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陈建国

陈建国

作品数:14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7篇石斑
  • 7篇石斑鱼
  • 7篇斑鱼
  • 6篇鞍带石斑鱼
  • 4篇云纹石斑鱼
  • 3篇杂交
  • 3篇
  • 2篇低温胁迫
  • 2篇血清生化
  • 2篇眼症
  • 2篇氧化酶
  • 2篇幼鱼
  • 2篇条纹
  • 2篇突眼
  • 2篇突眼症
  • 2篇胁迫
  • 2篇氯化
  • 2篇氯化镧
  • 2篇抗氧化
  • 2篇抗氧化酶

机构

  • 14篇中国水产科学...
  • 13篇上海海洋大学
  • 5篇大连海洋大学
  • 2篇烟台开发区天...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14篇陈建国
  • 13篇陈超
  • 7篇李炎璐
  • 3篇张廷廷
  • 2篇孙曙光
  • 2篇刘莉
  • 1篇张岩
  • 1篇张庆文
  • 1篇孔祥迪
  • 1篇于欢欢
  • 1篇张春禄

传媒

  • 5篇渔业科学进展
  • 2篇海洋科学
  • 1篇水产科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温胁迫对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后代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20
2017年
选取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的杂交种(俗称云龙石斑鱼)为研究对象,设定20℃、16℃、15℃、13℃和10℃共5个温度梯度(20℃为对照组),从20℃开始,采取1℃/d的降温速率,对其进行低温胁迫实验,并对云龙石斑鱼血清中生化指标和代谢酶活力进行检测。同时对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和鞍带石斑鱼(♂)的杂交种(俗称珍珠龙胆石斑鱼)、斜带石斑鱼(E.coioides♀)×鞍带石斑鱼(♂)的杂交种(俗称青龙石斑鱼)进行低温胁迫,每天记录3种杂交石斑鱼的存活率。当存活率低于50%时,记录半致死温度。结果显示,云龙石斑鱼半致死温度为8℃,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半致死温度为11℃,青龙石斑鱼的半致死温度为9.5℃。云龙石斑鱼血清中肌酐(CREA)含量和总胆固醇(T-CHO)含量随低温胁迫强度增加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呈现波动,在15℃和10℃时与对照组比较,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葡萄糖(GLU)含量随胁迫强度的增加呈现波动,在16℃和13℃时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在16℃时有所升高,但整体上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波动,除13℃以外,其余各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OT)的活性在13℃和16℃时略高于对照组。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16℃和15℃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3种杂交石斑鱼中,云龙石斑鱼最耐受低温;低温胁迫会导致幼鱼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下降,实际生产中仍应降低胁迫强度和缩短胁迫时间。
邵彦翔陈超李炎璐张梦淇陈建国庞尊方
关键词:低温胁迫
镧对条纹锯鮨肝、肾、鳃抗氧化酶及Na+-K+-ATPase水平的影响
为探究稀土元素镧(LaⅢ)对条纹锯鮨幼鱼的长期影响,本试验检测了不同浓度(0、0.1、2、5、10、20、30mg·L-1)下,水相镧暴露对条纹锯鮨幼鱼生长的影响,对肝、肾、鳃组织抗氧化酶SOD、CAT活性、MDA含量及...
张清雯陈超陈建国刘玲赵亭亭张庆文
关键词:氯化镧抗氧化酶
短期低盐度胁迫对驼背鲈(♀)×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幼鱼抗氧化及消化生理的影响被引量:13
2018年
为探讨在不同程度的盐度降低下对驼背鲈(Cromilepptes altivelis♀)与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的杂交品种(鼠龙斑幼鱼)摄食、抗氧化和消化生理的影响,本实验设置盐度突变组:5×10^(–3)、10×10^(–3)、15×10^(–3)、20×10^(–3)、25×10^(–3)、30×10^(–3)(对照组);盐度渐变组(每天盐度降低5×10^(–3))。在第0、3、7天时分别取样,测定血清和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活力;胃组织中的胃蛋白酶、肠道中的脂肪酶、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盐度突变组中,盐度降低幅度越大对酶活性的影响越大,尤其5×10^(–3)~15×10^(–3),3种抗氧化性酶活性在肝脏中的变化趋势相似,均呈显著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血清中的SOD、CAT在第3、7天活性相似,均显著高于其他同时期各组,MDA在第7天显著升高;3种消化酶活性均显著下降,盐度越低,下降幅度越显著;其他各组的抗氧化性酶和消化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盐度突变组各组的摄食量均呈下降趋势,尤其5×10^(–3)组最低。盐度渐变组SOD、CAT活性呈持续上升趋势,MDA先上升再下降,胃蛋白酶与脂肪酶活性均是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淀粉酶持续下降;其摄食量下降后又恢复至胁迫前。综上,鼠龙斑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当盐度突变为较低的水平(<15×10^(–3))时,对鼠龙斑的抗氧化性及消化生理的影响较大,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可能对鱼体肝脏抗氧化系统具有损害作用,从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可通过逐渐降低盐度的方式对鼠龙斑进行驯养,以达到降低应激伤害的作用。
