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爱梅

作品数:13 被引量:51H指数:5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气候
  • 5篇海平
  • 5篇海平面
  • 4篇气候变化
  • 4篇海表
  • 4篇海表温度
  • 3篇中国近海
  • 3篇气温
  • 3篇近海
  • 3篇海温
  • 3篇变暖
  • 3篇ENSO
  • 2篇生态系统
  • 2篇气候变暖
  • 2篇全球变暖
  • 2篇夏季
  • 2篇降水
  • 2篇海平面上升
  • 1篇低频变化
  • 1篇盐度

机构

  • 13篇国家海洋信息...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海油田服务...

作者

  • 13篇王爱梅
  • 11篇王慧
  • 7篇骆敬新
  • 6篇范文静
  • 5篇李文善
  • 3篇李琰
  • 2篇邓丽静
  • 2篇刘克修
  • 2篇张建立
  • 1篇闫庆勋
  • 1篇李欢
  • 1篇徐如彦
  • 1篇王国松
  • 1篇吴海京
  • 1篇张玉红
  • 1篇杜岩
  • 1篇徐珊珊
  • 1篇潘嵩
  • 1篇刘秋林
  • 1篇张增建

传媒

  • 3篇海洋学报
  • 3篇海洋通报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海洋信息技术...
  • 1篇热带地理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中国海上油气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ENSO对中国沿海夏季降水影响的区域特征研究
2024年
利用降水和海表温度格点数据以及中国沿海台站降水数据,分析中国沿海夏季降水对ENSO时空响应特点,并探讨中国沿海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夏季降水受ENSO影响区域特征明显,以连云港和云澳为界可分为3个区域。渤黄海沿海夏季降水与Niño3.4指数呈负相关,东海沿海呈正相关,南海沿海相关关系不显著。2)年代际尺度上,中国沿海夏季降水与Niño3.4指数关系不稳定。渤黄海沿海夏季降水与Niño3.4指数负相关在1980年之前和2010年之后较为显著,东海沿海的正相关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变得不显著,南海沿海的相关关系不显著。3)年代际尺度上,渤黄海沿海夏季年代际降水与同期Niño3.4指数、前一年冬季AO指数和当年春季AAO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而东海沿海都呈显著正相关,南海沿海夏季年代际降水与当年春季北极海冰指数呈明显负相关。对于Niño3.4指数,中东太平洋偏高的海表温度能在500hPa位势高度场激发出负太平洋-日本型遥相关波列,使得渤黄海沿海夏季年代际降水减少和东海沿海增多;当前一年冬季AO和当年春季AAO为正相位时,850 hPa风场在贝加尔湖南部的异常反气旋引导中高纬地区气流南下,引起东亚夏季风减弱,造成渤黄海沿海夏季年代际降水减少;另外,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且位置偏西引起上升运动增强,导致东海沿海夏季年代际降水增多;春季北极海冰年代际变化能在850hPa风场和500hPa位势高度场上,激发出导致南海沿海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相反的大气环流形势。
王东胡晓霞王慧王爱梅骆敬新江羽西全梦媛
关键词:夏季降水ENSO海表温度大气环流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沿海降水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23年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随着全球变暖,强降水事件通常会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暴雨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是引发洪涝的最主要原因。目前洪涝灾害已成为影响滨海城市公共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了解降水的变化特征对于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结果显示,1966-2020年中国沿海降水量和暴雨及以上级别降水日数(日降水量≥50 mm的日数)总体均呈增多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降水日数(日降水量≥0.1 mm的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且变化趋势显著。降水量和暴雨及以上级别降水日数在长江口至福建北部沿海和海南沿海增加趋势明显,山东省及以北沿海、广东省东部沿海呈减少趋势;降水日数除在长江口附近呈增多趋势外,其他沿海地区均以减少为主。降水日数总体减少,降水量总体增多,表明降水过程中降水强度有增加趋势。中国沿海总体暴雨及以上级别强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出现频率占全年81.7%。多地出现最大日降水量超过250 mm情况,局部最大日降水量超过500 mm。强降水过程期间往往伴随高海平面,影响滨海城市行洪排涝,增加淹没风险。
骆敬新王慧王爱梅范文静全梦媛张建立王东
关键词:全球变暖降水高海平面洪涝灾害
2017年中国近海海温和气温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20
2018年
