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
- 作品数:12 被引量:6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盐度与pH对花鲈孵化、初孵仔鱼成活及早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7年
- 为探究我国北方海域花鲈繁育适宜盐度和pH处理的设定,及促进早期花鲈苗种推广,本研究针对不同盐度(0、15、20、25、30、35和40)与pH(5.5、6.5、7.5、8.5和9.5)条件下,北方人工繁殖花鲈受精卵的孵化率、畸形率及饥饿10 d后的存活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花鲈初孵仔鱼进行不投饵耐饥饿实验,记录每日存活率(SR)及最终生存活力指数(SAI)。最后观测低盐0、养殖盐度30与高盐45对花鲈早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北方海域花鲈受精卵适宜孵化盐度为20~35,以盐度25组孵化率最高,适宜pH为6.5~7.5,以pH 6.5组孵化率最高。低盐15组中,具最低的孵化率及最高的畸形率,但在最终饥饿SR的统计中,低盐15组的SR及SAI明显高于盐度30与35组,推测低盐15接近花鲈体液等渗点,降低了渗透调节中的能量消耗,更利于存活。初孵仔鱼饥饿实验中,盐度20组SR下降相对平缓,在第8天仍有12.66%的SR(其他组已为0)。饥饿1 d时,各pH组SR均小于90%,以pH 6.5组SR最高,为89.11%。与盐度处理组相比,花鲈初孵仔鱼对pH变化较为敏感,其孵化率及最终SR显著低于盐度处理组。花鲈早期幼鱼盐度处理组中,低盐0与高盐45将对此规格花鲈幼鱼产生较大损伤,以高盐45抑制最显著,应为苗种盐度推广的上限,而花鲈生长盐度30与各处理盐度相比,较适合花鲈早期幼鱼的生长。研究结果将为北方海域花鲈繁育适宜盐度和pH处理的设定,及提高花鲈孵化率、育苗成活率与早期苗种推广提供基础资料。
- 刘阳温海深李吉方张美昭李昀王晓龙常志成田源
- 关键词:盐度PH
- 花鲈cox6a基因与相关miRNA的鉴定及其在盐度适应中的表达调控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是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末端酶,COX6A是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核编码亚基之一。为丰富花鲈(Latolabrax maculatus)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基础研究,进一步了解cox6a基因及相关miRNAs在花鲈渗透调节机制中的潜在作用,本研究开展了花鲈cox6a基因的全基因组鉴定及序列分析、cox6a基因的组织表达谱分析和急性盐度转换后的表达分析。此外,预测了可能靶定花鲈cox6a基因的miRNAs,并对其与cox6a基因的功能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鲈具有2个cox6a基因(cox6a1、cox6a2)。系统进化树分析进一步确认了两个花鲈cox6a基因命名的准确性。多序列比对表明cox6a基因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尤其是C端。组织表达谱结果显示,花鲈cox6a1在垂体、脑、肝脏和肾脏中的表达量较高,cox6a2在心脏和肾脏中的表达量较高。共获得4个可能靶定cox6a2基因的miRNA:miR-30e-5p、miR-223、miR-200a-3p和miR-155-5p,但没有发现可能靶定cox6a1基因的miRNA。qRT-PCR的结果显示,在花鲈适应低盐和高盐环境的过程中,cox6a1、cox6a2基因以及miR-30e-5p、miR-223、miR-200a-3p都呈现显著差异表达,而miR-155-5p仅在适应高盐环境时出现了显著的差异表达。这表明,cox6a1、cox6a2基因和4个miRNAs在花鲈的渗透调节过程中发挥潜在作用。其中miR-30e-5p、miR-223和miR-200a-3p的表达趋势与cox6a2呈负相关关系,以miR-223相关性最高。由此推测,miR-30e-5p、miR-223和miR-200a-3p不同程度地参与了cox6a2基因的表达调控。本研究为探讨花鲈适应不同盐度环境的渗透调节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 王灵钰李昀董夕梦于朋张晓燕齐鑫田源温海深
- 关键词:MRNAMIRNAQRT-PCR
- 溶解氧水平对花鲈幼鱼氧化应激与能量利用的影响及生理机制
- 常志成温海深张美昭李吉方李昀张凯强王伟刘阳田源王晓龙
- 我国花鲈养殖产业现状与种子工程研究进展被引量:35
- 2016年
