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亮

作品数:5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矿业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矿业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
  • 1篇地方高校
  • 1篇氧化硅
  • 1篇氧化石墨
  • 1篇氧化石墨烯
  • 1篇铀(VI)
  • 1篇铀矿
  • 1篇铀矿山
  • 1篇石墨
  • 1篇石墨烯
  • 1篇膨润土
  • 1篇周边环境
  • 1篇污染
  • 1篇工科
  • 1篇工科研究生
  • 1篇二氧化硅
  • 1篇放射性
  • 1篇放射性污染
  • 1篇复合材料
  • 1篇高校

机构

  • 4篇南华大学

作者

  • 4篇王亮
  • 3篇杨金辉
  • 2篇谢水波
  • 2篇周书葵
  • 2篇王劲松
  • 2篇曾涛涛
  • 2篇张晓燕
  • 2篇潘小康
  • 1篇刘莉
  • 1篇刘金香
  • 1篇易灵芝
  • 1篇王清良
  • 1篇杨斌
  • 1篇凌辉
  • 1篇招国栋
  • 1篇陈婧

传媒

  • 1篇复合材料学报
  • 1篇中国有色金属...
  • 1篇湖南生态科学...
  • 1篇西部素质教育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铀矿山及周边环境放射性污染现状调查及治理对策被引量:4
2014年
选择湖南省内具有代表性的A,B,C三处铀矿冶设施,深入调查了设施本身及周边环境的放射性污染现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铀矿山及其周边邻近区域内介质中的空气氡浓度、γ辐射空气吸附剂量、铀矿区水(泉水)和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调查结果显示,C矿区的个人剂量值明显低于退役治理行业标准,表明C铀矿区退役治理效果较好,而A矿区和B矿区的个人剂量值均略高于退役治理行业标准,有待进一步治理.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和建议.表2,参8.
杨金辉王清良周书葵王劲松易灵芝方非荣刘莉潘小康张晓燕王亮
关键词:铀矿山
羟基铁插层膨润土的制备及其对铀(VI)的吸附特性与机制被引量:7
2016年
通过羟基铁对钠基膨润土插层改性制备了羟基铁插层膨润土(OH—Fe-Bent),用于去除废水中的U(VI)。实验考察了pH值、U(VI)初始浓度、温度和吸附时间对OH—Fe-Bent吸附U(VI)效果的影响,并进行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采用FTIR、SEM、XRD等手段分析相关吸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OH—Fe-Bent吸附U(VI)的最佳pH为4,在温度为15℃,投加量为0.8g/L,U(VI)初始浓度为10 mg/L时,OH—Fe-Bent对U(VI)的去除率达到99.55%,吸附平衡时间为90min。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的平方约为1)均可较好地拟合其吸附过程,理论饱和吸附量可达97.09mg/g,OH—Fe-Bent对U(VI)是单分子层吸附。FTIR、SEM分析表明OH—Fe-Bent吸附U(VI)后自身结构没有改变,XRD分析表明羟基铁已经成功插入膨润土层间。
陈婧谢水波曾涛涛凌辉王亮
关键词:插层膨润土
氧化石墨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对铀(Ⅵ)的吸附性能被引量:17
2016年
以氧化石墨烯(GO)、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123)为表面活性剂,利用TEOS水解成SiO_2合成了氧化石墨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GOS)。通过静态实验,探讨pH、GOS投加量、吸附时间和U(Ⅵ)初始浓度对GOS吸附U(Ⅵ)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EDS)对GOS进行表征,并探讨其吸附U(Ⅵ)的机理。结果表明:当溶液pH为6,投加量为0.2 g/L,吸附时间为120 min时,GOS吸附U(Ⅵ)效果最佳;吸附过程较好地拟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1)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R2≈1);Si O_2成功与GO复合,GOS对U(Ⅵ)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其吸附U(Ⅵ)前后自身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其对U(Ⅵ)的吸附机理以—COOH、—OH的离子交换作用为主,Si—OH的络合反应并存。
王亮谢水波杨金辉曾涛涛刘金香
关键词:氧化石墨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
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的探讨与研究
2015年
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是地方高校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型模式,但还处于探索阶段。这种新型模式的发展,使不少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其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到产学研合作培养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产业导师选聘和管理、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产业研发团队的创新意识和攻关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对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与改进方案,以期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做出贡献。
杨金辉杨斌周书葵招国栋王劲松王亮潘小康张晓燕
关键词:产学研工科研究生地方高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