2017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较常年值偏高0.29~0.43℃,是自1960年以来第三热的年份,仅次于2015和2016年,同时是没有厄尔尼诺事件影响的全球海洋最热年。1960-2017年,中国近海年平均海表温度呈显著波动上升趋势,每十年升高0.16℃。2017年中国近海年平均海表温度较常年值偏高0.64℃,是自1960年以来的中国近海第二最热年份,仅次于1998年。基于国家海洋局沿海海洋观测台站资料分析,1960-2017年,中国沿海年平均海表温度以每十年0.15℃的速率上升(高于全球平均海表温度的升温速率每十年0.11℃)。2017年中国沿海海表温度较常年值偏高0.8℃,是1960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比2015年所创的最高纪录高0.2℃。1965-2017年,中国沿海年平均气温以每十年0.30℃的速率上升。2017年中国沿海气温较常年值偏高1.1℃,也是1965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比2016年高0.2℃。
李琰范文静骆敬新王爱梅王慧邓丽静张增健
关键词:海表温度气温气候特征
1979-2022年北极海冰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海冰是海洋-大气交互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器。深入分析海冰演变规律,探索全球气候变化与海冰范围之间的关联,对应对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以北极海冰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1979-2022年北极海冰范围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VAR)检验全球平均气温、大气CO_(2)浓度与北极海冰范围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分析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北极海冰范围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一般在3月达到最大,9月达到最小,这主要与太阳辐射的年变化周期相关;(2)1979-2022年,北极海冰范围总体呈减小趋势,年变化量为5.3万km^(2);(3)北极海冰范围在年代际尺度上逐渐减小,2000-2009年,北极海冰范围较上一个十年减小最多(减少67万km^(2));(4)全球平均气温和大气CO_(2)浓度均对北极海冰范围变化造成了显著影响;(5)全球平均气温和大气CO_(2)浓度与北极海冰范围均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2和-0.95。
邓丽静金波文全梦媛王爱梅范文静王慧
关键词:平均气温全球气候变化
舟山海域夏季上升流的年际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2024年
本文利用1968—2021年的海表温度和风场数据,分析舟山海域夏季上升流强度的年际变化,并结合同期的Ni?o 3.4指数分析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对上升流的影响。温度和风上升流指数表明,1982—2021年夏季舟山海域上升流均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分别为0.062℃·10a^(−1)和0.35m^(3)·s^(-1)·(100m·a)^(-1)。近年来,沿岸风应力的减弱是影响温度上升流指数减弱的一个重要因素。统计更长时间段内(1968—2021年)El Ni?o和La Niño年风上升流指数的强度发现,El Ni?o年平均风上升流指数较小,仅为-10.33m^(3)·s^(-1)·(100m)^(-1)。La Niño年平均风上升流指数较大为7.60m^(3)·s^(-1)·(100m)^(-1),高于El Ni?o和气候态,且多达4级(比例为75%)。进一步分析ENSO与舟山海域风上升流指数的关系发现,ENSO主要通过影响风的变化进而影响上升流的强度。El Ni?o年,舟山海域东南风减弱,导致上升流强度较弱,甚至发生下降流。La Niño年主要为偏南风且风速较大,更有利于上升流的发展。
全梦媛王慧李文善王爱梅骆敬新
关键词:上升流年际变化ENSO风场
202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及影响状况
2022年
气候变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已经成为全球沿海国家普遍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1]。全球海平面上升是由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水增温膨胀、陆源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等因素造成的。1901-2018年,海洋增温膨胀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为29%;冰川和冰盖质量损失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分别为41%和29%,且近40年来已经增加[2]。
王慧李文善范文静王爱梅骆敬新左常圣金波文
关键词:气候变暖重大环境问题海平面