刘玲陈超陈超刘莉陈建国李文升陈建国
关键词:盐度胁迫
美洲黑石斑鱼'突眼'症的病原菌分离鉴定
美洲黑石斑鱼(Centropristis striata)属(鮨)科Serranidae,石斑鱼亚科Serraninae,中文名:条纹锯(鮨)和黑锯(鮨),通称黑石斑,本研究对其“突眼”症的病灶部位、肝、脾脏、肾脏等组织...
陈建国陈超李炎璐孙曙光邵彦翔张廷廷刘莉孙涛
关键词:突眼症病原菌
镧对条纹锯鮨组织抗氧化酶及Na^+/K^+-ATP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在水温17~26℃下,将平均体质量(68.19±4.00)g的条纹锯幼鱼饲养在体积200L的塑料箱中,用氯化镧配制镧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0.1、2、5、10、20mg/L和30mg/L,每个质量浓度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入15尾鱼,每日更换50%试验用水,以探究稀土元素镧对条纹锯幼鱼的肝、肾、鳃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Na^+/K^+-ATP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90d的饲养结果表明,当镧质量浓度为5mg/L时,条纹锯生长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分别为74.29%和0.61%;镧显著或极显著抑制肝、肾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和P<0.01);低质量浓度(0~2mg/L)时,镧对鳃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高质量浓度时(20、30mg/L)时,有抑制作用;镧极显著抑制肝中丙二醛含量(P<0.01),而在肾和鳃中丙二醛含量先升后降;镧对条纹锯肝、肾、鳃中Na^+/K^+-ATP酶的活性影响大致相同,即在低质量浓度镧暴露时Na^+/K^+-ATP酶呈激活状态,在高质量浓度镧作用下,鳃中的Na^+/K^+-ATP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肝、肾中的Na^+/K^+-ATP酶活性受到显著或极显著抑制(P<0.05和P<0.01)。
张清雯陈超陈建国刘玲赵亭亭张庆文
关键词:氯化镧抗氧化酶
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_1与亲本的形态学比较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比较研究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 lanceolatus♂)杂交F_1与亲本的形态学特征。【方法】运用常规测量方法测量杂交F_1与亲本3个群体幼鱼的形态学指标,对3个群体的12项可量、可数性状进行杂种指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杂交F_1鱼体呈棕褐色,体侧具有6条深棕色横带,头部和体表密布白色点状和块状斑纹,各鳍呈灰褐色;可量、可数的性状中有5项性状偏向云纹石斑鱼,6项性状偏向鞍带石斑鱼,1项与两者相同;聚类分析表明,杂交F_1与鞍带石斑鱼聚为一类。【结论】杂交F_1的外部形态较接近于鞍带石斑鱼,体色和条纹较接近于云纹石斑鱼。
李炎璐陈超陈建国赵亭亭张清雯翟介明
关键词: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形态学分析
美洲黑石斑鱼(Centropristis striata)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观察被引量:3
2017年
通过形态学与连续组织切片的方法,对美洲黑石斑鱼(Centropristis striata)1–34 d仔鱼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进行系统观察,分析描述鱼体消化道(食道、胃与肠道)以及消化腺(肝脏与胰腺)的发育过程。对1–15 d仔鱼连续取样,每次取样30尾,15 d后隔天取样,每次取样15尾。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4±1)℃、盐度为30–32的条件下,初孵仔鱼卵黄囊体积很大,消化管为封闭的管状结构。美洲黑石斑鱼孵出3 d后,口裂形成、开始摄食,肛门与外界连通,消化道逐渐分化形成食道、胃及肠道,肝脏、胆囊和胰腺也逐渐形成。7 d后,卵黄囊与油球基本消失,食道、胃部以及肠道黏膜褶皱开始形成,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逐渐分化,肝脏出现脂肪颗粒,仔鱼具备了基本的摄食能力。11 d时,仔鱼食道可见黏液细胞,随日龄的增加上皮组织中黏液细胞数量迅速增多,褶皱日益丰富;胃部分化形成贲门部、胃本体与幽门部,胃壁褶皱不断增多、伸长;肝脏血窦与中央静脉明显。20 d时,鱼体胃腺形成,说明胃部消化、吸收蛋白质的能力增强;肠道次级黏膜褶皱出现,肠圈与褶皱更加复杂化;胰脏分布有大量酶原颗粒。32 d时,仔鱼消化道组织结构分明,自腔面向内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与浆膜层,消化道与消化腺结构和功能逐步完善。仔鱼3–7 d为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过渡期,应及时提供充足适口的生物饵料,仔鱼20 d后可以逐渐驯化投喂微型配合饲料。
张廷廷陈超邵彦翔陈建国孙涛
关键词:仔鱼组织学
美洲黑石斑鱼(Centropristis striata)“突眼症”的病原菌分离鉴定被引量:8
2017年
