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艳敏
-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兔视网膜光凝后色素上皮的修复及MMP-2的表达
- 董艳敏金学民
-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观察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观察分析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效果。方法对行玻璃体手术治疗的54例(63眼)PDR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造成术后视力不良的原因。结果术后随访5~24个月,术后矫正视力改善48眼(76.19%),63眼中视力≥0.01者由术前23眼(36.51%)增加到术后49眼(77.78%),其中视力≥0.1者由术前3眼(4.76%)增加到术后27眼(42.86%),8眼(12.70%)与术前比较变化不明显,7眼(11.11%)较术前稍有下降。Ⅳ,V期患眼术后视力改善程度(84.78%)明显好于Ⅵ期者(52.94%)。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PDR的有效方法,合理掌握手术时机、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对治疗效果很关键。
- 董艳敏栗小丽孙继超赵文博金学民
- 关键词:玻璃体切除术
- 视网膜切除术预防严重眼外伤术后视网膜增生的意义
- 2022年
- 目的分析视网膜切除术预防严重开放性眼外伤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严重开放性眼外伤48例(48只眼)。所有患者已行清创缝合术,二期玻璃体切除术中接受预防性切除僵硬、破损或嵌顿的视网膜。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BCVA,logMAR),PVR发生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手术前后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92,P<0.001),术后6个月视力为1.83±0.60,优于术前的2.62±0.24(P<0.001)。随访期内14例(29.17%)发生PVR,其中10例因PVR而致视网膜脱离复发,再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良好。随访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严重开放性眼外伤术中切除病变的视网膜是预防术后发生PVR的有效方法。
- 董艳敏朱海燕杜利平金学民
- 关键词:眼损伤玻璃体切除术
- 无干眼相关症状的儿童睑板腺形态异常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无干眼相关症状儿童睑板腺形态异常的患病率及其与泪膜稳定性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3年6月至2023年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的4~17岁儿童326例(326只眼),通过非侵入式眼表综合分析仪进行睑板腺图像采集。所有患儿进行非侵入性泪河高度(NTMH)、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f-NIBUT)、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av-NIBUT)、最小脂质层厚度(LLT-min)、最大脂质层厚度(LLT-max)及平均脂质层厚度(LLT-av)检查。根据睑板腺图像对睑板腺缺失度及睑板腺扭曲度进行评分,并根据睑板腺腺管走形形态将睑板腺分为5种不同类型(垂直、弯曲、重叠、钩状、U型)。利用Pearson/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睑板腺缺失度评分及扭曲度评分与年龄、性别、睑板腺扭曲类型及NTMH、f-NIBUT、av-NIBUT、LLT-min、LLT-max、LLT-av等的相关性。结果326例儿童中,睑板腺形态异常者302例(92.64%),其中睑板腺缺失者274例(84.05%)。睑板腺缺失评分为0分者占15.95%(52/326),1分者占79.75%(260/326),2分者占4.30%(14/326)。睑板腺扭曲者287例(88.04%,287/326)。睑板腺扭曲度评分为0分者占11.96%(39/326),1分者占35.89%(117/326),2分者占52.15%(170/326)。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睑板腺缺失度评分与LLT-min、LLT-max、LLT-av、f-NIBUT、av-NIBUT及NTMH均呈负相关(r=-0.14、-0.14、-0.13、-0.12、-0.11、-0.17,均P<0.05)。睑板腺扭曲度评分与LLT-min、LLT-max、LLT-av及f-NIBUT均呈负相关(r=-0.17、-0.17、-0.16、-0.14,均P<0.05)。结论无干眼相关症状儿童常见睑板腺形态异常,且睑板腺形态异常与泪膜破裂时间及脂质层厚度等多个泪膜稳定性指标相关。
- 李玮范晶晶董艳敏王可
- 关键词:睑板腺眼睑疾病儿童干眼
- 螺旋CT及CTA诊断眶颅联合异物1例被引量:2
- 2008年
- 金学民李金董艳敏高志强张效房
- 关键词:螺旋CT
- 血糖变异系数与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的关系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探究血糖变异系数(FPG-CV)与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2/2022-06我院收治的82例82眼NPDR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82例82眼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PDR发病的危险因素,建立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FPG-CV与患者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7.2a、糖化血红蛋白(HbA1c)≥7.7%、甘油三酯(TG)≥1.9mmol/L、尿微量白蛋白(MALB)≥24.5mg/L、FPG-CV≥9.8%、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VD)<27.6%、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VD)<47.7%、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0.38mm 2、黄斑中心凹神经视网膜厚度(CRT)≥197.7μm以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227.7μm均为NPDR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隐含层节点数为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该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准确性和有效性均较好。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PG-CV与SCP-VD、DCP-VD以及SFCT均呈负相关(P<0.05);FPG-CV与FAZ面积以及CRT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病程、HbA1c、TG、MALB、FPG-CV、SCP-VD、DCP-VD、FAZ面积、CRT以及SFCT均与NPDR发病相关。随着FPG-CV升高,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各指标发生改变。FPG-CV与SCP-VD、DCP-VD以及SFCT呈负相关,与FAZ面积以及CRT呈正相关。
- 付淑颖董艳敏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