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望

作品数:7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中国肝炎防治基金天普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肝移植
  • 2篇亚低温
  • 2篇再灌注
  • 2篇再灌注损伤
  • 2篇树突
  • 2篇树突状
  • 2篇树突状细胞
  • 2篇器官
  • 2篇器官捐献
  • 2篇缺血
  • 2篇缺血再灌注
  • 2篇缺血再灌注损...
  • 2篇细胞
  • 2篇捐献
  • 2篇灌注
  • 2篇灌注损伤
  • 2篇肝缺血
  • 2篇肝缺血再灌注
  • 2篇肝缺血再灌注...
  • 1篇蛋白

机构

  • 7篇昆明市第一人...
  • 2篇云南省第一人...

作者

  • 7篇张升宁
  • 7篇李望
  • 5篇李来邦
  • 4篇冉江华
  • 3篇李立
  • 3篇陈奕明
  • 3篇任刚
  • 2篇苏晓三
  • 2篇刘静
  • 2篇梁宇
  • 2篇王晓川
  • 2篇高扬
  • 2篇刘剑
  • 2篇陈永林
  • 1篇赵英鹏
  • 1篇陈文忠
  • 1篇高杨
  • 1篇张春平
  • 1篇李肖山
  • 1篇李立

传媒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华移植杂志...
  • 1篇器官移植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9
  • 4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树突状细胞的培养及成熟的鉴定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人体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在体外培养诱导其成熟的方法,通过得到成熟的细胞培养技术,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通过Ficoll-Hypaque梯度离心法得到单个核细胞,再诱导使其分化、扩增、纯化形成稳定的树突状细胞,通过树突状细胞自身形态、特异性表型,抗原摄取能力,鉴别培养的细胞,从而得到具有典型特征的树突状细胞.结果树突状细胞培养第7天,加入LPS后,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观察,树突状细胞成熟中,细胞胞质增大,细胞膜表面能形成大量树突状突起,表面标志物CD80、CD86、CD11c、HLA-DR的表达增高(P<0.05),共聚焦显微镜下,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对抗原的吞噬能力减弱.结论Ficoll-Hypaque梯度离心法能够得到稳定的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体系.
李望张升宁冉江华苏晓三李来邦陈奕明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表型抗原
亚低温联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19年
背景: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复杂多样,是制约肝脏外科手术的瓶颈,如何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之一。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购于昆明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亚低温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亚低温+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ERK通路阻断剂组,每组10只,均于缺血前30 min给予亚低温、脂肪间充质干细胞、ERK通路阻断剂干预。肝缺血再灌注12 h后收集大鼠血清及肝组织标本,进行相关指标检测。肝缺血再灌注12 h后收集大鼠血清、肝组织,术后7 d收集大鼠肝组织,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①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亚低温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亚低温+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均低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组(P <0.05),亚低温+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血清中3种酶活性低于亚低温组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P <0.05);②ELISA检测氧化应激指标:亚低温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亚低温+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组(P <0.05),丙二醛水平均显著低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组(P <0.05);亚低温+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显著高于亚低温组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P <0.05),而丙二醛水平低于亚低温组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P <0.05);③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关蛋白表达: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亚低温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亚低温+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肝组织中p-ERK1/2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05),各组中ERK1/2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
刘剑李立王晓川张升宁李来邦莽源祎高扬陈永林任刚李望
关键词:肝缺血再灌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亚低温肝细胞凋亡干细胞再灌注损伤间质干细胞移植
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诊治被引量:12
2015年
目前肝移植技术不断提高,但感染相关并发症仍是造成肝移植术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都有可能造成肝移植术后感染,其中以细菌感染为主。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移植因素、受体因素和供体因素等。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通常在术后2个月内发生,其感染的优势菌群与院内感染的主要菌群、地域特点有关,但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是主要的感染病原体。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预防分为术前、术中、术后3个阶段,围手术期48 h内使用抗生素尤为重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降低细菌感染的发生率。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是直接影响受体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感染的控制宜采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式。
冉江华李望张升宁张熙冰
