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德强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3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韶关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切除
  • 2篇肠梗阻
  • 1篇蛋白
  • 1篇修补术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粘连性
  • 1篇粘连性小肠梗...
  • 1篇上消化道
  • 1篇上消化道穿孔
  • 1篇水溶性造影剂
  • 1篇年龄
  • 1篇葡胺
  • 1篇嵌顿
  • 1篇嵌顿性
  • 1篇嵌顿性腹股沟...
  • 1篇切除术
  • 1篇切除吻合
  • 1篇切除吻合术
  • 1篇左半结肠

机构

  • 5篇汕头大学

作者

  • 5篇曾德强
  • 4篇张涛
  • 2篇王亮
  • 2篇刘梅宝
  • 2篇赖家骏
  • 2篇李定云
  • 2篇凌亚非
  • 2篇翁伟明
  • 2篇朱晓峰
  • 1篇何盛泉
  • 1篇朱慧琴
  • 1篇张涛
  • 1篇朱惠琴
  • 1篇李治国

传媒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疝和腹壁...
  • 1篇白求恩医学杂...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6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胃切除术286例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分析与胃镜结果比较
2016年
目的观察胃切除术后并发症患者胃镜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发生并发症的286例胃切除术后残胃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分类统计胃镜诊断结果与临床表现,观察手术方式与并发症的关系,并比较临床表现与胃镜检查结果。结果 286例患者均有1种或多种并发症,BillrothⅠ式残胃及吻合口溃疡发生率高于BillrothⅡ式(P〈0.05);BillrothⅡ式反流性残胃炎、吻合口炎发生率高于BillrothⅠ式(P〈0.05)。其中179例患者有明显临床表现,占62.58%,107例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占37.41%。其中残胃及吻合口溃疡、缝线残留、残胃癌患者大部分有明显的临床表现,而反流性残胃炎和吻合口炎及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临床表现不明显。结论胃切除术后残胃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患者临床表现特异性不高。胃镜检查是确定残胃并发症类型和严重程度的可靠手段。胃切除术后应定期胃镜检查,及时发现病变并给予恰当的治疗,提高预后。
张涛李定云凌亚非赖家骏曾德强朱晓峰翁伟明
关键词:胃切除术胃镜检查并发症
高龄嵌顿性腹股沟疝行无张力疝修补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于2009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开展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98例老年腹股沟嵌顿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44例,Rutkow无张力疝修补术54例。结果98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死亡病例,1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1例复发。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嵌顿疝安全有效。
曾德强王亮刘梅宝朱惠琴张涛
关键词:疝修补术
水溶性造影剂在粘连性小肠梗阻治疗中的价值
2016年
目的探讨水溶性造影剂(泛影葡胺)在粘连性小肠梗阻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明确诊断为小肠梗阻的患者,不合并肠穿孔、腹膜炎及绞窄性肠梗阻等需要急诊手术的情况。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入组的57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如禁食、胃肠减压、灌肠、静脉补液等;治疗组除常规保守治疗方法外,患者口服或均经胃肠减压管注入76%泛影葡胺60~100 m L并夹管1小时,观察两组非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小肠梗阻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应用泛影葡胺的治疗组非手术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3.3%VS 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手术治疗有效的两组患者中,治疗组患者在肠鸣音恢复时间9.56±3.47 h VS 19.67±3.90 h)、肛门排气时间(11.24±3.15 h VS 22.6±4.14 h)、每日胃肠减压量(179.20±68.79 m L VS 323.33±91.31 m L)、住院时间(5.0±1.83 d VS 8.20±2.15 d)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各指标间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泛影葡胺治疗小肠梗阻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王亮刘梅宝曾德强何盛泉张涛
关键词:小肠梗阻粘连性水溶性造影剂泛影葡胺
创必复联合肛门置管在左半结肠癌并梗阻Ⅰ期切除吻合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创必复联合肛门置管在左半结肠癌并肠梗阻患者Ⅰ期切除吻合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粤北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左半结肠癌并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Ⅰ期肿瘤切除肠吻合联合术中全结肠灌洗及术后肛门置管治疗,对照组给予术中全结肠灌洗+术后肛门置管,观察组给予术中全结肠灌洗+创必复包裹吻合口+术后肛门置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和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4/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5%(17/40),尤其在吻合口瘘及吻合口出血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肛门排气时间和平均进食时间分别为(16.02±0.28)d、(3.45±0.07)d和(3.11±0.35)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2.24±0.62)d、(4.57±0.17)d和(3.88±0.1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必复联合肛门置管可有效预防吻合口瘘和吻合口出血,值得临床应用。
李治国张涛凌亚非翁伟明曾德强朱慧琴
关键词:左半结肠癌急性肠梗阻创必复
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分析导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死亡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导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及危险因素。结果180例上消化道穿孔患者中死亡25例,死亡率为13.89%。经单因素分析,年龄≥70岁患者的死亡率30.88%高于<70岁患者的3.57%,有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的死亡率44.00%高于无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的9.03%,发病时间≥3 d患者的死亡率21.54%高于发病时间<3 d患者的9.57%,入院白蛋白<30 g/L患者的死亡率47.37%高于入院白蛋白≥30 g/L患者的9.94%,年龄≥70岁、有脑血管病后遗症、发病时间≥3 d及入院白蛋白<30 g/L为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将脑血管病后遗症、年龄、发病时间以及入院白蛋白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经分析显示,年龄≥70岁、有脑血管病后遗症及入院白蛋白<30 g/L是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年龄≥70岁、有脑血管病后遗症以及入院白蛋白<30 g/L,值得医疗界引起重视。
李定云王婷张涛赖家骏朱晓峰曾德强张小聪
关键词:上消化道穿孔脑血管病后遗症年龄白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