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洁琼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篇玉米
  • 3篇萝卜
  • 3篇类胡萝卜素
  • 3篇胡萝卜
  • 3篇胡萝卜素
  • 2篇玉米汁
  • 2篇籽粒
  • 1篇玉米黄
  • 1篇玉米黄质
  • 1篇玉米籽粒
  • 1篇色泽
  • 1篇生产过程
  • 1篇甜玉米
  • 1篇糯玉米
  • 1篇热加工
  • 1篇热降解
  • 1篇籽粒发育
  • 1篇籽粒发育过程
  • 1篇鲜食
  • 1篇黄玉米

机构

  • 4篇江苏省农业科...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李大婧
  • 4篇宋江峰
  • 4篇刘春泉
  • 4篇陈洁琼
  • 2篇何美娟
  • 2篇章园
  • 1篇牛丽影
  • 1篇杨秋明

传媒

  • 3篇食品科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一种监测甜玉米汁热加工中玉米黄质含量变化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监测甜玉米汁热加工中玉米黄质含量变化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研究100℃~130℃热处理条件下甜玉米汁中玉米黄质与其色泽的降解动力学模型,计算它们的反应级数与活化能,确定色泽参数(L*,a*,b*和ΔE)与...
宋江峰李大婧陈洁琼刘春泉肖亚冬杨秋明丛嘉昕张慜
文献传递
鲜食玉米籽粒中主要类胡萝卜素鉴定与含量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为探讨鲜食玉米中类胡萝卜素组成及含量差异,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技术对5个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籽粒中主要类胡萝卜素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甜玉米‘晶甜3号’和‘晶甜5号’籽粒中分别鉴定出14、15种类胡萝卜素,糯玉米‘苏玉糯11号’、‘京甜紫花糯2号’和‘晶糯8号’中种类较少,其中新色素、花药黄质和13-顺式-5,6-环氧-叶黄素首次在鲜食玉米中报道。甜玉米籽粒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最高可达39.68 mg/g(以干质量计),但品种间存在差异,主要组分为玉米黄质、叶黄素和α-隐黄质;糯玉米籽粒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较低(2.10~3.69 mg/g),主要组分为玉米黄质、新黄质和花药黄质。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类胡萝卜素种类和含量存在明显不同。
陈洁琼宋江峰何美娟李大婧刘春泉章园
关键词:甜玉米糯玉米类胡萝卜素
黄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与色泽的变化被引量:5
2015年
利用C_(30)柱及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tmospheric-diode array detection-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HPLC-DAD-APCI-MS)法,对黄玉米在籽粒形成期、乳熟期和蜡熟期主要类胡萝卜素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研究籽粒中类胡萝卜素的积累规律,分析类胡萝卜素各组分与色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个发育过程中,黄玉米籽粒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与色泽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不断增加,籽粒逐渐变黄,其中乳熟期是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关键时期。各类胡萝卜素组分含量变化较大,花药黄质、玉米黄质、叶黄素、α-隐黄质和β-隐黄质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而新黄质含量一直下降,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不显著。通过对类胡萝卜素含量与色泽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玉米黄质、花药黄质、α-隐黄质及β-隐黄质含量均与L*、a*、b*和C值成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H值成负相关。
章园宋江峰何美娟李大婧刘春泉陈洁琼
关键词:黄玉米类胡萝卜素发育色泽
甜玉米汁中类胡萝卜素热降解与其挥发性成分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0
2018年
为探索类胡萝卜素热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与甜玉米汁风味品质的关系,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甜玉米汁中主要类胡萝卜素及挥发性成分的种类,研究热处理前后二者的含量变化,探讨挥发性成分与类胡萝卜素热降解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新鲜甜玉米汁中共鉴定出12种主要类胡萝卜素,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全反式类胡萝卜素发生氧化降解和顺式异构化,含量逐渐降低,顺式类胡萝卜素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未加热和加热处理后甜玉米汁中检测出35种挥发性化合物,热处理后甜玉米汁中二甲基硫醚、1-辛烯-3-醇、甲基庚辛酮、β-紫罗兰酮、P-伞花烃等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均有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β-紫罗兰酮、甲基庚辛酮、柠檬烯、苯甲醛、仲辛酮、P-伞花烃、甲苯、连三甲苯等香味物质与反式类胡萝卜素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的贡献最大。因此,类胡萝卜素热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对甜玉米汁风味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肖亚冬宋江峰李大婧李大婧牛丽影陈洁琼
关键词:类胡萝卜素热降解挥发性化合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