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佳

作品数:12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5篇水利工程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降水
  • 3篇流域
  • 3篇径流
  • 2篇水稻
  • 2篇水稻高温热害
  • 2篇热害
  • 2篇干旱
  • 2篇高温
  • 2篇高温热害
  • 2篇长江
  • 2篇长江流域
  • 1篇低通
  • 1篇低通滤波
  • 1篇冬半年
  • 1篇汛期
  • 1篇汛期降水
  • 1篇叶面
  • 1篇叶面积
  • 1篇叶面积指数
  • 1篇印度洋海温

机构

  • 12篇河海大学
  • 1篇宁夏大学
  • 1篇中国南方电网

作者

  • 12篇魏佳
  • 7篇王卫光
  • 4篇荣艳淑
  • 2篇邢万秋
  • 1篇李崇浩
  • 1篇唐红兵
  • 1篇李树山
  • 1篇刘国帅
  • 1篇黄茵

传媒

  • 3篇中国农村水利...
  • 3篇水资源保护
  • 2篇节水灌溉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湖泊科学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7
  • 1篇201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南前汛期降水与前期印度洋海温的关系被引量:6
2017年
利用1961—2014年共54年的降水及海温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奇异值分解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印度洋海温与华南前汛期降水的相关关系及海温异常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量的途径。结果表明,印度洋海温与华南前汛期不同月份降水存在不同的相关性,且华南4月降水与前期印度洋海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印度洋中部海区(64°E^80°E,18°S-EQ)是影响华南4月降水量的关键海区,前一年7—8月是关键时段。当印度洋关键海区前一年7—8月异常偏冷时,华南4月降水量显著增多;反之,华南受大陆偏北气流控制,4月降水减少。
胡玉恒荣艳淑魏佳李崇浩唐红兵李树山
关键词:前汛期降水海温
全球森林绿度异常对干旱事件的响应被引量:2
2023年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下干旱事件频发,进一步导致森林锐减,加重部分地区荒漠化,因此定量研究森林绿度对干旱事件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基于叶面积指数的森林绿度异常指标和基于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的干旱指标,研究了全球森林绿度异常对干旱事件的响应机制,阐释了不同类型森林绿度异常值对干旱事件的敏感性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①2007-2018年全球森林面积整体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最大异常面积出现在2008年,其森林绿度异常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57.15%;②受干旱影响,全球各主要林区均发生多次绿度异常现象,未发生异常的地区主要位于各大森林的边缘地区以及靠海岸地区;③美国西部地区、南非、中国西南部和澳大利亚境内森林绿度异常程度和干旱事件具有正相关关系;④各类型森林中以阔叶林绿度异常对干旱变化的敏感性最强,其次为混交林和针叶林,而灌木林敏感性最弱。研究结果揭示了气候变化下全球森林绿度对干旱事件响应的差异化规律,对各地区森林绿度变化进行了归因分析,为全球森林生态保护提供了个性化的科学依据。
吴宇桐王卫光魏佳
关键词:叶面积指数干旱指数干旱事件
基于多种指标的长江中下游水稻高温热害对比分析被引量:7
2022年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更加频繁且持续时间更长的极端高温天气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基于CN05.1数据集中的逐日平均气温和逐日最高气温数据,对长江中下游地区1961-2014年间的高温热害进行了评估。通过巴特沃斯(Butterworth)低通滤波平滑和Morlet复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影响水稻生产的3个高温热害指标(高温持续日数、连续高温积温和危害热积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个指标在1980年前后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但是高温持续日数的上升或下降趋势更为平缓;(2)空间上,基于3种不同热害指标的结果均反映出高温热害严重的地区集中在平原区,其中,连续高温积温和危害热积温相较于高温持续日数在空间的异质性更加明显;(3)在周期分析中,3个指标在54年中均存在着25-32年、13-24年、7-12年以及3-6年的四类尺度,并且以18年、9年和5年为主周期的周期变化;(4)在强度等级划分中,无论是从标准划分的精细程度还是从划分结果的合理性上来看,基于逐日最高气温所计算的危害热积温均是3个指标中的最优选择。研究结果推荐使用危害热积温作为计算长江中下游水稻高温热害的指标。
朱世峰王卫光魏佳
关键词:水稻高温热害MORLET小波分析
长江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定量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以长江流域1961—2010年的降水、气温、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作为基本气候要素,分析大通径流量与气候要素的相关关系,并对径流量对长江流域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通径流量对长江中下游区域的气候变化很敏感,径流量对降水量的响应最强烈,径流量对相对湿度、气温和日照时数的响应仅为对降水量响应的1/2、1/4和1/39;当气候要素耦合且同向变化时,径流量对任何单一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都小于对多要素耦合变化响应程度;但是,当气候要素耦合且反向变化时,径流量对任何单一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都大于对多要素耦合变化响应程度,耦合的气候要素越多,这种效应越显著。
荣艳淑魏佳陈虎徐征光
关键词:径流量气候要素长江流域
1961-2017年中国热浪特征及其对植被的影响被引量:5
2022年
明确热浪特征及其对植被的影响对于工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维护至关重要。基于中国712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以超热因子为指标定义热浪事件,并选择热浪次数、最长持续时间、频次和强度4个指数分析1961-2017年中国地区8个子区域热浪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探究热浪事件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热浪指数呈显著增加的趋势,且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发生突变。热浪次数、最长持续时间、频次在中国青藏、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多年均值和变化趋势较大,热浪强度的多年均值和变化趋势均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变化特征。热浪事件对植被的生长情况具有显著的影响,在东南沿海、内蒙古东部和新疆东部地区热浪事件对植被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而在中国西部、青藏和西南地区热浪事件对植被生长的促进作用较明显。
