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
- 作品数:7 被引量:61H指数:4
- 供职机构: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症的Meta分析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的统计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探索对应的防治措施。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2001年1月至2014年5月,获取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文献。通过R软件Meta软件包中的Metaprop函数进行统计分析,记录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24篇文献,其中前瞻性研究9篇,回顾性分析15篇。常见并发症包括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复位不良、关节僵直、关节炎,其发生率分别为6.3%[95%CI(0.04;0.09)]、2.5%[95%CI(0.02;0.04)]、9.3%[95%CI(0.06;0.14)]、4.4%[95%CI(0.03;0.08)]、10.2%[95%CI(0.07;0.15)]。结论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复位不良、关节僵直及关节炎等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对患者预后影响显著,围手术期需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手术风险。
- 夏海范晓华焦兆德尹鹏
-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后并发症META分析
- 踝关节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3
- 2017年
-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D-二聚体监测的价值。方法选取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58例,收集临床资料,分别于患者入院第2天、术前24 h、术后1、3、5 d时,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根据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D-二聚体水平在预测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中的价值。结果 158例患者中37例发生DVT,发生率23.4%;与非DVT组患者相比,DVT组患者年龄偏高、高能量损伤比例高、Pilon骨折比例高、合并血管及神经损伤比例高、内科基础疾病比例高、超声检查阳性率高、术前RAPT评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患者术前24 h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能量损伤、Pilon骨折、合并血管及神经损伤、超声检查阳性、术前RAPT评分和术前24 h时D-二聚体水平是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24 h时D-二聚体水平在预测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时曲线下面积0.794(95%CI:0.696~0.891),当D-二聚体水平为3.86 mg/L时,灵敏度为75.7%,特异度为80.2%。结论年龄、高能量损伤、Pilon骨折、合并血管及神经损伤、超声检查阳性、术前RAPT评分和术前24 h时D-二聚体水平是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24 h时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筛选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的指标。
- 夏海杨瑜瑜孙英华李本英
-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
- 腓骨头复合皮瓣修复桡腕关节骨皮肤缺损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腓骨头复合皮瓣修复桡腕关节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8月至2016年12月,应用腓骨头复合皮瓣修复桡腕关节骨、皮肤缺损9例,患者均存在骨质缺损且伤及关节面,皮肤缺损面积为(3~7) cm×(5~10) cm。依照腓骨头部分的解剖学特征,以膝下外侧血管束为血管蒂并作为中心,按照腕部皮肤缺损创面的大小和形状,设计包含腓骨头的复合皮瓣。切取复合皮瓣对创面进行修复,皮瓣面积:(4~8) cm×(6~11) cm。术后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价系统评价。结果对9例患者进行随访0.5~3年,平均1.5年。供、受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移植腓骨全部骨性愈合。腕关节活动范围:背伸29°~41°,平均32.9°;掌屈18°~33°,平均24.5°;前臂旋前56°~83°,平均75°;前臂旋后40°~78°,平均65.4°,平均握力为对侧的78%。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为58~91分,平均85分。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3例,良5例,中1例;优良率88.9%。患者腕关节稳定性均较好,没有活动性疼痛,恢复日常生活、工作能力。结论腓骨头复合皮瓣可较好地修复桡腕关节骨皮肤缺损。
- 夏海李本英张德溪张国辉王建国
- 关键词:腓骨头复合皮瓣桡腕关节修复外科手术
- CTA并超回流技术应用下逆行ALTF修复膝周及小腿软组织缺损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在CTA并超回流技术应用下逆行股前外侧皮瓣(ALTF)重建膝周及小腿中上段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3月至2019年11月应用逆行ALTF重建膝周及小腿中上段软组织缺损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6-65岁,平均37岁。术前根据CTA检查设计个性化皮瓣,逆行转位后采用超回流技术。软组织缺损面积为9.0 cm×5.0 cm-21.0 cm×11.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9.5 cm×5.5 cm-21.5 cm×11.5 cm。受伤至手术时间:3-41 d。末次随访依照张浩等制定的皮瓣疗效满意度评定方法评定皮瓣重建效果,依照Hohl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依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制定的感觉功能评价标准评定皮瓣区域感觉功能。比较术前CTA检查所测量的血管蒂长度与髂髌线长度相比得到相对长度和术中实际测量计算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末次随访皮瓣疗效满意度评分达(8.6±2.7)分,均满意。膝关节功能评定:优10例,良9例,差2例。皮瓣感觉:11例达到S3-S4,TPD为(10.43±1.95)mm,10例达到S2。术前CTA检查所测量的血管蒂长度与髂髌线长度相比得到相对长度和术中实际测量计算值进行比较,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TA并超回流技术应用下,逆行ALTF为修复膝周及小腿中上段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有效而理想的修复方式。