关键词:肝移植细菌感染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
45例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肝移植临床应用体会
目的 心脏死亡供体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DCD)是目前社会发展进步推崇的器官捐献方式,在挽救终末期肝病、肾病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DCD 的运作有一套完整的操作过程,包括DCD捐献流程,OP...
冉江华李立李望张升宁李来邦刘静梁宇陈奕明张熙冰马俊张春平
他克莫司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及免疫调控机制的研究
2015年
目的研究他克莫司对体外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成熟的影响及免疫调控机制。方法采集健康成人空腹外周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刺激诱导产生未成熟DC。将获取的DC分为4组培养和观察,(1)A组:DC培养第1天加入他克莫司;(2)B组:DC培养第1天加入他克莫司,并于细胞培养结束前24h加入脂多糖;(3)C组:DC培养结束前24h加入脂多糖;(4)D组:为空白对照组,不加他克莫司及脂多糖。培养7d后,对各组DC的生长形态、细胞表型、抗原吞噬能力进行观察和检测,并对DC分泌IL-12的水平及刺激同种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进行鉴定。结果DC培养第7天,各组DC形态并无显著差异,密集程度亦未见明显区别。C组细胞CD11c、CD80、CD86、HLA-DR表型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1±2.4)%、(48.5±1.3)%、(63.1±2.3)%和(73.1±2.4)%,D组分另Ⅱ为(61.9±6.7)%、(6.7±0.47)%、(25.6±4.7)%和(35.5±1.0)%,两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与C组比较,A组和B组CD11c和CDS0的表达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D组比较,A组和B组的CD11c和CDS0表达明显减弱(P〈0.05),CD86和HLA-DR表达明显增高(P〈0.05);而A组与B组间各表型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0.05)。A组、B组、C组、D组DC培养上清液中IL-12水平分别为(26.5±1.3)pg/ml、(28.1±1.23)pg/ml、(33.6±2.2)pg/ml和(26.1±3.4)pg/ml,C组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A组、B组和D组的IL-12水平均较低,且3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各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A组与B组的增殖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与C组相比,A组和B组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受到明显抑制。A组、B组、C组、D组DC的OVA抗原表达量分别
张升宁李望苏晓三冉江华高杨陈奕明刘静李来邦任刚李肖山李立
关键词:他克莫司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
亚低温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亚低温预处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机理。方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HIRI组、亚低温处理(MH)组和MH+LY294002处理(MH+LY)组,每组10只,分别于肝缺血再灌注3、6、12、24 h后收集大鼠的血清及肝组织标本。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PI3K(p-PI3K)、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Akt(p-Akt,Ser308)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TUNEL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肝组织中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ALT、AST活性。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HIRI组p-PI3K、p-Akt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Sh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5. 217、5. 456,P值均<0. 01);经亚低温处理后大鼠肝组织中p-PI3K、p-Akt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IR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10. 434、14. 116,P值均<0. 01)。HIRI组、MH组和MH+LY组大鼠再灌注后3、6、12、24 h的血清AST、ALT活性明显高于Sh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HIRI组大鼠的细胞凋亡百分比[(42. 25±3. 50)%]明显高于Sham组[(3. 21±0. 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0. 187,P <0. 01);相比于HIRI组,MH组明显下调了细胞凋亡百分比(12. 42±1.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7. 784,P <0. 01),且HIRI组与MH+LY组的细胞凋亡百分比[(38. 19±2. 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 059,P> 0. 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HIRI组中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 101,P <0. 05),促凋亡蛋白Bax、fas和fasl表达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11. 016、4. 735、10. 201,P值均<0. 01),亚低温处理之后可明显下调HIRI
刘剑李立王晓川张升宁李来邦莽源祎高扬陈永林任刚李望
关键词:肝疾病再灌注损伤1-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类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伴狭窄一例并文献复习
2021年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有效缓解了供器官来源不足,但同时也增加了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肝动脉血栓形成(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HAT)与肝动脉狭窄均为肝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1]。肝移植术后并发HAT是导致肝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本文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1例DCD肝移植术后早期HAT伴肝动脉狭窄诊疗经过,现报道如下。
梁宇张升宁赵英鹏李望陈文忠朱灝胡继仲武睿超
关键词: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肝动脉血栓形成肝动脉狭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