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介入
  • 2篇儿童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婴儿
  • 1篇硬化疗法
  • 1篇普萘洛尔
  • 1篇普萘洛尔治疗
  • 1篇小剂量
  • 1篇疗法
  • 1篇疗效
  • 1篇淋巴
  • 1篇淋巴管
  • 1篇淋巴管畸形
  • 1篇介入性
  • 1篇介入治疗
  • 1篇化疗
  • 1篇化疗法
  • 1篇畸形
  • 1篇骨头

机构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3篇陈瑜
  • 3篇马琦
  • 2篇刘帆
  • 2篇黄穗
  • 1篇王立丹
  • 1篇王立丹

传媒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坏死介入治疗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研究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坏死(Perthe’s病)药物灌注治疗前后供血动脉造影的改善情况以及与不同年龄段的占比关系,达到最优化治疗效果。方法对164例Perthe’s病患者行超选择骨骺供血动脉造影及药物灌注治疗,对比灌注前后供血动脉数目及染色面积,总结内骺动脉及外骺动脉占比与不同年龄段的相关性,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1年。结果 164例Perthe’s病药物灌注前后动脉造影及不同年龄段与供血动脉的占比分析研究表明:(1)治疗后血管开通数目及染色面积占比较前增多,其中,内骺动脉(146例)血管数目由1~2条开通至1~3条,染色面积占比由26. 10%增加至41. 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外骺动脉(50例)血管数目由0~1条开通至1~2条,染色面积占比由22. 9%增加至42. 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灌注前供血动脉与年龄的相关性:(1)≤3岁(52例):占比50%以上内骺动脉(32/52,61. 5%)多于外骺动脉(4/52,7.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4~8岁(94例):占比50%以上内骺动脉(30/94,31. 9%)多于外骺动脉(2/94,2.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 9岁(18例):占比50%以上内骺动脉(8/18,44. 4%)多于外骺动脉(3/18,16.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erthe’s病通过药物灌注治疗后血管开通数目及染色面积占比较前明显增多,不同年龄段供血动脉及占比不同,应根据其年龄及占比采取不同的动脉灌注治疗,从而达到更优化的治疗效果。
刘新献非凡黄穗刘帆陈瑜马琦
关键词:介入治疗
小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肝血管瘤疗效
2021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对婴儿肝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3年5月~2018年5月25例肝血管瘤患儿,予以口服普萘洛尔治疗1mg/(kg·d),服药后每月随访1次,定期进行多普勒超声及肝脏CT或MRI复查,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5例肝脏血管瘤患儿均行多普勒超声及CT或MRI明确诊断;年龄6d~8月,中位年龄2月;男12例,女13例;肝局灶性血管瘤13例,多灶性4例,弥漫性8例;其中伴体表多发性血管瘤共8例;服药时间7~18月,平均服药时间(13±1.8)月;瘤体缩小>75%(Ⅳ级)17例,>50%~75%(Ⅲ级)6例,>25%~50%(Ⅱ级)2例,0~25%(Ⅰ级)0例。Ⅲ级、Ⅳ级均视为具有显著疗效,约为92%(23/25),其中局灶性病灶总有效率达100%(13/13),多灶性病灶有效率为75%(3/4),弥漫性病灶有效率为87.5%(7/8)。两组间比较局灶性病灶与多灶性病灶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8~44月,平均随访时间(12±7.8)月,无复发病例,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小剂量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肝血管瘤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可以作为婴儿肝血管瘤首要治疗方案选择。
黄正奎陈瑜王立丹郭严延马琦
关键词:普萘洛尔疗效
儿童复杂淋巴管畸形的硬化治疗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儿童复杂及难治型淋巴管畸形(LM)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78例复杂及难治型淋巴管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颈部28例、颌面部19例、胸部及腋下8例、四肢7例、盆腔及腹膜后6例、上纵隔3例、舌下3例、阴囊及会阴部4例。所有患儿均于术前行超声或MRI等影像检查确诊。(1)经皮穿刺LM囊内硬化治疗,在DSA或彩超引导下用20 G穿刺针穿刺囊腔,并造影确定位置正确,尽可能抽尽其中的囊液后行硬化剂注射治疗。根据囊腔大小调整硬化剂用量,聚桂醇注射液按抽取囊液量的1/10~1/5用量,聚桂醇泡沫总量≤8 ml(20 mg),平阳霉素总量≤8 mg。(2)引流导管置入+囊内硬化治疗。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手术置入引流导管,引流病灶内液体,并保留导管持续引流,分次硬化治疗。(3)采用分期治疗1次/周,2次为一个疗程。每2个疗程间隔4周复查。硬化药物的选择:高张力病灶选择聚桂醇注射液或平阳霉素硬化剂;低张力病灶采用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微囊型病灶采用平阳霉素局部硬化治疗。结果78例患儿共行硬化治疗208疗程,平均(3.0±0.8)疗程/例。其中9例采用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23例采用聚桂醇注射液治疗,39例采用平阳霉素治疗,聚桂醇注射液及平阳霉素联合疗法7例。对于颈部、颌面部,胸部及腋下的高张力病灶,采用聚桂醇原液治疗20例,平阳霉素治疗29例,联合疗法5例。6例盆腔及腹膜后及3例上纵隔的低张力LM采用引流导管置入及聚桂醇泡沫硬化治疗。3例舌下病灶者均为新生儿,选择聚桂醇原液治疗。四肢及阴囊、会阴部病灶以微囊型为主,平阳霉素治疗9例,联合疗法2例。治愈率97.4%(76/78),总有效率为100%(78/78)。经影像检查显示囊腔基本闭合或仅有少量残余硬化病灶,临床检
王立丹黄穗刘帆马琦陈瑜
关键词:淋巴管畸形放射学介入性硬化疗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