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敬

作品数:13 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7篇媒介
  • 3篇新媒介
  • 3篇话语
  • 2篇行动者网络
  • 2篇社会
  • 2篇网络
  • 2篇文化
  • 2篇考古
  • 2篇考古学
  • 2篇公共性
  • 2篇古学
  • 2篇福柯
  • 2篇传播学
  • 1篇道德
  • 1篇道德研究
  • 1篇行动者
  • 1篇行动者网络理...
  • 1篇叙事
  • 1篇讯息
  • 1篇意见领袖

机构

  • 12篇上海社会科学...

作者

  • 12篇李敬

传媒

  • 3篇现代传播(中...
  • 2篇国际新闻界
  • 2篇社会科学
  • 2篇新闻界
  • 1篇新闻记者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上海文化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NT如何讲述媒介与权力:行动者世界的生成与运动被引量:1
2024年
在传播学对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应用中,媒介通常被看作是“非人行动者”,媒介与权力的关系也较少被提及。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ANT与权力之间有着内在张力:一方面,重“描述的”的理论与“批判性”的权力之间保持着距离;另一方面,对于媒介批判研究来说,ANT具有强大的分析潜能。传播学所关心的“媒介物”不能被笼统地看成一个整体,并非所有的媒介物就一定是“非人行动者”。一类媒介物的功能是“物质性的”,它参与进运动之中,维系、稳定现实世界;另一类媒介物的功能是“中介”,它是完全的行动者,并带出“新”的生成。这两类媒介物之间又交叉关联,对媒介权力的讨论在其中被具体坐落下来。
李敬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行动者媒介权力物质性
新媒介能否让我们遭遇世界?——从阿伦特的政治社会理论出发被引量:3
2021年
web2.0技术更新了媒介交往的形式与内容,新媒介的公共性问题受到重视,已有文献多诉诸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阿伦特的政治行动理论未受到认真对待。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对"手段—目的"范畴的根本超越,它带来了对"复数性"行动本身的强调;"复数性"意味着人的"自我彰显","人"从而与"世界"遭遇并赋予其意义。面对今天的技术情境,阿伦特启发我们提出以下问题:新媒介在技术上允许"多元和差异"存在,是否由此等同于"复数的"人的行动?本研究以阿伦特对"社会"和"公共"的定界考察了网络空间中"公"与"私"的复杂缠绕,并尝试把对"社会"的限定从内容层面转向"隐喻"层面,从而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平台进行针对性的讨论。研究发现,新媒介所建构的技术交往空间与"公共性"相距甚远:"多元"不代表差异和复数,"自我表达"也不意味"人"的"自我彰显"。
李敬
关键词:阿伦特新媒介公共性
由“私”及“公”:对公共性理论的辨析和数字化交往的思考被引量:6
2022年
对公共性理论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公”,而对“公”的讨论是奠定在“私”的基础之上,本文尝试从“私人”概念切入,由“私”及“公”,在公私关系的关照中辨明公共性理论的内在逻辑,从而指认理论的文化非普适性。在此基础之上,从中国语境下独特的“私人”概念出发,看在中国社交互联网发展的历程中“私人”是如何在数字空间中被孕育和生成的,指出数字空间的公共性交往在实践上的可能性,并不必然陷入西方理论上的困境。
李敬
关键词:社会领域公共性社交媒体
在想象与实践之间的媒介——抗战前夕民国儿童刊物的身份构建考察被引量:1
2021年
自现代儿童的问题在"五四"被首次提交,儿童刊物就肩负起了历史的重任。由于儿童与图像的天然亲和性,儿童漫画刊物在历史的呼唤下应运而生。本土历史经验的缺席使得儿童概念的"养成"严重依赖于外来文化的输入,同时由战争所带来的苦难实践使得强国救亡的政治叙事被迫展开,想象与实践、文化性与政治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前的文化实践中尤为突出。在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三份优秀儿童漫画刊物中,民国儿童刊物对儿童身份构建的具体策略、不同刊物面对严苛历史问题所提交的解决路径各有不同却殊途同归。
李敬常泽昱
关键词:身份构建图像叙事儿童漫画
传播学领域的话语研究——批判性话语分析的内在分野被引量:28
