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作品数:10 被引量:12 H指数:2 供职机构: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更多>>
流式免疫分型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2010年 流式免疫分型作为血液系统肿瘤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目前在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断,预后评估及微小残留病检测方面的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本文就将在MM的免疫表型特点,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作一个综述。 李倩 荣雯玉 刘尚勤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流式细胞术 免疫表型 黄连解毒汤通过抑制血红素加氧酶-1发挥逆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的作用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黄连解毒汤(HLJDT)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加速期的治疗作用,以及HLJDT及其主要活性成份之一的黄芩素对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对1例CML的患者口服HLJDT治疗6个月的观察,外周血检查和骨髓穿刺分析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和骨髓象的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HLJDT和黄芩素对CML细胞系K562的活细胞计数的影响;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HO-1基因的表达;蛋白印记检测经黄芩素处理后K562细胞HO-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口服HLJDT对CML加速期的治疗有效,可明显降低骨髓和外周血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数,使疾病重新回复到慢性期;并且在体内能降低肿瘤细胞HO-1基因的表达,在体外,HLJDT能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且其主要成份黄芩素亦有相同作用,并且下调HO-1蛋白的表达。结论:HLJDT具有治疗CML加速期的作用,其机理与抑制HO-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有关;因此,HLJDT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尚勤 谭细友 李倩 蔡惠丽 荣雯玉 曾宪斌 金小君 马梓关键词: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血红素加氧酶-1 BCR/ABL融合基因 黄连解毒汤 黄芩素 CD45表达与骨髓瘤细胞凋亡敏感性的关系 2010年 目的 探讨CD45分子的表达与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用马法兰诱导骨髓瘤细胞系U266的凋亡 无血清培养法诱导转染CD45基因或空质粒的U266细胞凋亡 无葡萄糖培养法诱导AMO1细胞凋亡 动物实验比较U266细胞CD45阴性和阳性两群细胞在体内的存活能力 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率和线粒体膜电位 Western blot法检测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的释放和caspase-9的激活.结果 经马法兰处理后,45%的CD45+U266细胞发生凋亡,而CD45-U266细胞只有30%发生凋亡 在无葡萄糖培养条件下,与低表达CD45的AMO1细胞相比,高表达CD45的AMO1细胞更易发生凋亡.无血清培养5 d,转染CD45RB基因的U266细胞60%发生凋亡,而转染空质粒的U266细胞的凋亡数无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似,约为10%.动物体内实验表明,CD45-U266细胞群在SCID-hIL-6小鼠体内存活能力是CD45+U266细胞群的5倍.经DiOC6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马法兰处理的U266细胞线粒体膜电位,CD45+U266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60%,而CD45-U266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仅下降30%,两对照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均为10%左右.经紫外线照射后,CD45+U266细胞更易从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导致更多的caspase-9被激活.结论 CD45分子的表达参与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使骨髓瘤细胞对多种凋亡刺激因子的敏感性增加. 刘尚勤 蔡惠丽 李倩 荣雯玉 许超平 马梓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凋亡 腹腔注射不同剂量长托宁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不同剂量长托宁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大鼠海马组织Bax/Bcl-2蛋白表达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方法:9月龄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n=12)。对照组(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长托宁0.64mg/kg(P1)组;长托宁1.28mg/kg(P2)组和长托宁2.56mg/kg(P3)组。