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 作品数:14 被引量:67 H指数:5 供职机构: 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电气工程 一般工业技术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基于人脸表情与脑电信号的情绪识别系统 被引量:1 2023年 情绪识别系统旨在提供一种人与机器之间沟通情感的通道,为提高情绪识别准确率,开发了一款基于面部和脑电两个模态决策融合的情绪识别系统,实现4分类情绪识别。针对面部模态使用OpenCV对面部图像进行人脸定位、截取、直方图均衡化等预处理,在Keras平台构建VGG16、DenseNet121和本文设计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针对脑电模态使用FP1通道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后分为5个频段,再使用傅里叶反变换为时域信号,使用标准差特征提取,最后使用K近邻算法实现情绪识别。决策融合方面提出一种基于加权平均的决策融合算法。系统方面基于树莓派平台开发,搭载TGAM芯片、蓝牙、摄像头和触控屏。使用Fer2013表情数据集对面部模态分类算法测试最高准确率86%。使用DEAP情感脑电数据集验证脑电模态算法取得最高准确率77%。最后设计实验验证多模态融合系统最高取得准确率为96%。 韩凌 李栋 王增霖 张佳 赵歆卓关键词:情绪识别 人机交互 脑电信号 面部表情 多模态融合 非平衡态SF_6等离子体弛豫特性研究 被引量:6 2018年 从等离子体动力学的角度出发,求解描述带电粒子碰撞过程的Fokker-Planck动力学方程,计算非平衡态下SF_6等离子体中电子的慢化频率、偏转频率、平行扩散频率和动能交换频率,分析了电子速度减慢、动能耗散以及电子与重粒子间动能传递的能力;求解粒子间能量变化率,得到电子-电子、电子-重粒子、重粒子-重粒子间通过碰撞达到温度平衡所用的时间。研究结果表明:SF_6等离子体由非平衡态向平衡态过渡所需的时间应该采用电子-重粒子间的温度平衡时间表征,压强0.1~2.0 MPa下,当SF_6气体处于绝缘介质和导电通道临界状态时(等离子体温度3 500~4 000 K),SF_6等离子体由非平衡态过渡到平衡态所用的时间在9.5~535.9μs;高压SF_6断路器介质恢复(热恢复过程持续时间10μs左右)和隔离开关多次重燃(单次燃弧持续时间小于10μs)等过程中的非平衡态SF_6等离子体很难过渡到平衡态。 夏亚龙 林莘 徐建源 庚振新 张佳关键词:非平衡态 等离子体 C4F7N/CO2和C4F7N/N2混合气体热力学物性参数计算 被引量:25 2020年 环保型绝缘介质C4F7N及其混合气体的热力学物性参数的研究对了解其使用范围及应用前景具有参考价值。因此,采用Riedel蒸气压方程和Raoult定律计算了不同混合配比下C4F7N/CO2和C4F7N/N2混合气体的饱和蒸气压;基于P-R状态方程计算了C4F7N/CO2和C4F7N/N2的压缩因子和密度,根据分子结构特征,采用Joback基团贡献法和Thodos法计算分析了两种混合气体的定压比热容和粘度。计算结果表明:若要气体绝缘开关设备和气体绝缘输电管道在0.5MPa下运行时绝缘介质的液化温度≤253K,混合气体中C4F7N摩尔分数分别应≤8%和≤10%,该摩尔分数下混合气体各自的全球变暖潜能值分别约为SF6的2.45%和3.83%,温室效应较小。上述条件下,两种混合气体均趋于理想气体状态,压缩因子接近于1,两种混合气体中的C4F7N含量虽少,但对其混合气体的定压比热容贡献较大,而对粘度贡献不大。所得结果可为C4F7N/CO2和C4F7N/N2两种环保混合气体熄弧特性及其在GIS和GIL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张震 林莘 余伟成 徐建源 张佳 苏镇西关键词:GIL 两种典型电极下SF_6/CF_4混合气体击穿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2016年 针对板-板、针-板两种典型电极形状在5mm间隙下SF6/CF4混合气体的击穿特性开展实验研究,分别测量SF6分压比为0%-100%、压强在0.1-0.6MPa下的气体击穿电压。