姜颖迪王卫光王卫光童山琳
关键词: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
冬半年南支槽与乌江流域汛期径流的关系探讨被引量:2
2017年
基于1954—2014年乌江流域站点的逐月径流与NCEP/NCAR的逐月位势高度、风矢量资料、比湿及垂直速度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冬半年南支槽与汛期乌江流域径流的关系,并探讨了其对乌江流域径流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冬半年各月南支槽强度指数(Southern Branch Trough Index,SBTI)与5月乌江流域径流有着稳定且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基于冬半年月份SBTI构建的线性回归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5月径流;因此,冬半年南支槽指数可以作为乌江流域5月径流的预报因子。合成分析表明,南支槽强年,青藏高原南侧西风带波动强烈,且槽前风场差值呈气旋性异常,伴随着乌江流域的南风矢量,为槽前暖湿气流向乌江流域的输送提供了水平动力;副热带高压强度的减弱可能使得来自西太平洋的水汽流向乌江流域,强化了水汽向乌江的输送;南支槽强年乌江流域低层到高层水汽含量显著增加,垂直上升运动可持续到300 h Pa,加强了乌江流域的水汽辐合和对流运动,有利于该流域降水的产生,进而使得径流量显著增加。
张亮荣艳淑魏佳胡玉恒
关键词:南支槽径流乌江流域
中国夏季复合干热事件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与气候模态的关系被引量:2
2024年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复合干热事件即干旱和高温同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范围不断增加,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损失。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气候和地形条件复杂的区域,复合干热事件的演变特征尚不清晰,其背后的潜在驱动机制也有待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合干热事件,基于标准化干热指数(Standardized Dry and Hot Index,SDHI)研究了1961-2015年中国夏季复合干热事件的时空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区复合干热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变化,并通过小波相干和多元线性回归等相关性分析方法探究了复合干热事件与同期大尺度气候模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夏季复合干热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均呈现出增加趋势,气温升高主导了复合干热事件严重程度的增加;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与SDHI主要呈负相关关系,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与SDHI主要呈正相关关系;东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复合干热事件受AMO影响明显,而西北和华北地区的复合干热事件主要受NAO影响;除华东和华中地区以外,4个气候模态的协同作用对复合干热事件的贡献率均超过了15%。研究结果可为应对气候变化,提高灾害防御能力,降低风险损失提供重要参考和科学依据。
任嘉欣王卫光魏佳魏佳邹佳成
极强ENSO事件对长江流域降水和径流的影响分析
以MEI指数为ENSO事件的指标,探究极强ENSO事件与长江流域降水的相关关系,并对长江流域源区、上游以及中下游径流量对极强ENSO事件的变化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EI指数为双峰的极强ENSO事件对长江流域的降水和...
魏佳荣艳淑张亮
关键词:ENSO事件降水径流长江流域
基于同位素三元混合模型的流域降水水汽来源剖析——以2022年干旱背景下三峡库区为例
2025年
研究三峡库区流域内降水来源,对于揭示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水分循环过程对流域极端干旱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三峡库区2022年8月的实测大气水汽和8-10月的降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以及相关气象资料,明确了三峡库区的水汽输送特征,运用同位素三元混合模型估算了再循环水分(即地表蒸发和蒸腾水汽)和平流水汽对三峡库区上、中、下各段区域降水的贡献比例。结果显示:2022年8-10月,水汽通道方向由西南至东北,平流水汽团沿着库区山脉从上游至下游输送。9-10月期间,三峡库区中段的植被蒸腾(P_(tr))、地表蒸发(P_(ev))和来自库区上段的平流水汽(P_(adv))对中段降水的平均贡献分别为35.4%±4.8%、0.2%±4.9%和64.4%±9.6%;三峡库区下段的P_(tr)、P_(ev)和来自库区中段的P_(adv)对下段降水的平均贡献分别为27.9%±4.8%、0.8%±3.9%和71.3%±8.6%。在高温干旱最为突出的8月份,三峡库区中段的P_(tr)、P_(ev)和来自库区上段的P_(adv)对中段降水的平均贡献分别为60.9%±3.3%、2.2%±3.7%和36.9%±6.6%;三峡库区下段的P_(tr)、P_(ev)和来自库区中段的P_(adv)对下段降水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6.5%±1.8%、2.6%±2.0%和80.9%±3.8%。西南风输送的平流水汽是库区降水的主要来源,库区各段再循环水分主要由植被蒸腾组成,地表蒸发贡献微弱。2022年8月降雨比历年同时期减少,导致降水水汽团同位素在库区下段产生轻微富集。此外,极端的高温干旱加速了库区中上段的水分循环,增强了再循环水分在库区中段降水中的主导作用,削弱了库区下段植被蒸腾对局地降水的贡献。
潘晓龙王卫光邢万秋魏佳魏佳曹明珠李虹彬孙博凯朱世峰於嘉禾候沂辰
关键词:三峡库区水分循环
基于SPEI的海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环流成因分析被引量:29
2020年
基于海河流域31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再分析数据集,计算了多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了海河流域1961—2017年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流域夏季500 hPa等位势高度场分析了流域干旱演变特征的环流成因。结果表明:1961—2017年海河流域有轻微干旱趋势,且长历时干旱主要集中于1980—2017年,但干旱强度呈减弱趋势,春末(5、6月)湿润化趋势显著,夏季(7、8月)干旱化趋势显著;空间分布上,海河流域内57.4%的区域呈现干旱化趋势,19.0%的区域呈现干旱减弱趋势,全流域夏季呈显著干旱化趋势;蒙古高压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移、南扩以及增强的环流特征不利于水汽输送及降水形成,高压系统的增强和水汽输送的减少是流域夏季干旱化趋势的原因之一。
王卫光王卫光邢万秋黄茵
关键词:干旱大气环流海河流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