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秋秋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西秦岭
  • 2篇环境效应
  • 2篇城镇化
  • 1篇新型城镇化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覆盖度
  • 1篇生计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文明
  • 1篇生态文明建设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农户
  • 1篇农户生计
  • 1篇文明建设
  • 1篇可持续发展
  • 1篇覆盖度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李秋秋
  • 3篇王传胜
  • 1篇陈行
  • 1篇朱珊珊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软科学
  • 1篇山地学报
  • 1篇2015 年...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西藏城镇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条件,西藏自治区城镇化与进程缓慢,城镇主要集中在条件相对优越的河谷地区,空间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趋势,城镇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区外人口而本地非农化的贡献较弱,产业集聚与人口规模过小也是西藏城镇化建设的难点。在城镇发展过程中,由于能源利用结构改善与城镇环保设施建设,本区资源环境压力得以缓解,但城镇化建设也带来了一些生态环境隐患,如机动车快速增长、城市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不足、城镇水源地污染及其管理缺位、城市扩张侵占湿地等问题。今后,西藏应注重中心城镇与小城镇的共同发展,推动农牧民"非农化"进程与城镇自身发展,积极防治城镇环境污染,建设生态型城镇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李秋秋王传胜
关键词: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环境效应
西秦岭地区农户生计改变对生态建设的影响——以甘肃省陇南市为例被引量:7
2014年
以西秦岭典型地区甘肃省陇南市为案例区,分析了农户生计改变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探讨了以农户生计改善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在揭示陇南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生产和生活空间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农村贫困面大和传统资源利用模式普遍等主要难点的基础上,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和陇南市武都区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1999年退耕还林以来在农户生计五大资本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农户生计改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研究认为,理想状态下,农户生计能力的提升对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利用节约、改善生态环境有益。但陇南市因自然环境困境,在农户生计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阶段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陇南市应树立以生态促发展、以农业促发展的思路,努力提升农户生计水平,为构筑有效率的空间结构,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体系提供支撑。
陈行朱珊珊李秋秋王传胜
关键词:西秦岭农户生态文明建设
西藏新型城镇化建设探讨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颁布,制订了5大发展目标。西藏自治区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历史背景,城镇化进程缓慢,统计显示,2014年城镇化率为25.75%,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针对国家新型城...
李秋秋
关键词:环境效应新型城镇化
文献传递
2000年以来西秦岭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以陇南市为例被引量:7
2016年
利用NDVI数据,以陇南市为案例区,研究了2000年以来西秦岭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时空特征。采集2000—2010年6—10月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设计了植被覆盖度(Vc)的计算方法,结果显示,2000—2010年陇南市植被覆盖度变化呈基本稳定态势,与同期温度和降雨的变化显著相关。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和标准差方法,分析了Vc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土地面积将近90%的区域表现为稳定趋势,Vc的年际波动较小,空间分布与林地的分布区域基本吻合;将近1/10的区域表现为上升趋势,Vc的年际波动较大,主要分布在徽成盆地、西礼盆地、白龙江河谷阳面山坡等区域,与耕地、草地分布区域基本吻合,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对植被覆盖度增加的贡献显著。论文为20世纪末以来西秦岭地区生态建设的成效提供了证据,也为当地深化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王传胜李秋秋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西秦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