涵。主人公托米持枪抢劫的对象是以经济形式长期剥削黑人民众的白人商店主,这是黑人以主观暴力对抗白人客观暴力的体现,本质上是黑人民族"以暴制暴"的政治隐喻。托米的逃离躲藏暗含的是弱小民族对严重失公的专制法制的拒绝和抗议,揭示了黑人民众对公平正义法制伦理的期待。怀德曼以普通黑人的个人经历为视角反映了黑人民族从"以暴制暴"到建立法制伦理的民族出路探寻,认为公平正义的法制伦理才是美国黑人民族的最终出路。
张琼
关键词:政治隐喻以暴制暴
美国黑人权力运动与性别政治的反思——评约翰·怀德曼的《私刑者》被引量:2
2017年
《私刑者》是约翰·怀德曼的转型之作,被学界认为是使他跻身于一流小说家的标志。该小说讲述了四位黑人青年计划私刑处死一位白人警察的故事,其私刑计划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黑人权力运动的缩影,计划中的精心设计突出地反映了黑人权力运动的性别政治。文章分析了作品中黑人性别政治的历史根源、文化土壤及内在根源,并剖析了其主张反伦理道德、反社会公义的本质及可能带来的悲剧后果。文章认为,小说中黑人私刑计划的破产反映了黑人权力运动性别政治的弊端和危害,怀德曼是借私刑计划的失败对运动中的性别政治主张进行反思、剖析和质疑。
张琼
关键词:性别政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