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 作品数:4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亚临界水处理模拟有机-矿质复合体形成机制探讨被引量:2
- 2016年
- 为模拟地质吸附剂中的有机质矿化腐殖化及有机-矿质复合体的形成过程,采用亚临界水处理技术,通过控制压力反应釜的温度、压力和反应时间对商用腐殖酸、高岭土及有机-矿质复合体进行处理,并通过比表面积全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特定波长可见吸光度比值(E_4/E_6)、X射线衍射(XRD)和^(13)C核磁共振(^(13)C-NMR)等表征手段尝试探讨不同处理条件下有机质、粘土矿物及二者复合体的各自变化特征及机制.结果表明,升温增压不仅导致腐殖酸比表面积显著增加,而且分子量变大,芳化度由59.52%增加到70.90%,其主要原因是游离羧基和链烃在升温增压条件下实现了成环、聚合过程,使其结构更加复杂,化学稳定性提高.高岭土在升温增压的过程中脱水,形成结晶更加完整的有序结构.腐殖酸与高岭土形成有机-矿质复合体的过程中存在多重作用,首先高岭土优先选择腐殖酸分子中的芳香组分进行插层,至形成较为致密的内层结构,其次,补丁在外围的游离羧基、烷氧和链式结构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成环、聚合形成疏松的外层空间.高岭土、腐殖酸及二者的复合体的变化趋势分别与天然环境中粘土矿物及有机质的矿化腐殖化进程和方向相一致.
- 王菲何江涛何宝南
- 关键词:腐殖酸高岭土有机-矿质复合体
- 纳米乳化油缓解多孔介质渗透性损失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为有效缓解乳化油在原位修复地下水污染过程中所产生的堵塞及修复效率降低的问题,采用升温相转变技术手段,制备纳米乳化油.并采用一维柱实验,开展微米及纳米乳化油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研究,对比分析微米及纳米乳化油造成多孔介质的渗透性损失、在多孔介质中的截留比率及迁移距离等问题,探究纳米乳化油缓解多孔介质渗透性损失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微米及纳米乳化油所导致的中砂介质渗透性损失分别为20.40%和3.20%,乳化油截留比率分别为28.51%和20.15%.由此可见,乳化油截留是多孔介质渗透性损失的重要原因,减小乳化油粒径可有效缓解多孔介质的渗透性损失.与微米乳化油相比,纳米乳化油有效降低中、细砂介质渗透性损失84.3%和47.5%.此外,乳化油截留对多孔介质渗透性损失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其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距离,微米及纳米乳化油在中砂介质中的迁移距离分别为6.53 m和8.19 m.相比之下,纳米乳化油所导致的细砂介质渗透性损失为10.70%,截留比率为25.71%,迁移距离为7.36 m,说明纳米乳化油迁移效果更佳,可适用介质范围更广.
- 何宝南何江涛王菲连玉倩
- 关键词:多孔介质渗透性截留
- C/M值对腐植酸-高岭土复合体形成机制及吸附特性影响
- 2018年
- 为了探究有机质与矿物质之间的比值(C/M)对高温高压下复合体形成过程的影响,采用亚临界水处理方法模拟自然界有机-矿质复合体的形成过程,分别在常温常压与高温高压条件下,制备出C/M值为10%、5%、2%、1%、0.5%的复合体样品。对样品进行比表面积全分析、傅立叶红外光谱图分析以及扫描电镜的测试,分析样品的表面性质官能团变化和微观结构变化。结果显示,C/M值的增加通过影响腐植酸与高岭土结合方式来影响复合体的结构性质,C/M值小于1%时,常温常压状态下腐植酸吸附在高岭土表面或微孔中,高温高压条件下腐植酸与高岭土表面形成稳定结构。C/M值大于1%时,常温常压状态下腐植酸以游离形式,发生静电作用被吸附或氢键作用脱离复合体,高温高压状态下腐植酸与复合体外层腐植酸不断聚合成大分子累加到复合体表面。对不同C/M值的复合体进行卡马西平(CBZ)吸附批实验结果表明,C/M值的增加使得复合体线性吸附作用更强。Fruendlich吸附模型拟合中Kf值与N值变化证实,常温常压条件下,有机质含量较小时,复合体内高岭土与腐植酸共同吸附CBZ,线性吸附较为明显;有机质含量较大时,复合体外层腐植酸成为吸附质的主要部分。高温高压下复合体的C/M值较大时,复合体外层腐植酸聚合成团簇状阻隔CBZ与内层复合体的接触,复合体吸附能力增加不明显。
- 彭流月何江涛王菲
- 关键词:有机-矿质复合体卡马西平
- 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探究——以地苏地下河系流域为例被引量:15
- 2016年
- 岩溶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对岩溶地下水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构建了适合岩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体系。该方法基于欧洲模式,实现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污染负荷评价则考虑污染物在覆盖层中的衰减过程,利用折减系数实现污染负荷量化;最后,基于GIS空间叠加分析耦合防污性能与污染负荷评价,实现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文章以地苏地下河系流域为例,开展岩溶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区域整体地下水污染风险偏低,地下水中等及以上污染风险区域面积424.41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9.03%,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东部地苏乡、东庙乡、六也乡局部等人类活动频繁与地苏地下河干流中下游段。地下水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特征不仅显示了岩性、坡度、岩溶网络发育等自然条件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势平缓,岩溶发育程度强烈,加之人类活动频繁是导致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较高的原因所在。
- 崔亚丰何江涛王曼丽赵阅坤王菲
- 关键词:地下水防污性能污染负荷折减系数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