停药1d后进行Morris水迷宫行为测试。测试结束后立即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海马Bax/Bcl-2蛋白的表达;用比色法进行AChE活性测定。结果:水迷宫测试结果:P3组和P2组大鼠大鼠的潜伏期(2-3d)和游泳距离均明显长于P1组和C组(P<0.05)。Bax蛋白、Bcl-2蛋白在P3组和P2组海马内表达及二者的比值均显著高于P1组和C组(P<0.05)。结论:腹腔重复注射较大剂量长托宁对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有明显损害,可能与其影响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凋亡和胆碱能系统有关。 王成夭 杨蕊 彭勉 李倩 李瑞林 章军建关键词:长托宁 乙酰胆碱脂酶 加兰他敏中枢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中枢胆碱酯酶抑制剂加兰他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股动脉间断放血法制备失血性休克动物的模型。6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休克(假Hem)组、休克(Hem)组、加兰他敏(Gal)组,迷走神经切断(Vgx)组、硫酸阿托品(AS)组、α-银环蛇毒素(α-BGT)组,每组10只。各组动物均行右侧股动脉置管并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模型稳定后20min取动脉血标本,进行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气及乳酸值检测;处死动物取肺脏和肝脏标本行病理学观察。另取40只大鼠随机分成假休克、休克、加兰他敏和迷走神经切断4组,仅观察生存状况而不作其他干预,观察时间为180min。结果:与假Hem组比较,Hem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缩短,各时间点的生存率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MAP值持续低下,血浆TNF-α浓度显著升高,并有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和高乳酸血症,同时肺脏和肝脏明显炎性病理学改变;与Hem组比较,Gal组平均生存时间延长,各时间点生存率均显著提高(均为P<0.05),MAP值呈升高趋势,血浆TNF-α浓度降低,代谢性酸中毒缓解,肺脏和肝脏的炎症明显改善。经迷走神经切断、硫酸阿托品及α-BGT拮抗后,加兰他敏的上述效应则完全抵消。结论:加兰他敏通过激活中枢M受体,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发挥抗炎抗休克保护作用,该效应可能与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黄丽丽 李建国 周青 李光 梁辉 李倩关键词:失血性休克 迷走神经 加兰他敏 胆碱能抗炎通路 四种不同检测方法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隐球菌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在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样本中,隐球菌荚膜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墨汁染色法、真菌培养法以及病原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诊断HIV感染合并隐球菌脑膜炎(HIV-cryptococcal meningitis,HIV-CM)疾病的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71例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行腰椎穿刺进行隐球菌检测的HIV/AIDS住院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并比较4种检测方法对HIV-CM的检测阳性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171例研究对象中最终诊断为HIV-CM的患者共35例。HIV-CM患者以神经系统受累,伴发热、头晕、头痛为主要表现。171例脑脊液样本中,隐球菌荚膜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阳性率为18.9%,墨汁染色法检测阳性率为15.4%,真菌培养法检测阳性率为10.7%,mNGS技术检测阳性率为23.3%。隐球菌荚膜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墨汁染色法、真菌培养法、mNGS技术检测敏感度分别为97.0%、75.8%、52.9%和100%,特异度分别为100%、99.3%、100%和100%。4种检测方法脑脊液样本送检至报告的平均时间分别为0.5 d、0.5~1 d、5 d和2 d。10例HIV-CM患者mNGS检测结果显示同时有3种及以上病原菌多重感染的患者有7例。结论脑脊液样本的墨汁染色检测可为早期筛查获得病原学诊断依据,真菌培养法是诊断金标准且培养菌落可用于后续药物敏感性试验,隐球菌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mNGS技术的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都高,报告周期短,且mNGS技术可用于HIV合并多重感染患者的早期病原学诊断。因此,建议尽量联合多方法同时检测,为HIV-CM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更快速的临床证据,为患者争取更大获益。 胡文佳 邓莉平 李倩 陈果 张忠威 杨蓉蓉 熊勇关键词:艾滋病 隐球菌脑膜炎 脑脊液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评价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了解AIDS患者合并CNS感染的病原谱。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并诊断为AIDS合并CNS感染者的临床资料、mNGS与常规病原检测法检出的病原体信息。