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珍珍

作品数:4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电针
  • 3篇溃疡
  • 2篇上巨虚
  • 2篇十二指肠
  • 2篇十二指肠溃疡
  • 2篇肿瘤坏死因子
  • 2篇下巨虚
  • 2篇小海
  • 2篇坏死因子
  • 2篇肠溃疡
  • 1篇胆碱能抗炎通...
  • 1篇蛋白
  • 1篇血清
  • 1篇血清肿瘤坏死...
  • 1篇血清肿瘤坏死...
  • 1篇上巨虚穴
  • 1篇迁移
  • 1篇迁移率
  • 1篇曲池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机构

  • 4篇湖南中医药大...

作者

  • 4篇张泓
  • 4篇张雨辰
  • 4篇王珍珍
  • 2篇粟艳梅
  • 1篇张志萍
  • 1篇艾坤

传媒

  • 2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针刺研究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电针曲池与上巨虚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NF-κB及HMGB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观察电针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大肠经经合穴"曲池"、下合穴"上巨虚"后对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表达的影响。方法以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灌肠诱导建立SD大鼠UC模型,曲池组与上巨虚组造模成功后分别电针曲池穴和上巨虚穴,连续治疗10 d,第11天处死所有大鼠,肉眼观察大鼠结肠溃疡评分,提取结肠组织检测其NF-κB、HMGB1的表达。结果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大鼠结肠肉眼溃疡评分、结肠组织NF-κB、HMGB1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电针治疗后,上巨虚组降低溃疡评分(P<0.01),曲池组、上巨虚组均能降低NF-κB、HMGB1在结肠中的表达(P<0.01);与曲池组相比,上巨虚组溃疡评分及NF-κB、HMGB1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电针对UC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NF-κB、HMGB1等来实现的;电针上巨虚的治疗作用优于曲池,说明"上巨虚"存在相对特异性,部分证实"合治内府"中的"合"主要应指下合穴,其具体内涵仍需进一步研究。
杨璐佳张泓张雨辰邓石峰王珍珍粟艳梅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电针曲池上巨虚
电针“小海”与“下巨虚”穴对十二指肠溃疡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十二指肠高迁移率族蛋白B 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观察电针十二指肠溃疡(DU)模型大鼠的小肠经经合穴"小海"、下合穴"下巨虚"对其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十二指肠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 1(HMGB 1)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合治内府"中"合"穴的相对特异性。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小海组、下巨虚组,每组10只。于大鼠右臀部皮下注射10%盐酸半胱胺建立DU模型,小海组电针"小海"穴,下巨虚组电针"下巨虚"穴,每次30min,每天1次,治疗10d。肉眼观察大鼠十二指肠溃疡情况并评分,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HMGB 1表达。结果:造模后大鼠十二指肠溃疡评分较空白组增高(P<0.01),小海组、下巨虚组的评分低于模型组(P<0.01),且下巨虚组低于小海组(P<0.01);模型组的血清TNF-α含量较空白组增高(P<0.01),小海组、下巨虚组的血清TNF-α低于模型组(P<0.01),且下巨虚组低于小海组(P<0.01);模型组十二指肠组织中HMGB 1表达高于空白组(P<0.01),下巨虚组十二指肠组织中的HMGB 1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1电针小肠经经合穴、下合穴对十二指肠溃疡均可产生一定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血清TNF-α或十二指肠组织HMGB 1的表达来发挥抗炎作用的;且较之"小海"穴而言,"下巨虚"穴存在相对特异性。2本结果部分证实"合治内府"中的"合"主要应指下合穴。
张泓王珍珍张雨辰杨璐佳邓石峰艾坤张志萍
关键词:电针十二指肠溃疡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电针曲池、上巨虚对UC模型大鼠ChAT与a7nAChR等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观察电针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大肠经经合穴"曲池"、下合穴"上巨虚"后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α7nAChR)表达的影响并对其相关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合治内府"中"合"穴的相对特异性。方法:以TNBS(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溶液灌肠诱导建立SD大鼠UC模型,曲池组与上巨虚组造模成功后分别电针曲池穴和上巨虚穴,连续治疗10 d,末次治疗24 h后处死所有组大鼠,肉眼观察大鼠结肠溃疡评分,提取血清、结肠组织并制备标本,检测其ChAT,α7nAChR,TNF-α的表达。结果: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溃疡评分、TNF-α表达明显升高(P<0.01),ChAT,α7nAChR表达明显降低(P<0.01)。2与模型组相比:曲池组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1)、α7nAChR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肠溃疡评分降低和ChAT表达升高均有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巨虚组溃疡评分、TNF-α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ChAT、α7nAChR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3与曲池组相比:上巨虚组溃疡评分、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1),ChAT、α7nAChR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1电针曲池、上巨虚均能降低UC模型大鼠结肠溃疡评分和TNF-α的表达,升高ChAT、α7nAChR的表达,说明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TNF-α、ChAT、α7nAChR等来实现的;2比较而言:电针上巨虚的治疗作用优于曲池,说明"上巨虚"存在相对特异性;3本研究结果部分证实:"合治内府"中的"合"主要应指下合穴,其具体内涵仍需进一步研究。
杨璐佳张泓张雨辰邓石峰王珍珍粟艳梅
关键词:电针合穴胆碱能抗炎通路
电针小海与下巨虚穴对十二指肠溃疡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十二指肠核因子-κB的影响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观察电针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大鼠"小海"、"下巨虚"后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及十二指肠组织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模型、小海、下巨虚四组,每组雌雄各半,除空白组外均皮下注射盐酸半胱胺建立DU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并治疗10 d后,肉眼和光镜下分别观察大鼠十二指肠黏膜溃疡情况及组织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十二指肠NF-κB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大鼠光镜下十二指肠组织病理损伤改变明显,DU肉眼评分、血清TNF-α含量及十二指肠组织NF-κB表达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海、下巨虚组组织损伤有所改善,且DU肉眼评分、血清TNF-α含量及NF-κB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小海组比较,下巨虚组组织损伤恢复较好,且肉眼评分、血清TNF-α含量及NF-κB表达降低(P<0.01或P<0.05)。结论电针小海、下巨虚穴均能对DU起治疗作用,且下巨虚组效果优于小海组,部分证实"合治内府"之"合"主要应指下合穴。其治疗效应可能是通过抑制核因子的活性、降低血清TNF-α等促炎因子的含量来实现的。
邓石峰张泓张雨辰杨璐佳王珍珍
关键词:十二指肠溃疡肿瘤坏死因子-Α小海下巨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