2016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显著成因分析及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使用中国沿海及西北太平洋区域的水位、海温、气温、气压和风等水文气象资料,详细分析了2016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显著升高的成因及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2012-2016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处于准2a、4a、准9a和准19a周期振荡的高位,几个周期振荡高位叠加,对该时段海平面上升起了一定的作用;(2)2016年,中国沿海气温和海温较1993-2011年的平均值分别高0.7℃与0.5℃,均处于1980年以来高位;气压较1993-2011年的平均值低0.2hPa;(3)2016年4月、9月、10月和11月,中国沿海海平面均达到1980年以来同期高位,这4个月的风场距平值在东海以南均明显偏大,且以偏南向和向岸风为主,风生流使得海水向岸堆积,沿海长时间以增水为主,对当月局部海平面上升的贡献率达到40%~80%;(4)2016年,中国沿海降水总体偏多,局部区域降水量达到历史同期最高,加上沿海径流量的增加,对沿海局部海平面升高有一定贡献;(5)2016年9-10月,有5个台风相继影响我国南部沿海,持续的风暴潮增水导致台风影响期间的海平面高于当月平均海平面70~360mm,风暴潮和洪涝灾害给当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亿元。
王慧刘克修范文静冯建龙王国松张建立王爱梅李琰
关键词:海平面周期振荡海温气温
2019年中国近海海洋热浪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海洋热浪是指在一定海域内发生的海表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海洋热浪的发生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服务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中国近海海洋热浪频发,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利用逐日海表温度观测资料对2019年中国近海海洋热浪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在中国近海海南岛周边海域、长江口附近海域、渤海海域和江苏外海海域海洋热浪高发,频次为7~12次;北部湾附近海域海洋热浪发生时间最长,超过150 d。在此基础上,以北部湾海域2−4月经历的一次持续时间长达数月的海洋热浪事件为例,分析了事件期间对应的气温场、气压场以及风场的异常,并进一步分析了北部湾不同季节海洋热浪事件与各气象背景场的对应关系。总体而言,2019年北部湾海域2−4月海洋热浪期间,气温偏高,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位置偏西偏北,冬季风偏弱,是此海洋热浪发生与维持的重要原因。
王爱梅王慧范文静骆敬新李文善徐珊珊
关键词:气候变化中国近海海温
南海北部流花海域海流特征分析——基于2013年冬季流花海域潜标ADCP资料被引量:5
2017年
利用2013年冬季在南海北部流花海域获取的4个多月的潜标ADCP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流速特征。观测表明该海域内流向以西向流和西南向流为主,最大流速可达1.07 m/s。调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正压潮和斜压潮均以全日潮流为主,正压潮弱于斜压潮;斜压潮潮流在近表层和近底层较强,在250 m层最弱;潮流椭圆长轴方向随水深发生旋转,表层接近东—西方向,底层为东南—西北方向。通过对比同期的卫星高度计资料发现,较强的中尺度涡经过使该海域出现了2次持续性的偏东向异常强流,可能对整个海洋上层的流速和流向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钢结构疲劳条件,建议平台设计中应当予以关注。对潜标流速资料进行EOF分析发现,该海域存在较强的斜压模态,斜压流的存在使得海流可能在垂向上形成剪切,剪切力过大会对钻井船或钻井平台作业产生较大危害,建议作业期间应密切关注流速剖面的变化。
吴海京闫庆勋王爱梅于洋朱友生李强徐如彦
IPCC AR6解读之海洋热浪的变化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应对
2022年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详实的证据和多元的方法全面更新了对海洋热浪事件过去以及未来变化的认知并基于观测、实验室研究等对其影响和适应进行了系统的评估。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变暖使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暴露在数千年来前所未有的状况下,海洋持续变暖,2011-2020年全球海洋表层溫度相对于1850-1900年平均值升高0.88℃。自20世纪1980年代以来,海洋热浪频率翻了一倍,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久。预估结果表明海洋热浪将更加频繁,相对于1995-2014年,2081-2100年全球海洋热浪的频率在低排放情景(SSP1-2.6)下将增加2~9倍,在高排放情景(SSP5-8.5)下将增加4~18倍,变化最大的海城位于热带和北极。海洋热浪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的增加将加剧对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物种灭绝、栖息地崩溃或超过生态临界点。这些认识再次凸显了适应和应对海洋气候变化风险的紧迫性。
王爱梅王慧骆敬新全梦媛
关键词:气候变化海表温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