比较常规病原学检测与mNGS检出病原体情况,与临床诊断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61例诊断为AIDS合并CNS感染者中,经mNGS联合常规病原学检测后60例(98.4%、60/61)患者明确病原学诊断,与单独常规病原学检测阳性率(49.2%、30/61)以及单独mNGS阳性率(83.6%、51/6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125、P<0.001,χ^(2)=8.093、P=0.004)。mNGS阳性患者51例(83.6%),高于常规病原体检测阳性30例(4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201、P<0.001)。其中mNGS方法结果中两种及以上的病原体同时检出率为41.0%(25/61),高于常规病原检测法[9.8%(6/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612、P<0.001)。在隐球菌脑膜炎检出率中,常规检测方法[14.8%(9/61)]与mNGS检测方法[13.1%(8/61)]具有良好一致性,其中前者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为90%(9/10),后者为80%(8/10);43例(70.5%)患者至少检出1种病毒,其中24例(39.3%)患者检出人疱疹病毒4型(EB病毒),15例(24.6%)患者检出人疱疹病毒5型(CMV),8例(13.1%)患者检出JC多瘤病毒。14例(23.0%)患者中共检出18株真菌,包括新型隐球菌8株、似平滑念珠菌3株、曲霉菌4株、马尔尼菲篮状菌、耶氏肺胞子菌及尖端赛多孢子菌各1株;非典型病原体8例(13.1%),包括刚地弓形虫3例、苍白密螺旋体3例、军团菌、猫立克次体各1例;结核及非结核分支杆菌各2例(6.6%)。61例患者中,3例死亡,病死率为4.9%(3/61)。结论AIDS晚期患者合并CNS感染中混合感染常见,病原谱依次包括病毒、真菌、细菌和非典型病原体等。mNGS联合常规病原学检测可显著提 李倩 邓莉平 陈果 张忠威 莫平征 胡文佳 陈良君 张捷 张永喜 杨蓉蓉 熊勇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病原学检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病原谱 两种不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对艾滋病的疗效比较 2023年 目的:分析含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STIs)和不含INSTIs的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初始方案在治疗HIV/AIDS患者1年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274例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中是否含有INSTIs分为含INSTIs组(45例)和不含INSTIs组(229例)。对两组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的CD4+T细胞和HIV-RNA水平以及安全性。结果:治疗1年时,含INSTIs组和不含INSTIs组的CD4^(+)T细胞计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9(168, 533)个/μL vs 344(213.5, 520.5)个/μL,P=0.736];两组的CD4^(+)T细胞计数较基线显著升高(均P<0.05),且含INSTIs组的CD4^(+)T细胞计数增幅显著高于不含INSTIs组[162(115, 234.5)个/μL vs 116(55,201.5)个/μL,P=0.017];含INSTIs组84.4%的HIV/AIDS患者CD4^(+)T细胞计数较基线增加30%或者增长100个/μL,显著高于不含INSTIs组(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在治疗1年时达到HIV-RNA<50拷贝/mL、<1 000拷贝/mL和≥200拷贝/mL的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年时,两组的白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的异常发生率较基线显著降低(均P<0.05);含INSTIs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的异常发生率分别由基线的26.7%和28.9%降至4.4%和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含INSTIs组的总胆固醇水平的异常发生率由基线的7.0%升至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治疗1年时,含INSTI的HAART初始方案在快速升高CD4^(+)T细胞方面有一定优势,且安全性良好。病情需要尽早恢复免疫功能的HIV/AIDS患者,初治方案可优先考虑含INSTIs的HAART方案。 苏志颖 李倩 陈果 张晓霞 陈铁龙 杨蓉蓉 熊勇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 体检漏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2009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定期体检是维护健康,早期发现疾病的重要途径,倍受中老年人欢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欧美老年常见疾病,在中国,其发病率也逐年增加,但早期易被忽视。作者通过分析1例被体检漏诊3次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李倩 刘尚勤关键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漏诊 黄芩素抑制HO-1并逆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进展 <正>目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疾病,其发病机理是持续激活的BCR/ABL融合蛋白导致白血病细胞得以生存和增殖,治疗CML的主要方法是BCR/ABL融合蛋白抑制剂伊吗替尼(Imatinib),但仍有... 刘尚勤 谭细友 李倩 蔡惠丽 马梓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