研究压强、SF6分压比及电场不均匀度等因素对SF6/CF4混合气体绝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0.6MPa的20%SF680%CF4气体在板-板电极下的击穿电压为138.89kV,是相同压强纯SF6气体击穿电压的64.8%。在针-板(针为负极性)电极下的击穿电压为58.4kV,是相同压强纯SF6气体击穿电压的74.8%。在压强一定时,SF6/CF4混合气体的击穿电压与SF6的分压比呈非线性增加,但随电场不均匀程度的增大,SF6分压比的变化对击穿电压的影响逐渐减弱。随SF6分压比的增大,混合气体的协同效应明显降低;在SF6分压比一定时。随压强的增大,混合气体的协同效应增强。 张佳 林莘 苏安 陈会利 李璐维关键词:混合气体 击穿电压 分压比 环保型绝缘介质C_(5)F_(10)O与Cu(110)晶面的气固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2 2021年 为研究环保型绝缘介质C_(5)F_(10)O与绝缘设备内部紫铜材料间气固相容性,文中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从微观层面对C_(5)F_(10)O与Cu(110)晶面展开分析。首先,采用前线分子轨道理论分析C_(5)F_(10)O分子官能团活性,建立C_(5)F_(10)O在Cu(110)晶面上吸附构型;其次,计算C_(5)F_(10)O在Cu(110)晶面上不同吸附构型产生吸附能及转移电荷;最后,建立SF_(6)在Cu(110)晶面上吸附构型,分析C_(5)F_(10)O与SF_(6)吸附特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C_(5)F_(10)O分子结构中氧原子活性较高,在Cu(110)晶面上不同吸附位置均可发生化学吸附反应,其中顶位吸附构型产生吸附能与转移电荷相对较大,吸附反应较容易发生;通过对比C_(5)F_(10)O与SF_(6)在Cu(110)晶面上吸附特性,表明C_(5)F_(10)O吸附能力弱于SF_(6),从气固相容性方面验证了C_(5)F_(10)O在绝缘设备中替代SF_(6)的潜力。 张然植 林莘 徐建源 王强 张佳气体绝缘介质C_(4)F_(7)N在Al(110)表面吸附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2021年 气体绝缘介质C_(4)F_(7)N在电气强度和环保方面表现优异,但对C_(4)F_(7)N气体与材料相容性的研究相对鲜见。金属材料铝(Al)广泛应用于气体绝缘设备,故文中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C_(4)F_(7)N分子在Al(110)表面进行吸附仿真研究。首先,对C_(4)F_(7)N和Al(110)表面结构进行计算分析,讨论C_(4)F_(7)N在Al(110)表面吸附的初始结构;其次,对初始结构进行仿真计算,通过计算吸附过程中的吸附能、转移电荷、差分电荷密度和态密度,分析C_(4)F_(7)N在Al(110)表面吸附过程,探究C_(4)F_(7)N与Al(110)表面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表明,C_(4)F_(7)N分子的CN基团具有较强的反应活性,易吸附于Al(110)表面的顶位和长桥位,CN基团中N原子、C原子的s和p轨道与Al(110)表面上Al原子的s和p轨道之间发生杂化,使C_(4)F_(7)N与A(110)表面之间产生化学键。 林莘 钟建英 王强 张佳 张佳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 SF_(6)/N_(2)混合气体弧后分解产物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1 2024年 