- 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是我国养殖产量最高的海产鱼种类之一,据中国渔业年鉴统计,2010~2014年连续五年其养殖产量超过10×10~4t。但是,近年来我国花鲈养殖产业正面临着空前挑战,花鲈种质退化、缺乏优良品种、病害增多;养殖成本上升、流通与加工产业滞后,活鱼价格偏低等。本文对我国花鲈种类、分布与主要生物学特征、花鲈养殖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花鲈种子工程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加强花鲈生殖调控与遗传基础研究,构建花鲈苗种规模化繁育基地,发展花鲈育种核心前沿技术,加快花鲈种质创新步伐等建议,以期为花鲈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温海深张美昭李吉方何峰李昀
- 关键词:养殖产业种子工程
- α-黑素细胞刺激素及黑皮质素受体-4在能量平衡和繁殖中的功能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阿片黑素促皮质激素原(POMC)是黑皮质激素的前体物质,在机体中广泛分布。近年来,POMC及其衍生物黑素细胞刺激素(MSH)和黑皮质素受体-4(MC4R)在能量稳态和繁殖活动中的作用备受关注。研究发现,POMC神经元及其加工后的产物对摄食和体重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此外,POMC神经元在下丘脑中与GnRH神经元紧密接触,由其产生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可能对GnRH神经元具有重要的输入作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调控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中繁殖相关激素的合成并影响生殖活动。本文综述了黑皮质素系统对能量稳态和繁殖活动的调控作用以及目前MC4R在硬骨鱼类中的药理学研究,以期其能够在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中具有应用前景。
- 温海深张莹冯启超侯志帅齐鑫李昀
- 关键词:Α-黑素细胞刺激素繁殖
- 花鲈消化及视觉器官早期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 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属鲈形目,(鮨)科,花鲈属,为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在海水、半咸水、淡水或河口地区均可存活与生长.目前花鲈育苗技术已取得一定突破,但仔鱼开口期和变态期仍属危险期,易造...
- 温海深刘阳柴森浩黄杰斯张美昭李吉方李昀
- 关键词:消化器官早期发育组织学
- 花鲈Claudins基因家族的鉴定、进化分析及对环境盐度的表达响应
- 2022年
- Claudin(cldn)是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重要功能和结构组件,通过控制细胞旁通路通透性参与渗透压平衡的调节。本研究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cldns基因家族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分析,结果表明:花鲈cldns基因家族共包含55个成员,分布于16条染色体上,其中34个cldns基因在哺乳动物体内有对应直系同源基因,其余21个cldns是硬骨鱼所特有。选择压力分析显示预测的花鲈cldns蛋白的跨膜区域存在14个受正选择作用的氨基酸位点,这些正选择位点可能与家族内基因的多样性和功能分化有关。此外,基于花鲈鳃转录组的基因表达结果表明,至少有24个cldns基因在鳃中表达,其中cldn8c、cldn10b、cldn10c、cldn10d、cldn27a和cldn30b在不同环境盐度处理后表达差异显著,表明其可能是花鲈鳃组织中调节渗透压平衡的候选功能基因。本研究成果为研究花鲈及其他广盐性鱼类cldns基因家族成员的渗透调节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 李俊杰于朋李昀田源张凯强王海亮齐鑫温海深
- 关键词:盐度进化分析
