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国辉

作品数:12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4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全新世
  • 3篇晚全新世
  • 3篇西沙海域
  • 3篇古菌
  • 3篇海温
  • 3篇海温变化
  • 3篇海域
  • 3篇SST
  • 3篇沉积物
  • 2篇珊瑚
  • 2篇中晚全新世
  • 2篇南海北部
  • 1篇多样性
  • 1篇旋回
  • 1篇氧同位素
  • 1篇叶绿素A含量
  • 1篇引物
  • 1篇造礁石珊瑚
  • 1篇站位
  • 1篇珊瑚礁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广东海洋大学
  • 3篇广西大学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广西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12篇刘国辉
  • 6篇张会领
  • 6篇余克服
  • 5篇施祺
  • 5篇严宏强
  • 3篇吴后波
  • 2篇李翔
  • 2篇赵美霞
  • 2篇颜文
  • 2篇林玉石
  • 2篇陈天然
  • 2篇陶士臣
  • 1篇陈特固
  • 1篇钟瑜
  • 1篇杨红强
  • 1篇李淑
  • 1篇王宁
  • 1篇张海洋
  • 1篇黄博津

传媒

  • 4篇热带地理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中国岩溶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陆坡表层沉积物氨氧化古菌多样性初探被引量:3
2016年
基于南海北部陆坡不同深度梯度3个站位表层沉积物古菌氨单加氧酶基因(amo A)文库,对3个站位氨氧化古菌进行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学分析。多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3个站位所有的amo A基因序列都隶属于奇古菌门中Group I分枝内的Group I.1a系群,且各站位之间氨氧化古菌多样性没有明显的差异。501站位黑色砂质沉积物中古菌amo A基因与该站位的16S r RNA基因的系统发育比对显示:这2种基因标记的系统发育树整体上具有潜在的对应关系,说明对样品的氨氧化古菌多样性分析比较全面且可靠;并进一步暗示该样品中氨的硝化作用主要由奇古菌门下的Group I.1a系群来执行。由此可以推测:Group I.1a系群可能在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刘国辉吴后波
关键词:氨氧化古菌AMOA基因表层沉积物南海北部
文石方解石化对文石石笋δ^(18)O记录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近年来,文石石笋成为古气候研究的新材料,但文石的方解石化对文石石笋氧同位素的影响问题仍未很好地解决。选取湖南湘西莲花洞方解石化文石石笋LH5为研究对象,基于18个TIMS-U系年龄和311个δ^(18)O,探讨了方解石化对文石石笋古气候记录的影响。结果表明:1)文石的方解石化会引起文石矿物中所赋存的铀元素流失,造成铀系年龄的倒转,但LH5石笋中下部铀系衰变体系的开放程度较低(<10%),在剔除异常年龄后,仍可构建时间标尺。2)通过末次冰消期气候事件的对比发现:文石的方解石化会导致δ^(18)O的异常波动,末次冰消期其他中国南方石笋记录的气候事件,如B?lling-Aller?d和新仙女木事件等在LH5石笋中都难以确认。而在LH5石笋的中上部文石层段,δ^(18)O波动却能够很好地记录气候的变化。3)洞穴滴水的淋滤被认为是文石方解石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对于LH5石笋而言,洞穴滴水的溅蚀作用可能在文石向方解石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在石笋的不同部位受到溅蚀淋滤的强度不同,以及石笋结构的非均一性等原因,导致文石的方解石化不均匀,这也最终造成LH5石笋文石-方解石层段δ^(18)O的非线性变化,失去记录气候变化的能力。
张会领余克服赵建新俸月星林玉石周玮刘国辉
关键词:氧同位素
鹿回头珊瑚礁海-气CO2交换的季节变化与源-汇特征分析
严宏强余克服施祺张会领赵美霞李淑陈天然刘国辉
引物应用策略:基于2对古菌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对环境样品古菌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找到适宜的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应用策略,应对复杂环境微生物多样性调查,尤其目前高速发展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带来的巨大挑战。【方法】用Oligocheck软件分别将两对应试的古菌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与RDP(Ribosomal database project)数据库中古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匹配比对。用两对应试引物分别构建海洋沉积物样品的古菌16S rRNA基因文库。【结果】软件匹配结果显示引物f109/r958与目的基因的匹配程度高于引物f21/r958。该结果与古菌16S rRNA基因文库RFLP分析、古菌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相吻合。数据还表明,2对引物的综合文库能更好满足该沉积物样品的古菌多样性分析。【结论】选用与数据库中目的基因匹配性高的通用引物和多个引物的联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环境样品微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分辨率。
