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伟
- 作品数:13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哲学系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生死的本质与超越——老子生死观简析被引量:1
- 2019年
- 老子《道德经》蕴含以"道"为核心、以自然为根本特征的哲学思想。其中生死观阐释了人之生死的本质内涵:人的生命由形上之"道"所生,秉承"道"的特质而成其自然性;人的死亡本质上是由"道"的运作与定数所致,具有必然性。此外,老子认为人过于刚强,与"道"性不符,也会趋向夭亡。基于对人之生死的体悟,老子提出了具有实践倾向的养生方法与生死超越的途径,其对后期道家学派的人生理论和当代社会人的死亡认知产生深远影响。
- 闫伟
-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生死观
- 《管子》治国思想的哲学依据
- 2018年
- 《管子》治国理论大致可分为统治者权术修养与处理君民关系两个维度。哲学是《管子》治国理论的实质根基,与君主为政方略、理治效果息息相关。形上之"道"通过"德"下落到现实政治领域表现为圣人之治的虚无之道与静因之道,具有无为而治的特征。人性主静与"趋利避害"的情欲特质容易使人受到外物的诱惑而为恶,所以《管子》主张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的为政之方。此外,"道"所生水、地与气是万物生命的直接来源与构成物质形体的基本材料,《管子》认为效法水地之性、融通流变之气亦可为善治规律。
- 闫伟杨国平
- 关键词:《管子》水地人性
- 汉初黄老学派的驭臣理民之道——《淮南子·主术训》解读
- 2018年
- 汉初淮南王刘安主著《淮南子》,为秦汉黄老思想之总结。《主术训》是《淮南子》中专门用于探讨君主如何驾驭群臣、治理民众的一篇,当属黄老政治理论的经典。"无为而治"是《淮南子》倡导君主驭臣理民之道的总体纲领,延承于先秦道家。依《主术训》而论:"虚静""用众""权势"是统治者驾驭臣下、持固君位的无形秘术;而无为处下、导民归朴,以民为本、与民同乐,德法并施、君势易俗则是君主治理民众的关键之策。
- 闫伟
- 关键词:《淮南子》无为而治
- 皖江佛教的历史沿革与思想特质、区域特征
- 2019年
- 皖江地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与净土宗的重要道场,也是历史上佛教文化长期延续的集中地。皖江佛教经历了初传、发展、兴盛、衰落、复苏等几个时期,是佛教在中国演化、变迁的缩影。禅、净合流与地藏信仰是皖江佛教的基本思想特质,而农禅一体、圆融开放、民间世俗化则是皖江佛教区域特征的集中体现。
- 闫伟
- 关键词:禅宗地藏信仰
- “孔颜之乐”:君子品格的修养与完善
- 2018年
- "孔颜之乐"的问题是宋明理学境界论的核心问题,表征君子道德品格的修养与完善。由周敦颐始发,理学家对"孔颜之乐"的内涵理解不一: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程朱学派将其解释为与宇宙合一的仁者之乐;而心学一系则普遍以"自然"概其宗旨。为此,寻得孔颜乐处的实践工夫也相应有所差异,可以概括为两条基本路径:去私节欲、持敬、识仁、推致中和是程朱之学所主修养心性的方法,意在恢复天地本体之大乐;致虚体道、应顺良知自然发用则是心学家追求自由、洒脱境遇的亲身体验。理学家对"孔颜之乐"内涵与实践工夫的探讨是基于对儒家道德理念的理解,这不仅是传统儒家君子品格养成的必要途径,对当代中国推进道德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 闫伟
- 关键词:孔颜之乐道德修养程朱理学
- 从达摩到僧璨:禅法的变迁被引量:1
- 2017年
- 禅法是指佛教修行的一种方法,本质上属于宗教体制中的修行法门。在禅宗形成的过程中,达摩、慧可、僧璨是禅门公认的最初三祖,其禅法大致可归于"楞伽禅"一系。达摩禅以"壁观"安心、"理行二入"修持,慧可、僧璨在继承达摩禅的基础上受到玄学的影响,其禅法具有自悟、逍遥、随性的特征,同时也体现出般若性空与佛教不二理论的内在特质。从达摩到僧璨禅法的变迁体现出般若思想的深入,对"东山法门"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这也是佛教中国化在禅法上的深刻体现。
- 闫伟
- 关键词:禅法楞伽经
- 现代化视域下的道德危机辨识被引量:3
- 2018年
- 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社会范围内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危机。市场经济固有的弊端与现代开放思维的冲击是社会价值观畸形变化的主要原因,体制与制度建设的不健全、道德教育的不足与低效共同构成了当下道德危机存在的时代根源。道德冷漠、道德绑架、价值取向扭曲只是道德危机的外在表现,道德信念的缺失和异化才是道德危机的实质。因此,对社会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推行一定限度的道德法律化、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化解社会道德危机的有效路径。
- 闫伟
- 关键词:道德危机价值观道德教育
- 《四十二章经》的考辨与义理——基于太虚《四十二章经讲录》的探讨
- 2018年
- 近代学者对《四十二章经》的真伪、性质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考辨。综合观之,《四十二章经》为汉代所译佛经,实为一部与《阿含经》《法句经》关系甚密的经抄,并且没有支谦译本。虽历经后世佛徒更变,然并非伪作,教理上兼大小二乘。太虚《四十二章经讲录》明其大乘义理,尤重其般若与精进,允承该经为中土佛教最早真实教典。近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实为当代佛教学术研究的重要借鉴。
- 闫伟杨国平
- 关键词:《四十二章经》太虚般若精进
- 《淮南子》生死哲学论析
- 2019年
- 黄老典籍《淮南子》继承先秦道家"生死一体""死生同质"的自然生死观,认为人之生死是"道"的循环运动与"气"的形态变化。"道""气"的普遍性是个体在精神层面突破生存时空限制、超越生死,追求本真、自由境界的终极依据。身国同治是黄老之学的核心要点,对《淮南子》的生死哲学具有一定的影响。"形""神""气"的"慎守"养生,圣人为"义"而死、无为治国是《淮南子》在精神超脱之外追求现实关怀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黄老道学致力于达到个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生命境界。
- 闫伟
- 关键词:《淮南子》生死观现实情怀
- 生死的超越:从庄子到海德格尔被引量:2
- 2019年
- 庄子与海德格尔分别以"死生昼夜"与"向死而生"作为生死超越的具体形态,是存在个体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精神自由的体现。逍遥、本真的境界与形上之"道"与"存在"构成了生死哲学的终极真实,是现实中的人超越生死困苦的终极依据。庄子在取消分别的基础上,主张万物一体、生死齐同,海德格尔则致力于此在由日常沉沦向本真存在的转化,本质上也是一种心灵层面的内在体验。探寻死亡的价值是庄子与海德格尔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是超越生死的关键,同时也对现代人如何积极乐观地生活、创造美好人生具有重要的启迪与借鉴作用。
- 闫伟
- 关键词:庄子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