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国强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宜林地
  • 1篇造林
  • 1篇造林地
  • 1篇日数
  • 1篇生态位
  • 1篇树种
  • 1篇水资源
  • 1篇水资源利用
  • 1篇水资源利用效...
  • 1篇气温
  • 1篇主要树种
  • 1篇资源利用
  • 1篇最大熵
  • 1篇最大熵模型
  • 1篇利用效率
  • 1篇林地
  • 1篇极端气温

机构

  • 3篇青海省工程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国家林业局

作者

  • 3篇郑国强
  • 1篇马金安
  • 1篇侯盟
  • 1篇黄桂林
  • 1篇廖成章
  • 1篇徐明
  • 1篇崔雪晴
  • 1篇卓凌
  • 1篇马红萍
  • 1篇崔北祥

传媒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林业资源管理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青海省6个主要树种适宜造林地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利用森林调查数据、土壤质地数据、地理属性数据和气候数据,采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模拟了青海省青海云杉、川西云杉、祁连圆柏、青杨、金露梅和沙棘这6种青海主要的造林树种的适宜分布范围,并结合当前林业相关政策提取出青海适宜造林的区域。模拟结果中,6个树种的最大熵拟合结果精度都较好(AUC=0.86~0.99)。经分析发现,假设以上6树种在现有农田(坡度>25°)和荒地中造林,则青海省可造林的区域面积为549.25hm^2,占全省面积的0.01‰,占已有林地面积的0.49‰,主要分布在德令哈、都兰、共和、贵南、囊谦、班玛以及海东市和西宁市的部分地区。
崔雪晴马红萍黄桂林侯盟徐明郑国强崔北祥卓凌廖成章
关键词:宜林地最大熵模型生态位
青海高原1961—2019年暖冷昼(夜)日数比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基于青海高原1961—2019年50个气象站点常规观测资料,采用极端气温相对指数探讨青海高原昼夜极端气温日数比变化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高原平均暖昼、冷昼、暖夜、冷夜临界温度值分别为20.7、-1.7、7.8、-18.5℃;(2)青海高原整体和各分区暖冷昼日数比均在1961—2010年呈显著增大趋势,2011—2019年略有下降,暖冷夜日数比均在1961—2019年呈显著增大趋势。青海高原整体、东部农业区、环湖地区、柴达木地区暖冷昼(夜)日数比突变在20世纪80年代,青南牧区则在20世纪90年代;(3)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东部农业区、柴达木中西部、青南牧区中西部地区暖冷昼(夜)日数比均不到0.7-0.8。20世纪80年代青海高原整体和各分区暖冷昼(夜)日数比基本持平或略少。20世纪90年代—21世纪10年代青南牧区中西部、柴达木中西部地区暖昼日数是冷昼日数的2.5倍以上,青南牧区西部、东部农业区、柴达木中西部地区暖夜日数是冷夜日数的2.8倍以上;(4)最高气温的显著上升是造成青海高原暖冷昼日数比呈显著增大趋势的主要原因,最低气温的显著上升是造成青海高原暖冷夜日数比呈显著增大趋势的主要原因,且青海高原日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幅度显著大于日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幅度。
罗静郑国强郑国强周强陈琼
关键词:极端气温
近10年青海省水资源利用时空格局分布被引量:1
2018年
以青海省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综合重心分析模型、相对变化率、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分析方法,从研究水资源时序移动轨迹、利用结构变化及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变化等三方面,探析2007—2016年青海省水资源利用时空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受降雨、温度等因素影响,青海省水资源总量重心偏离几何重心,各年的重心移动轨迹具有不稳定性;水资源用量重心与GDP重心总体偏离几何重心的方向一致,年际移动轨迹呈"一"字形;全省用水总量空间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人均用水量空间变化幅度较大;不同类型用水空间变化呈差异化,除生活用水变化幅度最小,其他类型用水空间变化幅度较大,各州市用水结构仍处于调整阶段;各州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时序变化呈多样化,分为增长型、下降型、变化幅度不明显型3种类型,全省过半的区域仍处于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效型及以下水平。
朱海玲马金安李存霞郑国强
关键词:水资源水资源利用效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