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莹莹

作品数:10 被引量:30H指数:2
供职机构:江苏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地震局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预测、科研三结合课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7篇地震
  • 3篇M
  • 2篇震源
  • 1篇等值线
  • 1篇地表
  • 1篇地震波
  • 1篇地震动
  • 1篇地震动参数
  • 1篇地震反射
  • 1篇地震勘探
  • 1篇地震科学
  • 1篇地震图
  • 1篇地震危险
  • 1篇地震危险性
  • 1篇地震危险性评...
  • 1篇地震震源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剖面
  • 1篇断层
  • 1篇余震

机构

  • 10篇江苏省地震局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上海市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江苏省有色金...

作者

  • 10篇薛莹莹
  • 6篇朱升初
  • 6篇詹小艳
  • 5篇王恒知
  • 4篇王俊
  • 1篇李细兵
  • 1篇李金良
  • 1篇顾勤平
  • 1篇江昊琳
  • 1篇陶小三
  • 1篇许汉刚
  • 1篇康清清
  • 1篇徐顺强
  • 1篇于俊杰
  • 1篇朱元清
  • 1篇赵启光
  • 1篇许红梅
  • 1篇何斌
  • 1篇缪发军
  • 1篇孟科

传媒

  • 2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华南地震
  • 1篇防灾减灾工程...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浅层地震反射勘探技术的栟茶河断裂近地表构造特征研究
2025年
早期对栟茶河断裂的研究成果局限在深部发育特征,至今仍未对该断裂的空间展布、最新活动时代及其与近地表地层的切割关系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过系统性的勘探和研究工作.鉴于此,本文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深到浅、分步探测、由点到线、由疏到密”的工作思路,采用不同工作方法和技术参数的浅层地震勘探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探测和研究,并结合小间距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及新年代学样品测试等,查明了目标断裂近地表的空间分布位置和最新活动习性.研究结果表明:(1)栟茶河断裂是海安凹陷和通扬隆起的分界断裂暨控制苏北盆地沉积的断裂之一.(2)并非前人认识的一条断层,而是由2条N倾正断层组成的断阶带.中间走向近东西向,西段北西向,东段北东东向;视倾角约为60°~75°,是上陡下缓的铲形生长断层.(3)平面上呈向东(隆起区)收敛、向西(凹陷区)撒开趋势;向东发育并未延伸至原来认定的南黄海,而是终止于Ⅱ测线以西;向西延伸可能穿越了海安市主城区,继续追踪其空间位置的科学探索和系统研究工作显得非常重要且尤为必要.(4)小间距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成功定位了主断面在BCL1测线和BCL3测线分别位于7765和3660桩号处.难能可贵的是,在新庄村场地ZK2-5孔内中更新统启东组下段砂层中揭露了断层面,倾角约为70°.(5)确定了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6)在栟茶河断裂南侧新发现了丁家所南缘断裂,它与栟茶河断裂夹持构成了鼻状地垒式的丁家所古潜山.(7)查明了栟茶河断裂的空间展布,已探明的长度为26 km.本文研究成果不仅为江苏地区相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重大工程的建设选址及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填补了目标断裂所在测区近地表浅层地震探测研究和空间发育特征研究的空白,而且探测思路和研究方法对其他城市(尤其是�
顾勤平康清清杨浩胡利许汉刚孟科于俊杰蒋新赵启光朱升初薛莹莹王金艳李金良张浩徐烨陈昊
关键词:浅层地震勘探活动断层
非塑性细粒粒径与含量对饱和砂类土强度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松散状态下的饱和砂类土受剪切后出现静态液化现象,且受到细粒含量、颗粒级配、固结围压等因素的影响。而目前对于中密状态下砂类土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特别对于细粒粒径的影响研究尚少。采用福建标准砂与三种不同粒径的石英粉进行混合,开展了一系列三轴不排水压缩试验。试验中保持所有土样的相对密度相同,相对密度控制为50%,同时还考虑了细粒含量(FC=10%,20%,30%)、围压(50,100,200 kPa)等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细粒含量下随着标准砂平均粒径与石英粉平均粒径比Rd的增大(Rd=10~65.76),最大孔隙比和最小孔隙比均有增大趋势;在细粒含量较低时(FC=10%和20%),峰值偏应力随着Rd的增大呈现近似线性递减关系,而在细粒含量较高时(FC=30%),峰值偏应力在Rd达到某个临界值迅速下降,而后基本保持不变或者缓慢下降;中等密实状态的砂类土在高细粒含量的情况下可发生静态液化,且平均粒径比Rd越大静态液化越容易发生,因此,评估饱和砂类土的强度需要考虑非塑性细粒粒径的不利影响。
徐令宇薛莹莹潘冬冬吴琪
关键词:细粒含量静态液化砂类土
基于波谱包络特征的地震事件检测被引量:2
2018年
以声谱图像模式识别为基本思想,改进了基于地震波波谱包络分布特征的初至震相检测方法。改进后的算法,首先将波形记录特征转换为谱能量分布,以台站固有背景噪声的时频特征为基准,提取出记录信号的时频包络特征作为事件触发检测的目标函数。为降低主震尾波对检测后续余震的影响,采用非线性标度缩放因子对大于台站背景噪声水平的能量进行归一化处理。通过2组密集余震序列的实测结果表明:相对STA/LTA算法自动检测结果,新方法正确触发率提高约19.6%,漏触发率则降低了22.6%,表现出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触发效率,且运行速度快,能够满足地震实时处理系统的技术要求。
