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谈昕

作品数:5 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四川盆地
  • 3篇盆地
  • 3篇五峰组
  • 3篇龙马溪组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 2篇氧化还原条件
  • 2篇硅质
  • 2篇硅质岩
  • 2篇硅质岩地球化...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页岩
  • 1篇页岩气
  • 1篇有机质
  • 1篇元古代
  • 1篇铁矿
  • 1篇主控
  • 1篇粒径

机构

  • 5篇东华理工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邱振
  • 5篇卢斌
  • 5篇谈昕
  • 4篇江增光
  • 3篇董大忠
  • 3篇施振生
  • 3篇周杰
  • 2篇王红岩
  • 2篇陈留勤
  • 1篇拜文华
  • 1篇刘德勋
  • 1篇吝文
  • 1篇张晨晨
  • 1篇雷丹凤
  • 1篇韦恒叶
  • 1篇梁萍萍

传媒

  • 2篇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四川盆地巫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4
2018年
四川盆地巫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是中国页岩气的勘探重点层系,其中发育大量硅质岩。基于对田坝剖面五峰组和龙马溪组51件硅质岩样品的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并结合岩石学、古生物等资料,对五峰组-龙马溪组硅质来源与沉积背景开展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巫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远离热液活动中心,整体上受陆源碎屑影响,且龙马溪组硅质岩受陆源碎屑影响大于五峰组;此外,五峰组硅质来源主要为硅质生物,局部受到热液活动影响,而龙马溪组硅质来源则受硅质生物和陆源碎屑的双重影响。
邱振谈昕卢斌谈昕
关键词:硅质岩五峰组龙马溪组地球化学四川盆地
华南地区不同时代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被引量:10
2018年
我国华南地区前寒武系至二叠系地层广泛发育硅质岩,开展不同时代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对华南地区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华南地区前寒武系至二叠系硅质岩主量及稀土元素分析数据,结合岩石学、古生物等资料,对华南地区元古代和古生代7个层系中硅质岩开展了对比分析及成因探讨。结果表明:(1)震旦纪时期,华南地区硅质岩沉积于远洋盆地,热源受南华裂谷等张裂事件影响;(2)寒武纪时期,华南地区硅质岩沉积于远洋盆地和大陆边缘过渡带,热源受到地壳张裂作用影响;(3)奥陶纪—志留纪时期,华南地区硅质岩沉积于大陆边缘环境,热源与地壳的张裂作用有关;(4)泥盆纪时期,华南地区硅质岩沉积于海盆环境,热源与广西运动造成火山活动有关;(5)石炭纪时期,华南地区硅质岩沉积于海盆环境,热源与地壳张裂作用有关;(6)二叠纪时期,华南地区硅质岩沉积于海盆环境,热源与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有关。震旦纪—二叠纪时期,华南地区与构造运动相伴生的热液活动为硅质岩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硅源,是该地区硅质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且硅质岩清晰记录了华南地区震旦纪—二叠纪时期古气候、古环境和古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谈昕邱振邱振卢斌董大忠施振生陈留勤
关键词:硅质岩元古代古生代地球化学
巫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沉积模式被引量:26
2017年
对巫溪地区田坝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30件页岩样品开展了有机碳含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分析了不同层段有机质富集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认为海平面升降控制着水体缺氧程度,从而影响该区有机质沉积富集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中共识别出4个有机质沉积阶段,总有机碳(TOC)含量整体较高,TOC平均达到3.7%,但与古生产力(生源钡Babio含量)相关性不明显,指示着古生产力总体上不是该时期有机质沉积的主控因素;2)尽管不同有机质沉积阶段的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具有一定差异性,但与TOC变化总体上具有相关性,这表明这些时期有机质沉积主要受控于缺氧程度,其富集机理属于"保存模式";3)五峰组—龙马溪组早期有机质沉积模式为:海平面的升降控制着沉积水体的缺氧程度,海平面下降造成底水富氧,上升形成底水缺氧,从而控制着页岩中有机质富集程度.
邱振邱振董大忠江增光卢斌董大忠周杰施振生梁萍萍卢斌
关键词:页岩气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四川盆地
草莓状黄铁矿形成机制及其研究意义被引量:9
2017年
黄铁矿是沉积物中较为常见的矿物之一,而草莓状黄铁矿是由等粒度的亚微米级黄铁矿晶体或微晶体紧密堆积而成。基于已有的草莓状黄铁矿相关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制,阐述了其对古环境恢复的意义。目前普遍认为草莓状黄铁矿的成因主要有两种,即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前者认为有机质或细菌参与草莓状黄铁矿形成;而后者主要认为过饱和的黄铁矿浓度是微球粒草莓状黄铁矿形成的必备条件。草莓状黄铁矿粒径的大小是其古沉积环境的直接反映,被作为比较可靠的古氧化还原条件判别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及现代海洋沉积物的古环境恢复。目前,虽然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判别古环境的大小及分布范围还不统一,但普遍认为封闭的水体环境(硫化环境)草莓状黄铁矿粒径较小且变化不大,且随着含氧程度增加,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大小增大且分布范围趋于加宽。
周杰邱振王红岩卢斌拜文华刘德勋谈昕江增光
关键词: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大小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探讨被引量:2
2017年
近些年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表明页岩气具有差异富集特征。基于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TOC、XRD及元素等分析数据,结合前人已发表的相关数据资料,对川南、川东及川东北地区开展了有机质差异富集特征初步分析,并从矿物组分(黏土矿物含量)、保存条件及古生产力3个方面探讨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1)有机质差异富集特征表现为:五峰组沉积时期,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有机质富集程度差异相对较小,川东地区有机质富集程度略高于川南地区和川东北地区;而龙马溪组沉积早期,有机质富集程度差异相对较大,川东北地区有机质富集程度明显高于川东地区和川南地区;2)差异的保存(氧化还原)条件是造成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不同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
邱振周杰卢斌张晨晨施振生董大忠王红岩吝文江增光谈昕
关键词:有机质四川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