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作品数:30 被引量:133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创新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文化科学 天文地球 医药卫生 更多>>
低渗油藏储层物性及敏感性对高速注水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2023年 低渗透油藏具有孔隙度小、非均质级差大、敏感性强等特征,注水开采效果差异较大。通过开展室内长岩心高速注水实验,探究不同储层物性及敏感性对采出程度和压力传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越低,高速注水效果越明显,低渗岩心注入端压差是高渗岩心的8.5倍,采出程度是其1.04倍;裂缝的存在会导致蓄能效果下降,裂缝长度占比从12.5%上升到37.5%,最终采出程度降低4.5%,蓄能效果降低26%;水敏越强的岩心在低矿化度注入水的注入能力变低,使驱替压差大幅提高,但采出程度相比无水敏时降低21.5%;注水速度越高对岩心的采出程度和采油速率提高的越显著,高速注入压力为低速注入的2.5倍,注采压差为低速注入的6倍以上,注水速度存在最佳值为1.5 mL/min。该研究结果对低渗油藏注水开发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鲁明晶 徐豪爽 杨峰 钟安海 曹嫣镔 左家强 李蕾关键词:低渗油藏 长岩心 储层物性 敏感性 孔喉尺度弹性微球调整油层分流能力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13年 实验用弹性微球体系粒径在10~60μm范围内,采用反相(微)悬浮聚合技术,以油类为分散介质,单体溶液作为分散相,以小液滴状悬浮分散在油中,单体在小液滴内引发聚合,从而合成弹性微球。采用填砂管岩心流动实验,通过并列的两根岩心管模拟相对高渗透层与低渗透层,注入弹性微球溶液进行调剖,记录两根不同渗透率填砂管的分流量及并联两管的注入压力,探讨弹性微球体系调整油层分流能力;并调节微球浓度,探索不同浓度对调整分流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弹性微球体系可以选择性封堵高渗透层,并能改善非均质地层的注水剖面;将高、低渗透率填砂管的分流量从高于80%:20%的比例调整到两者都趋于50%,并且调剖后两管的渗透率级差最大幅度从8降到1.35,调整油层分流能力效果显著,后续注水时仍能维持较高的注入压力。随着微球浓度的增大,调剖平衡时间大幅度下降,提高了作业效率。 李蕾 雷光伦 姚传进 高雪梅 魏晓冬关键词:弹性微球 选择性封堵 利用化学助剂强化CO_(2)埋存实验设计 2024年 结合储层CO_(2)埋存技术,自主搭建了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CO_(2)埋存实验装置,开展了多介质辅助CO_(2)埋存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乙醇-KOH体系能够有效进行CO_(2)矿化埋存,其中96%乙醇+3 g KOH 500 mL溶液捕集CO_(2)能力最强,是最佳的CO_(2)矿化埋存溶液配比。经CO_(2)矿化埋存后,低渗透岩心孔隙度平均降低7.07%,孔隙度变化率与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渗透率平均降低16.01%。因此,96%乙醇+3 g KOH能够加速CO_(2)在储层中的CO_(2)沉淀过程,缩短CO_(2)在储层中的矿化埋存时间。该研究可重复性、准确性和可扩展性较强,能够激发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积极性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实现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相互促进。 王文东 王程伟 任慈 孙庆豪 苏玉亮 李蕾关键词:低渗透油藏 创新性实验 致密油藏注CO2增能效果及参数优化 被引量:7 2020年 为了研究致密油藏注CO 2增能效果,利用长庆油田陇东P区块致密砂岩岩心开展核磁共振实验、扫描电镜实验,分析CO 2对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规律;通过相态计算,分析CO 2注入对原油体积系数及饱和压力的改变。运用有限差分方法和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三维动态地应力与油藏双向耦合模型,分析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及井底附近压力分布特征;通过建立目标区块储层注CO 2增能图版,评价注CO 2增能效果,优化注入参数。结果表明:CO 2主要通过溶解、冲蚀作用使岩心大孔隙数目增加;注入10%~45%不同摩尔分数的CO 2可使原油体积膨胀至1.19倍,原油饱和压力增加86%;注CO 2对目标区块储层增能效果明显,目标区块的最佳注气体积为700 m 3,最佳注入速度为4 m 3/min。 张矿生 白晓虎 刘顺 陈强 李蕾 蔡明玉 范理尧 苏玉亮关键词:致密油藏 提高采收率 高温高压蒸汽热解模拟实验系统设计 被引量:4 2019年 结合油页岩注蒸汽原位开采技术,设计了一套高温高压蒸汽热解模拟实验系统,建立了高温高压蒸汽热解模拟实验装置与方法,实现了高温高压蒸汽条件下的油页岩热解特性研究,也可作为其他物质热解特性研究的重要辅助手段。该套系统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学科交叉研究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姚传进 郑洋 李蕾 杜殿发 雷光伦 陈德春关键词:热解特性 油页岩 热重分析 创新性实验 致密储层不同驱替方式下超临界CO2蓄能返排效果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020年 目前超临界CO2辅助压裂技术已成为致密油开发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压裂过程中,压裂液的蓄能返排效果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之一。