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婧
-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 台湾地区政党政治之独特性——以“解严”后台湾的社会分歧为分析基础
- 2016年
- 台湾政党政治与西方政党政治意识形态的左右之争有很大差异,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台湾社会关于族群和国家的认同分歧。"解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族群与国家议题的操弄一直是台湾政党为实现自身政党利益最大化而扩大台湾社会分歧的思想工具。但近几年来,基于"台湾意识"民意基础的现实以及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台湾政党竞争开始向"去族群化"和"维持现状"的共识趋势发展。政党竞争基于社会分歧,现今台湾社会的族群和国家认同意识还是主导台湾政党政治发展的主要因素,但处于次要位置的经济因素对其政党认同的影响比重有所增加,所以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在台湾政党竞争中的重要性会逐渐提升。
- 邓婧
- 关键词:政党认同政党竞争
- 台湾社会“去殖民”意象与“主体性”意识重构
- 2017年
- 台湾作为一个后殖民社会,具有后殖民社会典型的抗争性,社会内部反对"一元"叙事,倡导重构社会多元的价值观。由于每个后殖民社会所独有的被殖民经验,台湾社会的"解殖"模式也有其自身特殊的情感联结,表现在对外选择的"去霸权"意象、抗争上浮现出的"殖民现代性"论述和"反中"意识,尤其体现在当前台湾年轻世代所持的价值理念立场上。对于当前台湾年轻世代的"后殖民遗绪"表现,应该跳脱"国家-民族"的意识形态框架,从历史情境中探寻现象成因,以情感结构层次作为分析立足点。"解严后"台湾年轻世代的对日态度也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倾向,随着社会内部"主体性"意识社会化地加剧,其对日认知也表现出不同的精神样态。
- 邓婧
- 后殖民遗绪与台湾“主体性”意识建构被引量:5
- 2016年
- 现代后殖民社会以西方意识形态的立场建构或重构其"主体性"意识,作为自身"解殖民"的标杆,它的后殖民意向建构是要摆脱"被边缘"的地位,却容易掉入"自我中心"垄断的话语系统中。台湾社会的"本土化"趋势是历史发展造成的,为满足其群体的心理需求,"解殖"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解构"主体,而是为了"重构"掌控社会空间、权力、资源的主体,而"中国意识"与在台湾"主体性"意识地建构过程中产生了矛盾,从而台湾社会当前对大陆与日本表现出不同的"自尊认同"态度。台湾作为一个后殖民社会的"解殖民"之路还远未到达终点,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依赖于两岸间相互磨合与理解。
- 邓婧陈先才
- 关键词:台湾社会后殖民主义身份认同
- 台湾社会身份认同中的“日本情结”问题及其思考
- 2015年
- 台湾社会的认同问题一直是两岸所关注的核心议题。近年来,台湾社会对日本的好感度不断上升,而对祖国的认同度却越来越低。建构主义认为,自我的身份是在与他者的互动过程中得以建构的,当一个群体受到某种观念的灌输,从而接受了某种思维定式,身份认同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现今两岸政治互信不足,有益于"日本情结"在岛内的发展,加上台湾社会一直存有日本统治残留的影响,日本统治台湾的历史变成"台独"势力强化日台共同历史记忆来改变台湾人身份认同的工具,减弱了台湾人对国家的归属感。可以说,台湾社会浓厚的"日本情结"是由于历史与政治因素人为建构的结果。
- 邓婧
- 关键词:身份认同日本情结文化渗透
- “家族制度”对日本亲台右翼政客的影响——兼论日本右翼与“台独”势力的结合被引量:1
- 2015年
- 随着日本政坛世代交替,一些战后成长起来的中生代政治家逐渐掌控日本的政局。这些政治家很多是日本右翼"亲台"政界人士的后代,并且他们在政治风格上都明显表现出"子对父"政治理念上的继承。日本政界的"台湾帮"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对于日本的政治和外交的影响将可能长期存在,因此有必要探究能支撑这种具有延续性政治理念的因素,其中"家族制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日本右翼政客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 邓婧
- 关键词:家族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