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齐冰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气滞
  • 6篇气滞胃痛颗粒
  • 6篇胃痛
  • 5篇镇痛作用
  • 5篇抗炎
  • 5篇抗炎镇痛
  • 5篇抗炎镇痛作用
  • 5篇构效
  • 2篇分子对接
  • 1篇蛋白质-蛋白...
  • 1篇蛋白质相互作...
  • 1篇皂苷
  • 1篇正交
  • 1篇正交试验
  • 1篇中药
  • 1篇总黄酮
  • 1篇总苷
  • 1篇噻唑
  • 1篇噻唑蓝
  • 1篇枳壳

机构

  • 7篇辽宁中医药大...
  • 4篇华润三九医药...
  • 2篇大连市第二人...

作者

  • 7篇王帅
  • 7篇包永睿
  • 7篇孟宪生
  • 7篇齐冰
  • 5篇李天娇
  • 3篇郑莹
  • 1篇李爽
  • 1篇姚东
  • 1篇舒心莹

传媒

  • 6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广东微量元素...

年份

  • 5篇2024
  • 2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气滞胃痛颗粒中无机元素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气滞胃痛颗粒中的无机元素与重金属元素,将含量与药效结合,建立含量与药效的关联,能更好地控制其质量,确保其药效。方法通过微波消解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气滞胃痛颗粒中与抗溃疡、抗炎、促胃肠动力三大药效相关的无机离子及重金属含量进行全定量分析。结果气滞胃痛颗粒中与药效相关的无机离子铝、铁、锰等的质量分数为579.4、317.3、52.68μg·g-1,重金属铜、铁、砷、铅、镉、铬含量均符合2010版药典规定。结论该文为从无机元素角度探究其发挥药效的作用机制奠定实验基础,为确保其药材质量提供实验依据。
齐冰李爽孟宪生包永睿王帅
关键词:气滞胃痛颗粒无机元素微波消解
中药构效组学——以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为例被引量:2
2024年
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研究思路局限,导致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这也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现代化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引入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该研究建立了构效组学的研究方法,在中药成分化学结构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研究中药中不同种类化合物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多组多效,组效对应关系,分析和预测中药及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及多靶点协同的作用机制,并以气滞胃痛颗粒的抗炎镇痛作用为例开展构效组学研究,为药效组分筛选、有效成分解析提供了支撑,为复方疗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及中药先导化合物的开发提供思路和方向,推动中药的现代研究和中医药的创新发展。
孟宪生郑莹郑莹齐冰刘思聪齐冰秦鑫鹏包永睿王帅李天娇
关键词: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靶点
正交试验量效比对法优选卷柏抗SMMC-7721肝肿瘤组分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优选卷柏抗SMMC-7721肝肿瘤组分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选取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乙醇用量及体积分数为考察因素,以人肝癌细胞SMMC-7721抑制率为指标的正交试验结果优选总黄酮和穗花杉双黄酮提取量综合评分的权重系数比,并通过SPSS 17.0软件对有效组分与药效学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采用HPLC测定穗花杉双黄酮含量,流动相乙腈-0.5%乙酸水(33∶67),检测波长269 nm。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加10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1次,每次3 h;穗花杉双黄酮含量与总黄酮含量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7,0.3,反映含量指标与抑制率呈一定相关性。结论:以有效成分含量代表药效作为正交试验指标是科学合理的,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为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提供新思路。
齐冰包永睿孟宪生王帅
关键词:卷柏总黄酮噻唑蓝
气滞胃痛颗粒中香附抗炎镇痛作用的构效组学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采用构效组学的研究方法,阐释香附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的药效物质。方法:基于课题组前期体外药效筛选,开展香附黄酮组分体内药效研究,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药效预测靶点数据库(PharmMapper)和Swiss 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及文献调研获取香附黄酮类成分及作用靶点,采用疾病相关基因与突变位点数据库(DisGeNET)和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等数据库收集抗炎镇痛靶点,取交集靶点作为香附黄酮抗炎镇痛的直接作用靶点,构建核心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基于构效组学的研究方法,以靶点为桥梁,将香附中一类或多类化学成分结构与药效紧密关联,将化学成分按照结构分类,并通过SYBYL-X 2.1.1、PyMOL及Discovery Studio 4.5 visualizer软件将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选取整体对接活性最好的2个靶点,探讨化合物结构与靶点的关系。结果:香附黄酮对小鼠甲醛致痛模型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筛选获得香附黄酮成分18个和直接作用靶点115个,分析得到高活性的核心靶点为蛋白激酶B1(Akt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香附黄酮成分按照结构类型分为双黄酮类、黄酮醇类、黄酮类及黄烷类,经分子对接筛选,成分与TP53和PTGS2整体对接活性最好。构效组学研究结果表明,双黄酮类结构是香附黄酮中整体与靶点结合最好的结构,但其多羟基醚化带来与PTGS2结合活性的明显下降;糖苷与PTGS2有更好的结合,而黄酮醇的A环引入长链烃基则与TP53结合更佳,B环取代基的变化不是影响结合活性的主要因素;3,4-二羟基黄烷结构与TP53的结合活性优于3-羟基黄烷,但与PTGS2的结合未表现出优势。结论:该研究基于香附黄酮抗炎镇痛的药效作用基础上,采用构效组学研究方法,可以分�
郑莹刘思聪罗曦齐冰齐冰包永睿王帅王亮包永睿孟宪生
关键词:香附抗炎镇痛分子对接
气滞胃痛颗粒中柴胡抗炎镇痛作用的构效组学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采用构效组学研究方法,阐释气滞胃痛颗粒中柴胡抗炎镇痛作用的药效物质。方法:采用甲醛小鼠致痛实验明确柴胡皂苷的体内抗炎镇痛作用;运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人类在线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和检索互作基因(STRING)等网络数据库,获取并筛选柴胡抗炎镇痛活性成分的核心靶点;采用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将不同类型的柴胡皂苷与核心靶点进行对接,以各靶点与活性结构的综合评分总分为遴选原则,得到高结合活性的关键核心靶点;通过各类结构与药效靶点结合规律探讨分析构效关系。结果:柴胡皂苷能够降低甲醛刺激引起的小鼠足部肿胀,并在甲醛引发小鼠足部炎性疼痛反应中能使前列腺素E2(PGE2)含量下降,对PGE2所引发的炎性疼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筛选出柴胡皂苷中9个化学成分和39个靶点;抗炎镇痛靶点3074个,将成分靶点与抗炎镇痛疾病靶点取交集,共得到22个直接作用靶点;经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最终得到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有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1、柴胡皂苷b2、柴胡皂苷b3、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柴胡皂苷e、柴胡皂苷f、柴胡皂苷v;关键靶点为fms相关受体酪氨酸激酶1(FLT1)、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等;将柴胡中活性成分与PPI网络中度值前5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共得到>5分的高活性对接25个,其中5~6分的6个,>6分的18个。结论:该研究基于柴胡皂苷的体内抗炎镇痛药效作用,采用构效组学研究方法,可以分析柴胡皂苷抗炎镇痛的药效物质。构效组学能够为中药药效物质的阐释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罗曦齐冰孟营秦鑫鹏包永睿包永睿王亮李天娇孟宪生
关键词:抗炎镇痛柴胡皂苷
气滞胃痛颗粒中枳壳抗炎镇痛作用的构效组学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采用构效组学研究方法,阐释气滞胃痛颗粒中枳壳黄酮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的药效物质。方法:在课题组前期体外药效筛选的基础上,开展枳壳黄酮体内药效研究,运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PS),人类在线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检索互作基因(STRING)等网络数据库,获取枳壳黄酮抗炎镇痛活性成分的核心靶点;采用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将不同类型的枳壳黄酮与核心靶点进行对接,以各靶点与活性结构的综合评分总分为遴选原则,得到高结合活性的关键核心靶点;以靶点为桥梁,将枳壳中一类或多类化学成分结构与药效紧密关联,通过各类结构与药效靶点结合规律探讨药效明确的化合物与药效之间的构效关系。结果:枳壳黄酮对葡聚糖硫酸钠(DSS)结肠炎小鼠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药效,能够改善结肠炎小鼠体征,明显降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P<0.05),获得枳壳黄酮类活性成分12个,按照母核进行结构归类,其中二氢黄酮类9个,黄酮类3个。经韦恩(Venn)交互分析,得到枳壳抗炎镇痛靶点167个,通过度值(Degree)和分子对接综合评分,选择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进行进一步的结构分析。通过结构分析发现,含有糖苷类结构的成分与抗炎镇痛靶点结合活性更高。结论:该研究在体内药效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构效组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析枳壳黄酮抗炎镇痛的物质基础,同时构效组学为中药药效物质的阐释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刘思聪秦鑫鹏齐冰罗曦李天娇李天娇王帅包永睿孟宪生
关键词:枳壳抗炎镇痛分子对接
气滞胃痛颗粒中白芍抗炎镇痛作用的构效组学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采用构效组学的研究方法,阐释白芍总苷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的药效物质。方法:在课题组前期体外药效筛选的基础上,采用甲醛致小鼠足肿胀模型,开展白芍总苷体内抗炎镇痛药效研究;运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检索互作基因(STRING)等网络数据库,获取并筛选白芍抗炎镇痛活性成分的核心靶点;采用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将不同类型的白芍总苷与核心靶点进行对接,以各靶点与活性结构的综合评分总分为遴选原则,得到高结合活性的关键核心靶点,以靶点为桥梁,将白芍中一类或多类化学成分结构与药效紧密关联,通过白芍总苷各类结构与药效靶点结合规律,探讨分析构效关系。结果:白芍总苷在体内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药效,筛选得到23个白芍活性成分,其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的核心靶点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原癌基因转录因子(JUN);按照母核进行结构归类,其中蒎烷单萜苷类成分16个,蒎烯单萜苷类成分4个,单萜内酯苷类成分2个,单萜酮类成分1个;经对接评分筛选得到关键核心靶点为EGFR、STAT3;通过活性结构与关键核心靶点的构效分析发现,母核上的酮基及苯环上基团的引入,会对结合活性造成影响。结论:该研究基于白芍总苷抗炎镇痛的药效作用,采用构效组学研究方法,可以分析白芍总苷抗炎镇痛的物质基础,为中药药效物质的阐释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齐冰罗曦郑莹郑莹王帅包永睿王帅韩凌包永睿孟宪生
关键词:白芍白芍总苷抗炎镇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