目前电力行业中SF_(6)/N_(2)混合气体代替纯SF_(6)逐步得到推广,开展SF_(6)/N_(2)混合气体放电分解产物检测对电气设备运行状态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SF_(6)/N_(2)混合气体电弧放电分解产物规律,开展了电弧放电实验,提出铜管引气技术并结合气相色谱仪解决了痕量组分难以快速有效检测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对SF_(6)/N_(2)混合气体电弧放电后分解产物的定性和定量检测,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主要分解路径的反应热进行计算,分析分解产物的形成原因和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F_(6)/N_(2)混合气体在电弧放电下分解组分主要有CF_(4)、CH_(4)、CO_(2)、C_(2)F_(6)、SO_(2)F_(2)、SOF_(2)、SO_(2)、NF_(3)和N_(2)O,其中组分SOF_(2)、SO_(2)的生成量最高,NF_(3)和N_(2)O次之,CF_(4)和C_(2)F_(6)生成量最低。并且混合气体中N_(2)比重越大,电弧放电后NF_(3)和N_(2)O两种组分生成量越高,其余组分的生成量越低。NF_(3)和N_(2)O两种组分性质稳定且无毒,可以作为SF_(6)/N_(2)混合气体分解产物的特征组分。 封鼎 林莘 马凤翔 张佳 庚振新 刘祥峰关键词:电弧放电 分解产物 密度泛函理论 反应热 超B类感应电流快速释放装置冷态介质恢复特性计算及分析 被引量:1 2018年 针对超B类感应电流快速释放装置开断过程冷态介质恢复特性进行数值计算及分析。计算开断过程中气室内电场强度和SF6介质密度,依据流注理论,得到触头间临界击穿电压曲线,通过介质临界击穿电压与瞬态恢复电压(TRV)的对比,验证是否满足该快速释放装置冷态开断能力的要求。计算结果表明:动触头到达分闸点之后,气室内SF6介质密度基本保持不变,维持在27 kg/m3左右,而场强随开距的变化较明显,因此,电恢复过程是影响介质恢复特性的主要因素;超B类感应电流快速释放装置在冷态开断过程中,开距小于25 mm时临界击穿电压值小于TRV值,说明在此开距范围内,重击穿的可能性极大。 刘振祥 徐建源 谭盛武 孙英杰 林莘 张佳 赵旭关键词:介质恢复特性 气流场 电场 高压断路器分合闸过程触头间隙C_(4)F_(7)N/CO_(2)混合气体动态绝缘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021年 高压断路器分合闸过程中触头间隙介质的绝缘强度及其变化是断路器结构设计的重要性能指标。搭建高压断路器触头间隙介质绝缘特性实验回路,测量C_(4)F_(7)N/CO_(2)混合气体断路器空载分合闸过程中不同压强、不同C4F7N含量时触头间隙介质的动态击穿电压,研究C_(4)F_(7)N/CO_(2)混合气体断路器的关合预击穿特性和分闸绝缘特性。实验发现,断路器空载分合闸过程中C_(4)F_(7)N/CO_(2)混合气体动态击穿电压存在“低电压击穿”现象;合闸过程中,动态击穿电压分散性较大,C_(4)F_(7)N/CO_(2)混合气体断路器的关合预击穿特性显著劣于SF6断路器,增大压强或增加C4F7N含量对混合气体动态击穿电压分散性的改善不大;正、负极性条件下0.7MPa时9%C_(4)F_(7)N/91%CO_(2)混合气体的分闸平均绝缘强度上升率(rate of rise of dielectric strength,RRDS)分别为49.8kV/ms和42.7kV/ms,具有“反极性”效应;分闸过程中,“低电压击穿”现象主要出现在刚分后2ms(开距约6mm)范围以内,断路器若在此时间(开距)范围内熄弧,极易发生弧后重击穿现象,因此,C_(4)F_(7)N/CO_(2)混合气体断路器结构设计时应避免在此范围内熄弧。 张佳 林莘 徐建源 张友鹏 庚振新 钟建英关键词:高压断路器 C4F7N/CO2混合气体熄弧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5 2020年 为研究全氟异丁腈(C4F7N)与二氧化碳(CO2)混合气体的熄弧特性,利用LC振荡回路搭建电弧试验平台,对六氟化硫(SF6)、5%C4F7N/95%CO2以及9%C4F7N/91%CO2混合气体在0.6、0.8 MPa下进行20 kA短路电流开断试验,利用测量得到的电弧电压、电弧电流,计算电弧电导,进而研究C4F7N/CO2混合气体的熄弧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4F7N含量的增加,电弧电压熄弧峰值以及电弧电导与SF6气体逐渐接近,表现出优良的灭弧性能。 王佳田 林莘 张佳 庚振新 徐建源 刘鹏飞 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