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晨晖

作品数:7 被引量:195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3篇植物
  • 3篇植物物候
  • 3篇物候
  • 2篇气候因子
  • 2篇物候变化
  • 1篇地气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覆盖度
  • 1篇山地气候
  • 1篇时滞效应
  • 1篇突变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气候变化背景
  • 1篇流域
  • 1篇金钱
  • 1篇河流域

机构

  • 7篇西北大学
  • 2篇咸阳师范学院

作者

  • 7篇邓晨晖
  • 5篇白红英
  • 3篇黄晓月
  • 2篇马新萍
  • 2篇郭帅
  • 2篇刘荣娟
  • 1篇赵婷
  • 1篇贺映娜
  • 1篇韩申山
  • 1篇秦进
  • 1篇何红
  • 1篇张扬
  • 1篇苏凯

传媒

  • 2篇地理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秦岭太白山气温直减率时空差异性研究被引量:29
2016年
在评估山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过程中,作为气温要素的重要输入参数,气温直减率(γ)的精确性直接影响到相关科研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文基于秦岭主峰太白山(3771.2 m)11个分布于南北坡和不同海拔的标准气象站点2013-2015年连续3年实测日均温资料和25 m×25 m空间分辨率的DEM数据,研究了太白山气温直减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坡向上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2013-2015年太白山年均γ北坡均大于南坡,北坡为0.513℃/100m,南坡为0.499℃/100m;北坡年均γ随海拔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而南坡相对稳定。2年内γ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南北坡变化趋势不一致。在季尺度上,γ最大值北坡为夏季,为0.619℃/100m,而南坡最大出现在春季,为0.546℃/100m,最小值均为冬季,南北坡分别为0.449℃/100m和0.390℃/100m;春季和夏季,北坡γ均大于南坡,而冬季相反,北坡小于南坡,秋季几乎无差异。在月尺度上,气温相对高的月份γ亦较高,北坡γ变化幅度大于南坡;年始和年末(11-12月、1-2月)北坡γ小于南坡,而5-9月北坡大于南坡,且南北坡γ相差较大。3经数据可信度分析,所获得的γ可较为客观地反映太白山气温随海拔变化的规律性,将为山地气温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系统响应等定量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翟丹平白红英秦进邓晨晖刘荣娟何红
关键词:山地气候
秦岭金钱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为揭示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并制定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方法]以2000和2015年金钱河流域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影像处理方法对影像进行分类,采用叠置分析得到2000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转移矩阵;利用Fragstats软件在景观格局分析中采用了景观格局数量分析方法,在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分别选取不同景观指数,系统分析了金钱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景观格局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近15年来金钱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均发生明显变化,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分别增加了620.33、386.58、45.32 km^2,而水域、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减少了555.34、452.71、44.17 km^2。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和水域面积始终占据优势,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且破碎程度降低,分布呈现集中化,水域周边的景观要素增多。[结论]流域内水域面积减少明显,其主要原因是降水变化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草地面积增多,主要转入类型为水域,多为断流的河流以及变小的河道;林地面积的增多以及耕地面积的基本平衡与政府施行的退耕还林、林地耕地保护政策有很大关系,因此短时间内政府政策的导向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在景观格局的数量分析上研究区的破碎程度降低,景观呈均衡化趋势发展。
马新萍韩申山许晓婷邓晨晖郭帅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秦岭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响应被引量:102
2018年
