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伍杰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并发
  • 2篇并发症
  • 1篇多模态
  • 1篇引流
  • 1篇引流术
  • 1篇影像融合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分析
  • 1篇尿激酶
  • 1篇去骨
  • 1篇去骨瓣
  • 1篇去骨瓣减压
  • 1篇肿瘤
  • 1篇微创
  • 1篇微创引流
  • 1篇微创引流术
  • 1篇稳定性
  • 1篇颅底
  • 1篇颅底肿瘤
  • 1篇颅颈

机构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内蒙古医科大...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3篇马廉亭
  • 3篇伍杰
  • 2篇杜威
  • 2篇姚国杰
  • 2篇韦可
  • 2篇李成才
  • 1篇徐国政
  • 1篇谢天浩
  • 1篇骆纯
  • 1篇杨铭
  • 1篇张新元
  • 1篇刘桂英
  • 1篇刘征
  • 1篇王在贵

传媒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内蒙古医科大...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微创引流术在儿童脑外伤中的应用
2018年
目的:探讨微创引流在儿童脑外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均未发生脑疝的患儿,给予行颅骨钻孔微创引流手术处理颅内血肿,术后给予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促进血肿外引流,术后定期复查头颅CT,根据CT情况调整引流管深度、调整尿激酶用量、及确定拔除引流管的时间。结果:16例患者给予微创引流术后,病情明显好转,血肿均引流效果满意,且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最终均避免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及去骨瓣减压术,16例患者均恢复满意出院。结论:微创引流手术准备快、创伤小、操作完成快、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对提高患儿治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死残率、缩短住院时间效果肯定。
李成才姚国杰杜威韦可伍杰杨铭马廉亭刘桂英
关键词:微创引流去骨瓣减压尿激酶并发症
两种齿状突切除术对颅颈交界区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2016年
目的通过构建上颈椎有限元模型研究两种齿状突切除术对颅颈交界区(craniocervical junction,CCJ)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采用有限元软件构建Oc-C2的正常上颈椎实体模型,然后在正常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常规齿状突切除模型及保留C1前弓的微创齿状突切除模型,进而在有限元软件ABAQUS v6.9.1.中分析各种模型的生物力学差异,从而得出齿状突切除术中保留C1前弓的生物力学优势。结果常规齿状突切除术对C1-C2的活动度影响较Oc-C1显著,各向活动度增加分别为前屈23%、后伸97%、侧弯231%、轴向旋转349%;对Oc-C1的稳定性同样有明显影响,其中Oc-C1后伸活动度影响最大,增加达196%。保留C1前弓的齿状突切除术可明显缩减C1-C2轴向旋转活动度的增加,实验中仅出现轻度代偿性的活动度减少;而其他方向活动度仍有异常的增加(Oc-C1后伸活动度增加167%、C1-C2侧弯活动度增加181%)。结论齿状突切除术对C1-C2的活动度影响显著,但对Oc-C1的活动度同样有明显影响。保留C1前弓的齿状突切除术可保护脊柱轴向旋转的活动度,但仍存在脊柱不稳定因素。
谢天浩张新元刘征王在贵伍杰徐国政马廉亭骆纯
关键词:颅颈交界区有限元稳定性
多模态影像融合在颅底肿瘤的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在颅底肿瘤的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例颅底肿瘤术前均行DynaCTA检查及MRI薄层(2 mm)增强扫描检查,将多组影像数据输入工作站,采用"双容积重建"技术进行脑血管及MRI的影像融合,通过静态及动态融合影像观察肿瘤与脑结构、血管及颅骨的毗邻关系,并对肿瘤的诊断、手术治疗及预防血管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9例均获得满意的影像融合、具有很好的空间一致性,在一张影像上可以清晰显示病变及其周围脑结构、血管及颅骨解剖关系,提高精准性诊断,并应用于指导治疗策略、设计手术划及预防并发症。9例均恢复满意出院。结论多模态影像融合对提高颅底肿瘤的诊断精准性、提高肿瘤全切除率、降低病死率和残疾率效果肯定,对血管损伤并发症治疗疗效肯定。
李成才姚国杰杜威胡亮平韦可伍杰秦汉王再贵马廉亭
关键词:颅底肿瘤并发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