詹小艳王恒知王俊缪发军薛莹莹朱升初
关键词:余震序列地震波
sPL震相在江苏高邮M 4.9级地震震源深度测定中的应用被引量:15
2014年
2012年7月20日20时11分在江苏高邮与宝应交界发生了M4.9级地震,是江苏地区陆地上近22年来的最大地震.本文是运用频率-波速(F-K)方法,来模拟得到深度震相sPL在不同深度模型下的理论地震图,然后在径向(R)、切向(T)和垂直向(Z)上与实际观测波形进行拟合比较,来最终确定出震源深度.根据sPL震相的优势震中距范围30~50 km,从江苏省数字地震台网中,筛选出波形记录质量信噪比高的宝应台(BY)、盐城台(YC)来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宝应台和盐城台在震源深度模型分别为11 km和10 km时,理论地震图和实际观测波形的拟合结果最为接近.这一结果与利用结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法获得的震源深度,约10.2 km基本一致,初步表明在覆盖层厚的江苏中部地区,利用sPL震相来测定震源深度是可靠的.
詹小艳朱升初王恒知薛莹莹王俊
关键词:震源深度理论地震图
苏北沿海潜在震源区调整对地震危险性评估影响
2024年
江苏持续开展地震危险源探查,苏北沿海地区潜在震源区发生较大调整,从而对该区域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重大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等产生直接影响。为评估潜在震源区调整给苏北沿海地区地震危险性造成的影响,采用常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从基岩峰值加速度、场地基岩反应谱、平均场地条件下基本地震动参数分区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潜源变化区域峰值加速度值有显著增加,沿剖面最大增幅达到27%,主要有盐城潜源、东台潜源、海安潜源;各调整潜源对峰值加速度值贡献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呈主要贡献;而长周期部分的潜源贡献主要来自于附近高震级瑶沙潜源,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与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分区相比,平均场地条件下基本地震动参数分区在苏北沿海盐城地区有较大变化,主要盐城城区由原0.10 g调整到0.15 g,建湖城区由0.05 g调整到0.10 g,其余变化较小。
陶小三李细兵彭小波薛莹莹
关键词:苏北沿海潜在震源区地震危险性地震动参数
江苏省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技术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本文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着力研究和开发了江苏省地震局的测震数据库、前兆数据库的共享、管理与集中发布技术。主要运用JSP(Java Server Page)技术及PHP(Hypertext Preprocessor)语言对测震的JOPENS系统中MySQL数据库、EQIM数据库、及前兆Oracle数据库等进行进一步地开发。搭建了一个行业内跨计算机操作平台的可视化的地震科技数据共享、交换及管理平台,实现了多种地震科学数据的(例如近、远震地震信息、各学科的运行率等)在线可视化、基于Google Map检索的地震信息服务等。
詹小艳许红梅朱升初王恒知薛莹莹王俊
关键词:分布式数据库JSP语言PHP语言
江苏高邮—宝应M_S4.9地震强震动观测与记录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2012年7月20日江苏高邮—宝应交界处发生MS4.9地震,对江苏省数字强震动台网43个台站获取的强震记录进行初步分析得出,地震的最大水平向加速度为33.76 cm/s2,并计算地震的仪器烈度,得出烈度分布等值线图,与地震现场实际调查的烈度分布情况基本一致。
王恒知李稳詹小艳朱升初何斌薛莹莹
关键词:峰值加速度
江苏地区粉砂剪切波速特征初步研究
收集了209组江苏地区粉砂的埋深、标贯计算和剪切波速数据,使用线性函数和幂函数拟合了剪切波速与埋深之间的关系,运用原始数据和分段均值数据,使用幂函数拟合了剪切波速与标准贯入锤击数之间的关系,并与国内外结果进行了对比,提出...
薛莹莹彭小波杨伟林周彩霞黄伟生刘必灯
关键词:粉砂剪切波速标准贯入击数幂函数
文献传递
新疆于田M_S7.3地震余震序列重定位研究
2015年
截至2014年3月18日00时,新疆地震台网共记录于田MS 7.3地震M≥3余震57次,2—3级余震147次。主震位置较为精确,可以采用基于初至波视速度的主事件定位技术,对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通过对震源区附近进行网格搜索,对序列地震中具有6个以上P波初至的M≥2事件重新定位,获得182个高精度结果,为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提供参考。
詹小艳薛莹莹江昊琳王恒知王俊朱元清
关键词:重定位网格搜索视速度
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的恒温控制系统
2021年
在强震动观测中,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通常会因环境温度的变化出现靠摆或零漂等机械性故障。针对这一普遍现象,设计了1种适用于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的恒温控制系统。以ES-T力平衡式三分量加速度传感器为例,对恒温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通过实验室测试和试运行对恒温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测试结果表明,置于恒温控制系统内的加速度传感器,在-5℃—+40℃的环境下,各分向的电压灵敏度虽然总体上呈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特征,但变化幅度较小,幅度范围约为1.7%—3.2%;当外部环境为15℃—25℃时,灵敏度变化相对稳定。地脉动对比观测结果表明,恒温控制系统对ES-T传感器的影响,在有效频带范围内几乎可以忽略。
詹小艳章东薛莹莹徐顺强朱升初
关键词:加速度传感器温度补偿热结构灵敏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