2014年
关于话语研究脉络的理论综述,有诸多成果。已有研究整理了话语研究领域的诸多流派与方法,重点落在话语理论的发展之"流",但"重流轻源"的思路导致同一流派的重要内在差异被忽略。本文尝试搁置繁杂多元的流派划分,立足于话语理论之"源",返回"语言"的哲学理论源头,从英美哲学和欧陆哲学两大进路出发,以在传播学领域广泛应用的两大批判性话语方法,梵迪克和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理论为对象,辨明批判性话语研究(CDA)一直被忽略的内在分野,并指出不同的理论视野对于传播学话语研究的意义。
李敬
关键词:话语研究语言学转向
20世纪早期的新媒介:韦伯对商业报纸的媒介社会学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新媒介研究成为当下各学科的热点所在,媒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功能,而对新媒介的提问方式和思考路径的选择,是研究的根本起点。本文选取对传播学学科有重要影响的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将20世纪初作为"新媒介"的私人商业报纸的媒介社会学研究为对象,结合马克思与韦伯的国家政治理论学说框架,发掘出内置于韦伯研究中的"文化"线索,厘清韦伯与哈贝马斯等关于媒介之"公共领域"功能的不同观点,对韦伯的媒介社会学研究进行系统考察,并分析其在研究方法上相对于同时代人的重要超越,即如何把抽象的文化概念落实分解为可操作的经验性研究步骤,这些将对今天的研究带来重要启发。
李敬强荧
关键词:媒介社会学文化公共领域新媒介
癫狂美学之光的陨落——福柯笔下的“疯人之旅”
2019年
《古典时期的癫狂史》是福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权力关系的复杂较量在巨大的历史空间中被清晰呈现,癫狂的历史,是理性对非理性捕捉的历史,也是今天的我们"是其所是"的历史。但这部重要的著作因其抽象和艰涩,使得福柯的考古学方法和话语理论很难被真正理解和准确运用,常常与内容分析等方法混淆。面对这样的难题,本文以深描的方式,并结合对文艺复兴的历史空间中的重要艺术和文学文本的理解,非常具体地勾勒出癫狂话语嬗变的图谱,从美学的角度去发掘癫狂之美陨落的轨迹,是对考古学方法具体化的一种新的尝试。
李敬
关键词:福柯考古学话语癫狂
技术与文化传播:对新媒介文化的批判性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新媒介技术取得了不同于传统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其以交互性、即时性和小众化等特点拉开了与旧有技术的距离。既有研究多从中观和微观视角切入,认为新技术催生了新的文化产品,它与传统媒介技术背景下的"大众文化"有着质的差别。不同的研究视角决定了提问方式和分析路径的根本差异,本文中采用西方马克思主义之社会批判理论的宏观视野,考察"技术"与"理性"的内在勾连,分析内置于两者间关系的三重维度,并以之为逻辑出发点来探问新文化在实践与技术层面的可能性,尝试对新媒介技术支撑下的媒介文化给出另一个层面的回答。
李敬
关键词:媒介文化
文化解释学的考察:网络语词文本的生成与传播被引量:1
2015年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受到成为诸多学科的关注,与既有的总体性研究不同,笔者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明确界定,即对网络语言所依赖的"语境"层级进行分类,聚焦于更具社会文化性的"背景语境"(background environment)中的网络语词,通过内置了存在论(ontology)立场的语言观,并结合了英美分析哲学之严谨方法的文化解释学框架,分别从文本的功能与目的、文本意义的"有限—无限性"、文本"作者/读者"的身份同一性、元文本的永恒"在场"与"缺席"几个角度来理解网络语言现象,思考网络语言生成与传播背后的文化根基。
李敬
关键词:文本解释学
传播符号学视角中的福柯——社会互动与讯息意义被引量:2
2018年
传播学领域对福柯的研究兴趣一直持续着,尤其在新媒介技术勃兴的今天,数据库技术的使用对个体社会实践的影响成为讨论的热点。由于福柯思想的艰涩难懂,普遍存在的误读和不恰当的理论应用成为传播学基础研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从传播符号学出发,通过"信息意义"和"社会互动"两大环节可以探寻福柯与传播学研究的理论交集:福柯对"信息撒播"与"社会实践"的理解,与传播符号学形成共鸣;而通过对作为"信息意义"与"社会实践"之内在逻辑通道的"规训技术"的层层解析,则可揭示出传播学对福柯理论的应用研究中所存在的重要问题及原因。
李敬
关键词:传播学福柯规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