刘国辉吴后波李翔颜文
关键词:古菌RRNA基因环境样品
西沙永兴岛黑皮海绵共生菌多样性
在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剧变背景下,高生产力、生物多样性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日趋严重的退化.我国南海珊瑚礁遭受诸多因素干扰,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疾病、台风、捕食压力以及生物竞争.黑皮海绵大规模爆发是造成我国西沙永兴岛造...
刘国辉余克服施祺
利用珊瑚生长率重建西沙海域罗马暖期中期海温变化被引量:10
2013年
珊瑚生长率是记录海水表层温度(SST)的一个重要代用指标。本文以南海中北部西沙永兴岛罗马暖期期间发育的3个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为材料,测量它们的骨骼生长率,并利用珊瑚骨骼生长率与SST的关系式定量重建海温年际变化序列。结果显示:3个滨珊瑚(生长于120-59BC、46BC-14AD和30BC-28AD期间)的平均生长率分别为0.88cm/a(变化于0.53~1.24cm/a之间)、0.90cm/a(变化于0.58~1.53cm/a之间)和1.12cm/a(变化于0.71~1.46cm/a之间)。据此重建同时段年平均SST,相应结果分别为26.7℃、26.8℃和27.3℃。2kaBP前后(120-59BC,46BC-28AD)西沙海域平均SST为26.9±0.4℃,低于现代(1981-2010AD)约0.7℃。
黄博津余克服张会领施祺陈天然陶士臣严宏强刘国辉
关键词:SST西沙海域
海南岛东部501站位沉积物古细菌多样性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从海南岛东部501站位沉积物中扩增古菌16S rRNA基因构建文库,并对得到的OTU(Operation taxonomic units)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古菌文库由泉古生菌(Crenarchaeota)和广古生菌(Euryarchaeota)构成,其中泉古生菌占总克隆文库的96.8%,由Ⅰ型海洋泉古生菌(Mraine crenarchaeotic groupⅠ,MGⅠ,74.6%)、GROUP A(14.9%)和GROUP B(7.2%)三簇组成。广古生菌GROUP C簇占总克隆文库的3.2%,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它们与甲烷微菌纲(Methanomicrobial)中甲烷厌氧氧化菌(ANME)和甲烷八叠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有较近的系统发育学关系。研究表明海南岛东南部近岸沉积物古菌多样性比较丰富,泉古生菌是该站位古菌的优势菌。
刘国辉吴后波李翔颜文
关键词:海洋沉积物RDNA古菌
中晚全新世湘西莲花洞石笋旋回沉积速率变化及其古气候意义被引量:4
2017年
石笋旋回沉积速率是按照石笋沉积旋回测年得到的沉积速率,是石笋沉积过程的重要参数和反演古气候变化的有效代用指标。旋回沉积速率的波动可能反应了地表温度和降雨量的变化,与夏季风强度存在关联。文章以湖南湘西莲花洞LH2石笋为材料,利用42个^(230 )Th年龄获得的石笋旋回沉积速率序列重建了8.6ka BP以来湖南湘西地区温度和降雨雨量的变化历史:8.6-4.2ka BP期间,气候以高温多雨为特征,夏季风强,石笋生长率高,但气候并不稳定,存在一系列千年-百年尺度的波动;4.2-0.05ka BP期间,气候整体偏冷干,旋回沉积速率偏低。总体上,在轨道尺度上,LH2石笋的旋回沉积速率与该石笋的δ^(18) O值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旋回沉积速率的重复性检验证明了旋回沉积速率古气候记录的有效性。石笋旋回沉积速率变化主要受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的控制和ITCZ的直接影响,在百年尺度上,旋回沉积速率的波动可能与中晚全新世的弱季风事件存在关联。
张会领张会领余克服俸月星林玉石周玮林玉石
关键词:古气候意义石笋
利用珊瑚生长率重建西沙海域工业革命以来的海温变化被引量:2
2017年
以南海北部西沙群岛永兴岛发育的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为材料,构建了珊瑚骨骼生长率温度计,并以此为基础重建了工业革命以来(1880―2007年)西沙海域SST变化序列。结果发现:1880―2007年,西沙海域SST的波动范围26.1~28.5℃,平均值为27.27℃。1880―1892年为降温期,西沙海域SST波动下降,在1892年达到近百年来的最低值(26.1℃)。1893―1935年为西沙海域SST低温平台期,SST以波动为主;1936―1957年西沙海域SST先升后降,变化呈单峰模式。1957―2003年,SST呈现快速增温趋势。2003―2007年,西沙海域SST出现"增温停滞"现象。在年代际尺度上,西沙海域SST的整体变化模式可能受气候系统准60 a周期调控。在年际尺度上,冬季风强度、火山活动以及ENSO等共同对西沙海域SST产生影响。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增暖可能在1957年之后才成为西沙海域SST增温的主要驱动因素。2003―2007年西沙海域出现的降温趋势是对全球"增温停滞"的响应,是自然强迫和人为强迫相互作用的结果,西沙海域SST这种短暂的降温趋势很可能随着自然强迫作用的减弱而重新被增温模式所代替。
张会领余克服施祺陶士臣严宏强刘国辉
关键词:SST西沙海域
南海西沙群岛羚羊礁瀉湖沉积物记录的晚全新世以来的古风暴活动
我国沿海地区频繁遭受风暴潮为主的海洋地质灾害,风暴潮给沿海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然而现有的器测资料以及历史记录并不足以系统的了解风暴潮频率和强度的时...
乐远福余克服陶士臣张会领刘国辉王宁王英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