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敏
- 作品数:1 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淮南新华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皖北地区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临床疗效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本地区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和基因型分布,探索提高丙型肝炎疗效的方法。方法调查了解丙型肝炎传播途径,对丙型肝炎病毒(HCV)进行测序分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普通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RBV)和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RBV治疗,根据病毒基因型及应答情况等决定疗程,总疗程24~72周,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适当处理。结果本地区HCV基因型有1a、1b、2a、3a、3b、6k型。1b型最多,占56.3%,其次为2a型占21.3%,1b和2a混合型占5.3%,3b型占9.6%,3a型占4.3%,1 a型占2.1%,6k型占1%。传播途径中通过静脉吸毒感染35.8%(102/285),输血及血制品感染31.2%(89/285)。基因1b型和非1b型两组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分别为12(46.1%)、16(61.5%)、15(57.7%)和17(81.0%)、19(90.4%)、19(9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个体化治疗,能大幅提高丙型肝炎的应答率,减少不良反应,但因各个病例差异较大,无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论皖北地区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静脉吸毒及输血;基因型以1b型为主,占56.3%,其次为2a型,并可见混合型及6k型。治疗上基因1b型疗效远不如非1b型。个体化治疗能明显提高SVR。
- 江水清王健胡孝彬李玉芝陆友杰童瑞童敏
- 关键词:肝炎病毒属流行病学