- 花鲈ncc、nkcc基因在海、淡水适应中鳃组织的表达与定位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为探究ncc、nkcc基因在花鲈渗透调节中发挥的作用,实验通过全基因组鉴定、多重序列比对、系统进化树构建以及蛋白结构预测对花鲈ncc进行了鉴定及序列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ncc和nkcc在海水、淡水花鲈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原位杂交技术确定ncc2和nkcc1a在海水及淡水花鲈鳃中的表达位置。结果显示,从花鲈中鉴定出2个ncc基因,即ncc1和ncc2,其编码序列(CDS)长度分别为2691和3120bp,编码896和1039个氨基酸,在进化上具有保守性。ncc2在淡水花鲈鳃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海水,而nkcc1a在海水花鲈鳃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淡水,ncc1、nkcc1b、nkcc2在海淡水中的表达量则无显著差异。淡水适应过程中花鲈鳃组织中的ncc2的表达量逐渐上调,而nkcc1a的表达量逐渐下调;海水适应过程则呈现相反的表达趋势。此外,原位杂交结果显示,ncc2和nkcc1a基因分别位于淡水与海水中鳃组织的相邻鳃小片间的鳃丝上皮。以上结果表明,ncc2和nkcc1a基因分别编码淡水及海水花鲈鳃中重要的Na^(+)及Cl^(-)离子转运蛋白亚型,可作为区分淡水、海水养殖花鲈的分子标志物,在渗透调节及盐度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 王志远李金库李昀王灵钰齐鑫李吉方温海深
- 关键词:NCCNKCC
- 花鲈鳃与鳔器官发育的组织学与形态学观察被引量:3
- 2019年
- 为阐明花鲈鳃与鳔器官的发生机制,实验采用连续组织切片技术接合形态学观察 对出膜后1~45 d花鲈胚后发育的鳃与鳔器官的发生、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与研 究。结果显示,花鲈仔稚鱼鳃的胚后发育分为4个阶段,鳃原基出现期(0~3 d)、鳃丝分 化期(4~14 d)、鳃小片分化期(15~25 d)与鳃器官完善期(26~45 d)。在水温15~18 °C条件 下,花鲈孵化后的第1天,鳃原基出现;孵化后的第15天,仔鱼假鳃上分化出鳃小片结 构;孵化后的第25天,仔鱼各鳃弓上均分化出鳃小片结构;孵化后的第45天,稚鱼鳃结 构发育完全,与成鱼相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花鲈鳔器官的发育时期分为形成、扩 张、充气和退化4个阶段。花鲈初孵仔鱼未出现鳔原基,在孵化1 d后,仔鱼出现鳔原 基,5 d后仔鱼鳔开始扩张,11 d后仔鱼鳔充气完成,13 d后仔鱼鳔开始退化。
- 刘阳温海深黄杰斯李吉方张美昭齐鑫李昀
- 关键词:组织学形态学
- 花鲈性腺分化组织学及性别相关基因cyp11b和cyp19a1a的表达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以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1~214 dph(day post hatching)的仔稚鱼、幼鱼以及18月龄的雌鱼和雄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花鲈早期性腺发生、发育和分化情况;分析了性腺分化过程中性别相关基因(cyp11b和cyp19a1a)的表达及与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30 dph[全长为(1.28±0.10)cm],首次在中肾管前端的腹腔膜周围观察到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说明30 dph前是花鲈胚后PGCs迁移至生殖嵴的关键时期;在55 dph[全长为(2.45±0.19)cm],观察到一对呈对称分布的原始性腺已经形成,说明花鲈幼鱼的原始性腺在30~55 dph(全长为1.28~2.45 cm)之间发生;55~180 dph时(全长为2.45~12.28 cm),原始性腺不断发育变大,并且一直处于未分化状态;180 dph后性腺开始分化;在195 dph[全长(14.54±1.54)cm]观察到精巢开始分化,卵巢于205 dph[全长为(15.86±0.94)cm]开始分化,且性腺的解剖学分化要早于细胞学分化;18月龄的花鲈幼鱼性腺发育到Ⅱ期。性别分化相关基因cyp19a1a在花鲈卵巢中的表达量高于同期精巢,说明其在卵巢的分化及维持中发挥更关键的作用,而cyp11b在18月龄幼鱼Ⅱ期精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同时期的卵巢及Ⅰ期精巢,说明其主要在精巢的分化及维持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丰富花鲈的繁殖生理学资料,也为其性别调控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 李冰玉温海深王灵钰李金库齐鑫李昀
- 关键词:性别分化组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