- 孙英华夏海王莉任金亭于永杰吴延平方军
- 关键词:CT血管造影股前外侧皮瓣小腿软组织缺损
- GPR56基因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56(GPR56)基因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拟行手术治疗的骨肉瘤患者53例,术中留取骨肉瘤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组织GPR56 mRNA相对表达量,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将对数生长期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随机分为三组,其中siRNA-GPR56组转染GPR56干扰序列,siRNA-对照组转染siRNA对照序列,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GPR56 mRNA相对表达量,CCK-8法和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分别以培养24、48、72、96 h的吸光度值及克隆形成率表示),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以迁移、侵袭细胞数表示)。结果骨肉瘤组织GPR56 mRNA相对表达量为1.86±0.14,癌旁正常组织为1.39±0.12,二者比较P<0.01。骨肉瘤组织GPR56 mRNA相对表达量与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肿瘤直径、组织类型、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均无关(P均>0.05),与Enneking分期、肺部转移、软组织浸润均有关(P均<0.05)。siRNA-GPR56组GPR56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siRNA-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均<0.01)。siRNA-GPR56组培养48、72、96 h吸光度值及克隆形成率、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均低于siRNA-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骨肉瘤组织中GPR56基因表达升高,GPR56基因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而参与骨肉瘤的发生与发展。
- 夏海杨瑜瑜孙英华焦兆德张玉德
- 关键词:骨肉瘤细胞增殖细胞侵袭
- 腓骨头复合组织瓣重建小儿内踝骨质及皮肤缺损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腓骨头复合组织瓣重建小儿内踝骨质及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3月—2018年6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 5例内踝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12岁;右侧3例,左侧2例。均为内踝缺损,伴有邻近皮肤缺损。皮肤缺损范围3.0cm×3.5 cm^6.0 cm×10.5 cm;骨缺损范围1.0 cm×1.0 cm^2.0 cm×3.0 cm。设计腓骨头复合组织瓣Ⅰ期重建内踝及其邻近软组织缺损。供区4例直接缝合,1例植皮修复。观察皮瓣外观、质地、弹性及颜色是否与周围近似,双下肢是否等长,关节有无畸形、踝关节活动度及膝、踝关节功能[依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制定的足踝功能评价标准],影像学改变,供区膝关节有无畸形发生,有无疼痛和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是否影响膝关节屈伸活动。结果术后复合组织瓣均成活,无血运障碍,创面均Ⅰ期愈合。所有患儿随访6~30个月,平均21个月,皮瓣外形较美观,质地、弹性及颜色与周围近似,无瘢痕挛缩,双下肢等长。踝关节无畸形,手术前后踝关节活动度对比,背伸术前为(4.4±1.1)°,末次随访为(13.2±2.4)°(P<0.05);跖屈术前为(12.4±1.8)°,末次随访为(34.8±4.8)°(P<0.05)。依照AOFAS足踝功能评判标准评估:优3例,良2例。X线片显示踝穴间隙及内踝纵向发育状况与健侧肢体大致同步,无关节磨损征象,内踝骨骺无早期闭合,骨化中心逐步增大或明显。供区膝关节均无畸形发生,无疼痛和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出现,膝关节屈伸活动无影响。结论腓骨头复合组织瓣能够Ⅰ期重建小儿内踝骨骺及邻近软组织缺损,外观恢复较好,踝关节功能恢复,重建的内踝与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同步,且对供区膝关节功能及感觉无影响,是重建小儿内踝缺损的较好方式之一。
- 范晓华夏海刘晓云方军
- 关键词:踝损伤腓骨复合组织瓣
- 腓骨头复合组织瓣重建小儿外踝骨和软组织缺损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腓骨头复合组织瓣重建小儿外踝骨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9年5月,共收治合并骨骺损伤的外踝骨及软组织缺损患儿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12岁;右侧3例,左侧2例;均为外踝软组织缺损并伴骨质缺损、外露,软组织缺损范围2.0 cm×2.0 cm~6.0 cm×9.0 cm;骨缺损长度1.0~4.0 cm。设计腓骨头复合组织瓣同时重建外踝及其邻近软组织缺损。供区4例直接缝合,1例植皮修复。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外观、质地、弹性及颜色是否与周围近似,双下肢是否等长,关节有无畸形、依据美国外科协会(AOFAS)制定的足踝功能评价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影像学改变,供区膝关节有无畸形发生,有无疼痛和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是否影响膝关节屈伸活动。对患儿手术前与末次随访踝关节活动度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复合组织瓣均成活,无血运障碍。所有患儿随访6个月~4年,皮瓣颜色、弹性较好,无瘢痕挛缩。踝关节无畸形,行走及负重功能恢复,背伸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37±1.12)°、(16.01±5.27)°(t=4.83),跖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1.35±1.96)°、(37.81±6.49)°(t=8.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AOFAS足踝功能评判标准评估:优3例,良2例。外踝骨骺无早期闭合,发育状况与健侧肢体大致同步。供区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无影响,无畸形,稳定性较好。依照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标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优4例,良1例。结论:腓骨头复合组织瓣能够同时重建小儿外踝骨骺及邻近软组织缺损,重建的外踝和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同步,是重建小儿外踝缺损的较好方式之一,但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 夏海丁玉峰李本英朱军王复超范晓华孙英华
- 关键词:腓骨头复合组织瓣外踝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