为了对超临界CO2驱替过程中储层蓄能效果和流体的返排效果进行定量评价,自主设计实验装置对不同驱替方式下超临界CO2蓄能返排效果进行研究。在油藏温度和压力下,对比单独注气、单独注水及水气交替注入方式下岩心系统的平均压力变化以及控压返排效果,并对水气交替注入方式的注气段塞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以超临界CO2作为前置液的压裂可以大幅度提高后续注入滑溜水的蓄能效果;注入的超临界CO2使原油及束缚水体积发生膨胀,其膨胀程度受超临界CO2的溶解量影响较大,而受岩心系统压力影响较小;先注超临界CO2再注滑溜水的驱替方式蓄能效果最佳,且能实现超临界CO2封存,滑溜水的返排效率及出油效率最高;从蓄能返排效果来看,0.5 PV的超临界CO2段塞注入量最优。 苏玉亮 陈征 唐梅荣 李蕾 范理尧 张矿生关键词:致密储层 超临界CO2 致密油藏CO_(2)前置压裂流体相互作用机理 被引量:3 2021年 目前,致密油藏的高效开采仍是世界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其中CO_(2)压裂技术受到广泛重视。为了进一步明确CO_(2)前置压裂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利用室内实验对地层条件下CO_(2)注入后原油高压物性(密度、黏度、压缩系数等)的改变情况进行研究,明确CO_(2)与原油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次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压裂不同阶段中CO_(2)存在方式、原油黏度等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首先CO_(2)的注入会导致原油密度明显增加,黏度降低,同时CO_(2)的注入会提高地层的可压缩性,提高地层的弹性能量。其次在压裂及焖井阶段,CO_(2)主要存在于油相中。在返排过程中,CO_(2)逐渐从油相中脱离,以气相的形式存在。由于不同阶段CO_(2)相态的改变以及CO_(2)对原油组分具有萃取作用,使得原油黏度在返排过程中升高,密度下降。研究成果对致密油藏CO_(2)前置压裂流体作用机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展CO_(2)压裂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玉亮 王程伟 李蕾 侯正孝 范理尧 陈征关键词:致密油藏 黏度 利用岩屑测量泥页岩物理化学参数 被引量:3 2010年 泥页岩渗透率和膜效率是泥页岩井壁稳定力学化学耦合分析中极其重要的参数。对岩屑测量泥页岩渗透率和膜效率的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研制了岩屑测量泥页岩渗透率和膜效率的仪器,给出了计算泥页岩渗透率和膜效率的新方法。利用研制的仪器和给出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岩屑渗透率和膜效率的试验测量,并与岩心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得知,利用岩屑测量泥页岩的渗透率和膜效率是可行的,所测得的泥页岩的渗透率和膜效率是可靠的,而且利用岩屑测量泥页岩渗透率和膜效率具有方便、快捷、准确的特点,适合于现场应用。 王京印 苏新亮 方国印 张晓春 李蕾关键词:岩屑 泥岩 页岩 渗透率 膜效率 油藏微生物驱反应动力学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1 2021年 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油藏微生物驱反应动力学模型以及反应动力学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提出微生物驱过程中原油降黏、地层水增黏、改变油水界面张力等关键提高采收率机制的表征方法,基于胜利油田某试验区油藏数据,建立油藏微生物驱概念模型,开展微生物驱参数敏感性分析,并对微生物驱运移规律及驱油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降解原油的程度越大,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的程度越大,呈正相关关系;生物聚合物增黏地层水的程度越大,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的程度越大,但增大幅度逐渐放缓;油藏微生物初始质量分数存在临界值,当大于临界值时,微生物驱才能取得较好的提高采收率效果;微生物降低表面张力的程度存在最佳值,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发挥微生物驱油性能;建立的油藏微生物驱反应动力学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法能够合理描述和表征油藏微生物驱生长代谢过程和提高采收率关键机制,是一种实用的微生物驱数值模拟方法,可为微生物采油现场方案实施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姚传进 姚传进 曲晓欢 詹广贤 李蕾 雷光伦关键词:微生物驱 数值模拟 反应动力学模型 提高采收率 曲堤油田注入水污染原因及改善措施研究 针对胜利济北公司曲堤油田注入水沿程污染严重的问题,实验测定了沿程水质变化情况,探究影响水质因素,提出改善工艺措施并测定改善效果。结果表明,沿程水质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腐蚀产生的铁离子、微生物,以及结垢等;采用的改善措施主要包... 李蕾 雷光伦 魏晓冬 王洪胜关键词:曲堤油田 水质处理 结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