养殖中患有"突眼症"的美洲黑石斑鱼(Centropristis striata)的症状表现为眼球白浊、充血、异常增生。从眼球病灶部位分离纯化得到1株优势菌,在TCBS培养基上生长迅速,菌落中部隆起,黄色,有黏性,杆状菌,端生单鞭毛,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定名为CJG01。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对美洲黑石斑鱼有较强的致病性,可引起幼鱼眼球突出、脱落,肌肉溃烂,骨胳外露。解剖感染组的幼鱼发现,患病幼鱼的肝脏、肾脏红肿,脾脏肿大,肠道内有淡黄色液体。其半致死浓度LD50为2.67×10~5 CFU/ml。API 20NE快速鉴定及相关生理生化实验结果显示,菌株CJG01的生长温度为28–37℃,最适温度为28℃,在含盐量为0–5%之间的TSB培养基可生长,对弧菌抑制剂O/129敏感,氧化酶反应阳性,鸟氨酸脱羧酶反应阳性,V-P反应阴性,可同化甘露醇、麦芽糖、苹果酸,不能同化葡萄糖、阿拉伯糖、甘露糖、癸酸、已二酸、柠檬酸、苯乙酸等,菌株CJG01的生理生化特性与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一致。对病原菌的16S r DNA序列对比分析及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菌株CJG01与哈维氏弧菌序列同源性最高,达99%。药敏实验证实,该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诺氟沙星、青霉素、多粘菌素B、阿奇霉素等药物不敏感,对头孢唑林、恩诺沙星、链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药物中度敏感,对抗生素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新生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呋喃唑酮、利福平、四环素、米诺环素等种药物敏感。
陈建国陈超李炎璐孙曙光邵彦翔张廷廷刘莉孙涛
关键词:哈维氏弧菌
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其杂交F1的DNA甲基化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为探讨石斑鱼杂种优势形成过程中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本研究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amplificationpolymorphism,MSAP)技术检测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及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13个群体的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分析杂交F1与亲本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云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基因组DNA属于甲基化程度较高的类群;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其杂交F1的DNA总甲基化率分别为60.62%、59.38%和55.78%,DNA全甲基化率分别为31.37%、30.67%和29.27%,DNA半甲基化率分别为29.25%、28.71%和26.51%;杂交F1的DNA总甲基化率、全甲基化率和半甲基化率均低于双亲,并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个群体的全甲基化率均大于半甲基化率。研究表明,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1DNA甲基化水平与杂种优势呈负相关,杂交F1 DNA甲基化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形成快速生长等杂种优势的原因之一。
李炎璐陈超陈建国翟介明
关键词: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DNA甲基化
镧对黄姑鱼幼鱼促生长作用和成活率影响的研究
2017年
为探究镧对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幼鱼的促生长作用和成活率的影响,本研究设7组不同镧质量浓度处理组,采用不同方程对不同镧质量浓度组的体质量生长拟合。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镧质量浓度处理组黄姑鱼幼鱼的生长速度差异显著(P<0.05)。采用线性方程:1.8 mg/L处理组的体质量生长系数最大,为0.011 2,而对照组(0 mg/L)的体质量生长系数最小,为0.009 9;采用多项式方程:1.8 mg/L组全长生长系数的绝对值最大,为3.26,而对照组(0 mg/L)的全长生长系数的绝对值最小,为1.17。镧对体质量增大率、全长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死亡率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用多项式方程分别对上述生长参数与镧质量浓度(C)之间的相关关系拟合得到,体质量增大率=162.93+42.79C+(–11.62)C^2(R^2=0.95),全长增长率=38.49+21.54C+(–7.27)C^2(R^2=0.90),特定生长率=1.08+0.16C+(–0.04)C^2(R^2=0.93),死亡率=62.91+(–22.88)C+7.19C^2(R^2=0.54)。根据方程,得到最适体质量增大、最适全长增长、最适特定生长、最低死亡率的镧质量浓度分别为1.84、1.48、2和1.59 mg/L。证实,镧可促进黄姑鱼幼鱼的生长及提高成活率,1.48~2 mg/L为黄姑鱼幼鱼的最适生长的镧质量浓度范围。
陈超陈建国张廷廷邵彦翔谭鲁玉孙曙光张春禄张梦淇王孝山徐加元
关键词:特定生长率平均死亡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