论文基于MODIS-NDVI数据、DEM及气象数据,辅以趋势分析、多元回归残差法、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反演了秦岭地区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及分析了其"格局—过程—趋势"的变化特征,探究了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秦岭地区近16 a来植被覆盖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增速为2.77%/10 a,呈"中间高、周边低,西部高、东部低,南坡高、北坡低"的空间格局,植被覆盖度随海拔的升高在2 200 m左右达到最大,700~3 200 m达0.7以上,1 300~2 700 m达0.9以上,3 400 m以上为0.5以下的低值区;2)秦岭地区的植被覆盖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对气温的响应总体上没有明显的时滞效应,而与降水的响应存在以滞后1个月为主的时滞效应;3)人类活动对秦岭地区植被变化的作用日趋增强,且以正向作用为主,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负向作用则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4)秦岭地区植被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因子对植被覆盖变化的解释能力依次为人类活动>降水>气温>潜在蒸散量。
邓晨晖白红英白红英刘荣娟刘荣娟马新萍黄晓月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气候变化
1964-2015年气候因子对秦岭地区植物物候的综合影响效应被引量:36
2018年
以1964-2015年物候观测数据和逐日气象资料为基础,运用相关分析和PLS回归法,研究了秦岭地区植物物候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64-2015年,秦岭地区物候始末期的气候均呈干暖化趋势,且始期的暖化趋势较末期显著,物候突变后(1985年之后)尤为显著。(2)就单一因素而言,物候始末期对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因子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突变前(1985年之前),除物候始期的日均温外,其他气候因子对物候的影响均不显著,但突变后影响显著,始期与末期的日均温每升高1℃,始期提前3.0 d,末期推迟12.0 d;始期的累积降水每减少1 mm始期提前1.3 d,末期的每增加1 mm末期推迟1.0 d;始期与末期的日均日照时数每增加1 h,始期提前4.3 d,末期推迟18.3 d。(3)气候因子对物候始末期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物候始期,气温影响的滞后时效约1~2个月,降水的滞后时效约1~3个月,而日照几乎无滞后效应;物候末期,气温的滞后时效约1~3个月,降水几乎无滞后效应,而日照影响的滞后时效约1~2个月。(4)物候始期与末期均受气温、日照、降水的综合影响,气温是影响物候变化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同期日均温的升高对物候始期的提前及末期的推迟具有主导控制作用。
邓晨晖白红英白红英黄晓月孟清黄晓月张扬苏凯赵婷
关键词:气候变化物候变化时滞效应
气候变化背景下1964-2015年秦岭植物物候变化被引量:30
2017年
以1964-2015年物候观测数据为基础,选取17种含乔木、灌木及藤本树种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秦岭地区植物物候变化规律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1)52年来,秦岭地区物候始期普遍呈提前趋势,提前速率1.2d/10a,物候末期普遍呈推迟趋势,推迟速率3.5d/10a,物候生长期普遍延长;(2)秦岭地区物候突变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始期于1985年,末期于1984年。突变后,物候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始期的提前速率较突变前显著加快,末期由突变前的提前趋势转变为极显著的推迟趋势,且变化速率和显著性均高于始期;始期与末期变化均表现出"趋同效应";物候年代际变化趋势显示,始期自2001-2005年起提前速率减缓,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表现出适应性及滞后性。(3)秦岭物候变化存在树种差异,3大类树种始期的提前速率呈藤本、乔木、灌木依次增大,而末期的推迟速率则呈藤本、灌木、乔木依次减小。(4)秦岭物候变化存在南北差异,北坡始期的提前速率均高于南坡,而南坡末期的推迟速率均高于北坡。
邓晨晖白红英翟丹平高山黄晓月孟清贺映娜
关键词:植物物候突变
秦岭太白山气温垂直递减率研究被引量:12
2017年
山地气候是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基础,气温垂直递减率是研究山地气候的重要指标之一。综合太白山最新高海拔区域站点以及4个低海拔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研究太白山不同时间尺度气温垂直递减率,利用克里格空间插值法获得太白山25×25m的气温空间栅格数据集,并利用气象站点的实测数据对其进行验证,最终得出采用年均温的气温递减率计算出的结果误差最小,其次是夏季,由此确定太白山地区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均为-0.5℃/100m。该结果是山地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并可为其他山地气候研究提供参考。
马新萍白红英郭帅邓晨晖韩申山
关键词:气候变化
近52年来气候因子对秦岭地区植物物候的综合影响
邓晨晖白红英高山赵婷黄晓月孟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